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位于昆明市阳宗海镇的国内唯一南半球木本花卉山地花园——南国山花生态科技园,露天的绣球盛放,连片成为花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开屏人物|绣球为何能成为云南第六大鲜切花?他说……

近年来,绣球花成为了花界新“网红”,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云南作为花卉大省,在绣球新品种研发推广、种苗生产和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绣球已成云南第六大鲜切花。

说起云南的绣球新品种研发,就不得不提到科技园的主人、昆明杨月季园艺责任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玉勇。22年前,他立足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优势,在国内最早开始了绣球属植物的育种工作。如今,“云花”绣球已经走得越来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阳花”“八仙花”

中国观赏绣球有史可依

绣球花是中国传统花卉,早在唐朝时就有关于其作为观赏植物的书面记载。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曾到招贤寺,看到寺中长着一棵花树,问此为何花?寺中人不知,他便题诗一首: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当时,绣球花也从中国传到了日本,非常受推崇,现在日本人还把绣球花叫作紫阳花。”杨玉勇介绍道,到了宋朝,文人墨客们更推崇绣球花,著名诗人郭祥正也曾留下诗句:玉蝶交加翅羽柔,八仙琼萼并含羞。春残应恨无花采,翠碧枝间戏作球。所以到宋朝以后,很多人也把绣球叫作“八仙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玉勇讲,中国也是绣球花属植物在全世界的分布中心。据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五卷记载,这个属的植物在中国有46个野生种(原种),10余个变种,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是它的分布中心,其余的野生资源则分布在美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

我国绣球属种质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国内进行绣球属植物研究的却很少,在20年前,也没有人能把绣球花做成企业化产品。杨玉勇说,究其原因,是因为绣球花瓶插期很短。“最初,大家可能忽略了绣球花的一个生理现象——一般绿色植物,在有光照的时候,叶片的气孔才会打开进行吸水,我们称之为蒸腾作用;但是绣球花不一样,不管有没有光照,它的气孔永远是打开的,这也导致了它对水的需求量特别高。但是在意识到这个现象之后,想办法促进绣球花吸水就能解决问题,切花领域也开始大规模生产和运营绣球花。如今,只要种植流程和采后处理完善,绣球花至少可以瓶插一个月。”

2000年左右,一位来自日本的客户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向杨玉勇提出了种植绣球花的建议,云南与自主意识产权绣球的故事,也就此开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种、收集、种植

填补国内绣球属植物新品种空白

以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五卷的记载为线索,杨玉勇开始从事绣球的引种、收集和种植。他回忆,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自己终于将中国所有的46种野生种收集完毕,接下来,他便开始希望利用国内有利的种质资源进行绣球属植物新品种培育。

“为了绣球花的市场发展,我们所培育出的新品种,一定要具有商业价值。”杨玉勇说,他的育种目标,就是培育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适合露天种植,对水肥要求低,适合粗放管理,性状优于此前的品种。

绣球的花粉特性是什么?如何找到最佳授粉时期?授粉后如何播种种子发芽率最高……这些问题都没有资料可参考,全靠杨玉勇不断摸索、实践。

2010年,杨玉勇终于得到了第一批绣球F1代实生苗,开始多地多点种植试验,进行综合性评价。2012年至2013年,公司开始进行新品种申报,到2015年,终于拿到了第一个品种权证书,填补了国内绣球属植物新品种空白。

在第一批获得品种权的绣球中,“博大蓝”“湖蓝”“姹紫嫣红”等品种,后来成为了绣球花切花市场的主流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种植面积至少占到80%。“博大蓝”由于花头大、颜色艳、生育周期短、上花快,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已成为云南绣球鲜切花种植的主流品种,在云南推广种植面积不少于200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申报110个新品种

绣球属育种工作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目前,我们有绣球花属的40多个野生品种,国内外人工杂交培育的300多个园艺品种。截至去年年底,我们在国内申报了110个新品种,占到了国内育种人申请新品种的一半,此外,还在欧盟申报了4种,在澳大利亚申报了7种。”杨玉勇说。

得益于绣球花品种越来越优秀,也得益于市场对于绣球花的推广,近几年,绣球花不断成为鲜切花市场的“网红”产品。杨玉勇认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绣球属育种工作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园艺品种性状来看,绣球属,目前可以分成7个品种,有7大类不同的绣球。大叶绣球、粗齿绣球、圆锥绣球、栎叶绣球、重瓣绣球、耐寒绣球、柳叶绣球。现在我们大家所认识的绣球,只是绣球属中的一小部分。”杨玉勇说,“中国野生绣球40多种,但我们现在真正利用的,也只有重瓣绣球、大叶绣球、初齿绣球、圆锥绣球和柳叶绣球5种,未来的科研前景还是非常广阔,从育种角度来讲,也还有很多难题等待我们解决。”

未来,杨玉勇将带领团队持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持续改进现有品种的气候适应性和抗病性,还将加大投入力度,引进更多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设备,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和新产品,助力“云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曹婕 朱婉琪 文 付兴华 摄

一审 曹婕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