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一直认为,最能够影响人们判断的,不是多么动人的道理,也不是那些故作懂你的鼓励,

而是人们实打实的人生经历。

因为这些实打实的人生经历,会让人们明白,做什么会痛苦,选择什么会后悔,接受什么是出路。

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面映衬现实的镜子,能照出你和你周围的样子,

即便有人一拳打碎了镜子,那满地的碎玻璃也能起到警告作用,

再不服气,也别去踩碎玻璃,

而且玻璃是碎了,但事实可碎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公司让我和同事去参加社会培训会,

这种所谓的培训会,跟公司具体的经营业务毫无关联,

但是如果不去,就会给公司带来可大可小的麻烦。

所以一般去这种地方开会的员工,要么是像我这种对此类情况熟门熟路的老员工,

要么就是像我同事这种,按照开会要求找的“特殊身份”的人去参加。

我这个同事,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至少在大家看来,所谓单身也不属于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身份,

但没办法,要求如此。

我跟同事进入会场之前,大致跟他沟通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本着“不给自己惹事就是不给公司惹事”的原则,

我们一致表示,按“老方法”来处理。

会议开始,核心内容言简意赅,就是让参会的这些企业职工,要明确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很重的,

但是别嫌累,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有光荣与梦想。

内容核心其实两分钟就能讲完,但是最终这场培训会开了一个下午,

那么如何把两分钟能说明白的事情,讲出五个小时的效果,在我看来需要两点技巧。

第一,大量看似有关实则无关的废话充斥其中,

虽然是废话,但一定要有那些似是而非的关联性,不能完全唠家常,也不能完全说那些跟大家没关系的内容,而是要带有一定情绪上的启发性来谈。

比如说,今天让小明做家务,几个字就说完了,很简单。

而如果扩展一下的话,就要把小明做家务的必要性讲透,以及为什么要让小明今天做家务,

在这个扩展的过程中,往往会用某些严肃且可以不真实的要求来强化让小明做家务是一件必须要做,狠狠地做,全面地做的理由,

比如小明昨天没做家务,比如小明今天饭吃多了,又比如小明对“要求他做家务的人”不尊重。

这些问题,要扩大化的谈,要有针对性的谈,这样一谈,原本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的事情,

甚至能扩充到连AI都编不出来的地步。

那么第二点,就是不断强调共鸣性,也就是讲话的人,和被讲话人之间的共鸣性。

其实我们都知道,共鸣这件事本身不需要强调,因为能共鸣,自然是彼此之间有共鸣的体验和需求,

所以,强调共鸣的真实意图,就是强行共鸣。

那么只要掌握这两点,就可以把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用非常复杂但本质上还是很简单的方式来讲出来,

未必讲的清楚,但只要讲出来,讲话的人就完成他们的任务了。

剩下的,就要看听话的人如何反馈了。

有意思的是,这次大会,讲话的人似乎对情绪把控的能力有所欠缺,因为他经常表现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激动情绪,要求我们多付出,多努力,不仅是工作上,生活上也是如此。

此时,我猜单身的同事估计已经“汗流浃背”了。

从循循善诱的无稽之谈,到最后亢奋的怒吼,我听到最多的词就是,

你要,你要,你要,

既要,又要,还要,

虽然讲话人在台上讲的慷慨激昂,但台下的参会人员都在默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回应”,

因为我坐在场地的侧面,所以能大致看到其他人的情况,

靠近前排的人,有些人戴上耳机,面色凝重,

有些人时不时瞟两眼手机,频频点头,

靠近后排的人,则是干脆低下头玩手机,被提醒之后也会面露难色的抬头,以表歉意,但没过几分钟,依旧我行我素,

“大家行,大家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后,人们井然有序的离开,速度不快,脚步很稳。

轮到我们离开时,之前在台上讲话的人拦住我们,问我们听了今天的会有什么感想,

我说我的感想是很感动,但是我的感动是很复杂的,需要回家慢慢消化。

同事说自己也很感动,想说的话太多,所以干脆就不说了,

那人摇了摇头,让我们离开,旋即用不大的声音说了一句,

他们还是不明白。

声音虽是不大,但足矣让我们悉知他的想法,

而后我们一起吃晚饭时谈及此事,同事问我,他为什么说我们还是不明白?

我说,因为他觉得他太明白了,而我们太糊涂了,糊涂到需要让他来指点我们的生活。

所以,他说我们还是不明白,是因为在他滔滔不绝讲完之后,依旧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所以他很失望,便有了这句话的“诞生”。

同事点了点头,又问我,咱们是真的不明白吗?

我笑了,你明不明白还用我说吗?

是啊,同事恍然大悟一般,想起我们之前提到的“老办法”,

也对,

我们明不明白,

还用他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