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因为从小文弱内向,曾经也想豪爽-一些,跟男生一起混,去打撞球什么的,又不太会打,体育也不强,所以男子气概一直无法获得满足。

再加上母亲的香港武打片启蒙,李安从小对武侠世界充满了幻想,那是一个中国人曾经寄托情感及梦想的世界。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这一算是中国的独有片种,也成为外国老百姓及海外华人新生代,包括李安儿子,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管道,甚至是唯一途径。

但在港台的武侠片里,却极少能与真实情感及文化产生关联,长久以来它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使得外国人接触到的是中国文化里较粗俗劣质的部分。对此,李安心中始终耿耿于怀,一直先想拍出不一样的武侠片,展示真正的中国及东方传统文化内涵。

当初“台湾中影”并不看好,因为书中的大侠李慕白与俞秀莲戏份不多,篇幅甚多、十分传神有趣的小人物刘泰保无法挑大梁,主角玉娇龙又是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凶角色。

加上有原著版权在大陆,一开始接洽过程并不顺利。然而李安对于回归华语片和圆梦的决心,冲破了这些阻力。

拍摄《卧虎藏龙》的资金,则是先进行卖埠,预售版权卖给片商,预售并非现金入账,而是取得合约,然后拿着预售合约,由李安自己参股的制作公司——好机器制作向银行向银行贷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李安、香港安乐影片的江志强及台湾“中影”的徐立功三人担保,影片未完成前,所有的风险也都是由他们三人来承担,可以说是李安的半自投资性质的作品。

既然拍摄武侠片,还是要和武侠片的鼻祖,香港专业团队配合。以往香港的武侠片,只求打的好看,武戏很多是和文戏割裂的,往往也是分开两个导演执行。

虽然这次号称“天下第一武指”的袁和平也因此常常和李安产生冲突,到底要打还是要意境?是要跑远路去拍山水,还是要花时间打?钱就这么多,到底要什么?

但李安仍然坚持即使武戏,自己也时刻在片场,并拥有完全的最终拍板权,让武戏最终为文戏服务,甚至达到“文武交融”的效果。

所以最终《卧虎藏龙》动作戏的呈现效果,不再是传统香港武侠片的高难度动作、快节奏剪辑,而更多的将画面定格在人物脸部特写,记录角色在打斗中的情绪张力。

在角色定位上,最开始李安想做三对,李慕白和俞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还加上刘泰保与蔡湘妹这一对,但找不起明星演刘泰保,就成了两对。

李慕白的第一人选本来是李连杰,让其承担武戏功能,而把片子的主要着力点放在俞秀莲和玉娇龙两个女人身上,拍成类似“大女主”片子。

但当时李连杰女儿出生,分身不开,于是换成了周润发,又多了一个人的情感纠葛,没想到反而达到想要表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

周润发也最终演出了李安心目中武当大侠的内敛场势气度,体态、心里的挣扎、讲台词的分寸,还有剑一出手的气度,都拿捏的相当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角色看起来“绝世而独立”,似乎都要悟道成仙的节奏,但其实性格复杂甚至有些拧巴。对于有些观众挑剔他的口音,李安觉得不是很服气。

对于俞秀莲这个角色,李安的理解是,俞秀莲的个性很服从,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群,包括他自己。只要有规则,就会遵循。她也会有所怀疑,但往往都是斟酌考量之后,自行排解,最后照章行事。

了解到杨紫琼的演艺生涯,李安认为她从影多年,可是没演过什么好戏,所以都已经是大明星了,可是还有那份纯真在。

以往拍打戏往往不讲究演技,虽然这次还是武侠片,对于杨紫琼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看来此时的李安,对于调教演员,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自信。

杨紫琼的形象与气质十分贴近俞秀莲,戛纳影展时有位外国作家告诉李安:“她一出场,望着李慕白,那一个眼神、表情、就道尽她为他压抑了多久。”因此李安觉得,她一辈子好像就为了等待俞秀莲这个角色。

