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武大极受欢迎的西方哲学史教授,被评为武大四大“名嘴”之一;

他也是第一个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哲学的人;

他的著作在豆瓣评分几乎本本9分以上,纪录片作品《地中海的辉煌》在B站播放后受到千万好评;

俞敏洪说,他讲课“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即使对西方文明再熟悉的人,也能从中收获全新的意义;他,就是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赵林。

◎ 最有历史感的西方哲学学者

赵林出生于1954年,在物质和思想都贫瘠的年代,他就迷恋上了最为“无用”的哲学。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心向哲学的赵林却阴差阳错地被武大历史系录取。后来不甘心的他又报考了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成绩很好,但却被哲学系认为“思想不正确”而拒绝,只好继续留在历史系。而这,只是因为1980年赵林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参与了一次“潘晓的人生观讨论”,提出了与当时“正统”思想不符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三年,直到博士,赵林才如愿以偿,进入哲学系研读。而过去的7年时间里,赵林都在和历史年份打交道,这让他之后的哲学研究并不局限于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带着历史的厚重,以及对时代的思考和问题意识。正如赵林自己所说:“虽然那七年历史非我情愿,但对我后来的哲学研究非常重要,让我的哲学思想很强调历史感和历史背景。”

由此,赵林老师也终成了当下国内最具有历史感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古罗马帝国的辉煌》,无不是这种思想特色的展现。俞敏洪在读过《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后说:“赵林把历史作为一个主线贯穿到写作中,使书的脉络显得非常清晰。如果是纯粹做哲学的人,写不出这种感觉。”

◎ 武大的四大“名嘴”之一

博士毕业后,赵林留校武大教授西方哲学。40年间,他从未缺过一堂课,迟到过一分钟。他将新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在帝国会议上的发言视为座右铭:“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站在这里!”这种对哲学的热爱,让他将自己的心灵体验和生命激情全部融入课堂;在他看来,一个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能感动自己,那也同样不可能感动学生,讲课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丁·路德

原本枯燥乏味的哲学课堂,经过赵林之嘴,就像听金庸小说一样过瘾。他讲苏格拉底娶白富美做妻子的故事,告诉人们宽容和幽默才是经营婚姻的秘诀;他讲富二代柏拉图抛弃万贯家财,浪迹天涯,建立自己理想王国的励志故事,告诉人们,梦想总是要有的。

他的课堂永远是满的,即使是小众的希腊文明课,也像春节买火车票一样难抢。学生们将他评为武大四大“名嘴”之一,且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有上过武汉大学。”历史学者许纪霖也说:“如果让我推荐古希腊文明的最好讲解者,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非赵林莫属!”

◎ 用脚步探寻西方文明

如果只读书而不行路,就如终日困守书斋的蠹书虫。赵林的哲学研究并没有止步于书本,他曾先后十余次踏寻西方,走访雅典、克里特岛、迈锡尼、斯巴达等地,探寻的足迹从南方的克里特岛到北方的科孚岛,再到罗马,只为用脚步丈量西方哲学之源。

就像儒家奠定了中国人的伦理精神一样,基督教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也一起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三大根基,这也是赵林研究关注的重点。他的《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与《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一套绝佳的“读懂西方文明三大根基”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历史的废墟上,赵林感受到的是与看文献全然不同的视觉震撼和心灵撞击,他将这些身临其境的考察行走、朦胧抽象的逻辑概念,转为鲜活生动的文学意向,展现在他的著作中。

他实地考察拍摄的纪录片《地中海的辉煌》,在B站一经播放后受到上千万人追捧。赵林认为,只有将这些实物与书本的知识相互印证,才能让人更真切感受数千年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同时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

定义现代文明的不是西方,而是西方之外的"他者"。正是西方文明与其它古老文明的区别,反过来定义了现代文明的本质。赵林认为,中西文明的根本差别在于,中国哲学关注人伦,西方哲学注重理性,而正是理性,最终带来了现代文明。理性,不仅是中国文化中所缺乏、要弥补的,更是当下的社会所缺乏、要弥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林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如果人人都学哲学,这个时代一定是个疯了的时代。”但是他又说:“一个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去读哲学专业,但他照样可以大量阅读文史哲的著作,去思考文史哲的问题”,因为“人就是一种哲学动物,我们必须要思考哲学问题”。

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只关注有用,而不去思考意义,社会只随波情绪,而丧失理性,我们没有比此刻更需要哲学思考、更需要理性与意义了。尤其是在中西文明激烈碰撞,中国处在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哲学、理性、西方文明之源,更是我们需要读懂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