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寓居于襄阳证据确凿,南阳要拿出格局来,敢于正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一个主流历史学家愿意为南阳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如果历史学界存在争议,那么南阳完全可以主动作为,比如请一批历史学家发论文、出书,这是可以造舆论的。

但是,主流历史学界对此事没有争议,甚至还专门开了会,发了新闻。民间硬是要胡搅蛮缠,给人的感觉就很不好。

如果是友好地争论,那也罢了。但某些网民书没读几句,国粹倒是学到了精髓,完全不像湖北这边的网民,喜欢拿历史实据说话。最近几个月,我深入了解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湖北网民也确实给我提供了不少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是湖北人,襄阳也只去过鱼梁洲两次,其他地方都没去过,南阳更没去过。诸葛亮到底住在哪里,本来跟我没任何关系,但我愿意为襄阳说话。

为什么?因为就这件事情而言,站在襄阳这一边,就是站在历史事实这一边。

诸葛亮躬耕地“宛城说”,实际上是一个连汉语都不怎么懂的色目人炮制出来的,这是元朝的事。元朝以前,诸葛亮躬耕地没有任何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躬耕地”这个词就是一个笑话。躬耕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亲自耕种的地方。亲自耕种的地方,听起来就有点别扭。如果用通俗语言翻译过来,就是上班的地方。古代交通不发达,住在哪里,就在哪里上班。或者说,在哪里上班,就住在哪里。因此,与其说是“躬耕地”,还不如说故宅,或者住所。

陈寿写《三国志》,虽然没明确说诸葛亮就住在襄阳附近,但从全书可以推出,诸葛亮确实住在襄阳附近,甚至在襄阳城里也有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凿齿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小迷弟,在《汉晋春秋》中对刘备和诸葛亮大肆表扬。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能获得正统地位,习凿齿功不可没。他不仅提出诸葛亮故宅就在襄阳,而且还首次提出了隆中的概念。很多人纠结“号曰隆中”,觉得问题就出在“号曰”上面,其实这是不懂文言文的人自以为是,就像清朝人不相信铁壳船可以浮起来一样。

宋玉在《高唐赋》中写道: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写道: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晔在《乐羊子妻》中写道: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钱公辅在《义田记》中写道:(范仲淹)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孔平仲在《娘子军》中写道:妻乃归酃县,散家资,起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颇多为女子,与太宗俱围京城,号曰娘子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好问在《摸鱼儿》的序言中写道: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这样的例子,历朝历代俯拾即是,不要太多。

从以上的例证可以看出,所谓“号曰”,用现代语言说,就是“称之为”或者“将其称作”的意思。很明显,很多南阳网民不知道“号曰”的意思,还以为是习凿齿给这个地方取名为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历史和古文功底息息相关,古文功底不行的人,最好不要去碰古代史,很容易惹出笑话来。

南阳网民动不动就说《汉晋春秋》不可信。如果《汉晋春秋》不可信,那刘备和诸葛亮的很多东西都不可信,包括《后出师表》,因为这是习凿齿传下来的。如果《后出师表》不可信,则“躬耕于南阳”的这个“南阳”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因为将“南阳”等同于宛城,就是由“困于南阳”提供的证据。如果《汉晋春秋》不可信,那《三国志》同样也不可信,因为《三国志》也不是官修历史,而是陈寿个人写的。如果《三国志》不可信,那《出师表》也不可信,因为《出师表》就是《三国志》传下来的。如果《出师表》不可信,那“躬耕于南阳”可信吗?谈历史是要讲逻辑的,如果缺乏基本的史学逻辑,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史料可不可信是需要一条一条去证明的,不是随便一句这本书不可信,就一竿子打翻了。

郦道元写《水经注》,也是说的诸葛亮故宅在汉江以南。

裴松之注《三国志》,也采纳了习凿齿的说法,并没有提出宛城有武侯祠或者诸葛亮故宅。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采纳了前人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还是采纳了诸葛亮住所在襄阳附近的说法。

除了《三国演义》是小说,其他史料都是极具史学价值的史书。

到目前为止,海内外主流史学家都认为诸葛亮寓居地就在襄阳,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争议出现在民间。最初是不负责任的元朝官员抛出,后面就是民间说书人或是地方志编撰者乱说。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到主流的意见。

最近几年,为了发展旅游,再加上自媒体让大家拥有了随意发表意见的权利,不论是谁都可以讲几句,争议才扩大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放任网民如此胡搅蛮缠,对南阳的营商环境很不利。越是哄抢,越是显得没格局。越是没格局,就越是没形象。越是没形象,就越是没人愿意去旅游。

南阳官方应该拿出姿态来,主动承认历史事实,引导网民正视历史。二三十年以前,南阳的官方资料其实是承认这一点的。如果南阳有这样的格局,就可以化解两地网民的积怨,更好地推动两地开展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如果南阳官方不敢正视历史,为了少量的旅游收入而误导网民,无异于饮鸩止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两汉时期南阳郡的历史文化,襄阳和南阳都有资格继承,都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并非襄阳或者南阳独有。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南阳和襄阳完全可以差异化发展,搞出自己的特色来,并不是襄阳占了南阳就没了,反之亦然。

开放的胸怀,合作的态度,服务的形象,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必备条件。大家不妨放眼看看,浙江和江苏会为某个名人大打出手吗?发达地区更讲合作共赢,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16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