当初选角时三个主要女性角色,李安选的就是老中青三代的武侠皇后。六十年代的郑佩佩,八九十年代的杨紫琼,加上认真倔强的章子怡,李安心里认为她也能成为第三代的武侠皇后。有趣的是,三个人都是学舞蹈出身。

《卧虎藏龙》是李安自认为拍片最辛苦的一次,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是很辛苦地换来的。其中最费神的事就这两件,一个是剧本一直搞不定,另一个不是演员档期,拍摄场景,团队磨合,而是教演员讲国语。

李安当然考虑到香港演员的国语问题,但是他还是坚持现场收音,真声配音。戏里的对白,有王蕙玲的,有钟阿城的,有外籍编剧兼制片人詹姆斯的,也有李安自己的。有文艺腔的、地道的、半文半白的、半中半西的,来路很多,是个混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李安的要求严格,对于声音考虑的层面非常多,包括腔调、发音、表达的流畅性、情感的传达、对白的遣词用句,语法、内容本身.观众生活的习性与观影的习性,还有对外来语法欢迎或反感的情绪,以及观影当时的外在环境因素等,很多因素掺杂在一起。

于是拍片前,就找专门的老师,训练演员苦练了五个月,杨紫琼、周润发练到睡梦中都讲台词。拍完后在北京、香港、纽约从头到尾又配音三次。声带里的每句话、每每个字,每次都配上几十遍,有时每一遍都得教口音,还得指导他们门的情绪。

五个月的辛苦拍摄完成之后,没想到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后期和发行才是更难熬日子。足足花了比拍摄多得多的一整年时间。

《卧虎藏龙》5月戛纳首映之后,就开始准备7月亚洲地区的路演,香港是武侠片的老大,因而成为开张的第一站,接着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大陆、以色列及韩国、日本。

亚洲票房好坏参半,台湾、新马、韩国反应很好,香港反应平平。

台湾虽有国语发音等问题,但在自己家乡还是获得最大的支持及回响,在华语片的低潮中最终打破台湾票房纪录。而且欣慰的是观众群包括了各阶层,男女老少都有,看文化的、武打的、感情的、甚至风光的,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重复观赏的不在少数。

亚洲区的反响出乎预期效果之后,又马不停蹄的参加威尼斯、多伦多、纽约国际电影节,开始为奥斯卡预热。

奥斯卡是由五千多名美国影艺学院会员投票选出,票数很多。参加奥斯卡,就和参加选举一样,造势、拉票、资金投入、人脉关系,一样都不能少。

《卧虎藏龙》从台湾开始,以香港的自创作班底,在大陆拍摄,后来代表台湾参展,李安自认为不是搞政治的人,《卧虎藏龙》最终代表台湾,因为不论奥斯卡或戛纳等影展都以导演作为提名标准,所以角逐奥斯卡时,很自然地就以台湾“新闻局”的名义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大陆方面他还专门写过信解释,大陆也能理解。但就怕别有用意的媒体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再加上两岸三地的个中复杂关系,一般海外民众一时真的很难弄明白,就很容易被带偏。

为了顺利接待中外媒体及两岸三地的称呼等问题,在奥斯卡之前,李安还特意给发行公司——索尼经典电影公司的美国公关人员上过两次课,解释三个政府的关系及三地某些具体的状况,尽量在应付媒体采访时做到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因为影片凝聚着两岸三地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再加上从小被家庭灌输的家国情怀,李安坦言自己背负着替华人征争光露脸,改变世界影坛潮流,推介中国文化的义务和责任。以至于得奖时候没顾着感谢老美,只想着中国人该谢的别漏了。

奥斯卡结束回到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自颁发华夏等奖章,在台湾中央党部巨星颁奖仪式。李安父亲是个老国民党员,自己电影生涯起步也是党营“中影”支持,这天一贯内敛的李安终于情绪外放一些,坦然有古人衣锦还乡的感觉。

由于本书的采访截止到2000年,李安之后的作品,包括《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书中皆戛然而止。

台湾结、中国情、美国梦。

李安未来完全可能创造更大的成就,舞台越来越大,路越走越远,而他的根,只会永远留在中国。

(完)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