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两日,中考综合测试科目、英语科目、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邀请了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详情见下文:

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中考数学科目试卷

立足基础 凸显思维 注重育人导向

6月16日下午,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科目顺利进行。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认为,试卷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课程标准,立足基础、凸显思维、着眼素养、注重育人导向。

一、立足基础,重视通性通法

试题突出通性通法,解答过程适度融合运算与推理,体现过程与结果并重。如在“函数与分析”主题内容中考查待定系数法、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部分试题源于教材,引导教师用好教材,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凸显思维,关注数学本质

三、着眼素养,注重育人导向

试卷重视数学应用,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现数学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工具价值。实际情境问题重视背景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背景材料体现了时代性和丰富性,如种子发芽天数、超级光盘存储容量、产品销售额与投入的广告费、博物馆的讲解服务等。问题情境以适当的图表呈现,关注数学阅读、数学表达和现实意义。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关注在真实情境所蕴含关系的探索中,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体会数学与科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初中数学学科的育人导向。

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中考英语科目试卷

坚持立德树人 创设真实情境 践行学思结合

6月16日上午,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科目顺利进行。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学科专家对英语试卷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认为,试卷依据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试卷基于教学实际和学情,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考查的覆盖面,关注试题的适切性和开放性、难易度和区分度,通过语料选择、情境创设、版面设计等方面关注学生的答题感受度,从不同维度全面考查学生英语基本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坚持立德树人,彰显五育融合

试卷以立德树人为本,体现五育融合的育人导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卷的语料真实,覆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巧妙融入校园活动、科技创新、安全教育、亲情友情、文化自信、运动健康、成长感悟等话题。

试卷中的语篇话题新颖、体裁多样。比如,听力语篇是一段回忆校园生活的对话和一则讲述亲子关系的故事;词汇语篇是介绍环保科技创新产品的说明文;阅读语篇包括社区易物群的非连续性文本、生活感悟分享的叙议结合文本、青少年追逐梦想的故事和借物抒情的书信。语篇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激活思维,引发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设真实情境,体现语用价值

试卷通过创设真实生活和学习情境,考查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试题涉及初中阶段所学的常用功能意念,如请求、祝愿、询问、道谢、邀请等;常见的交际情境,如家庭生活、职业规划、学习生活、出游计划、日常交往等。

试卷注重真实情境及问题设计,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达成有效交际的能力。比如,阅读A篇以多模态形式呈现了社区易物群的真实记录,考查学生从语篇中获取信息、根据上下文理解词句含义、推测语篇隐含意思、理解主旨大意的能力;阅读D篇以书信形式呈现了珍惜家中物品、珍视家庭生活的情境,考查学生基于语篇理解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写作题创设了国际交流、赠送礼物的情境,通过书写卡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三、践行学思结合,落实核心素养

试卷践行学思结合的理念,关注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考查,凸显核心素养的落实。比如,听力C篇最后一题,考查学生归纳对话主旨大意的能力;阅读A篇考查学生归纳非连续性文本主题、分析多模态语篇的能力;阅读B篇考查学生理解生活场景细节描述的能力,以及对分享这一话题的思辨能力;阅读C篇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主题和上下文线索以及逻辑关系补全信息的能力;写作话题通过介绍具有中国元素的物品并阐述合理适切的理由,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整卷的语篇和试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开放度,考查学生把握语篇主题、识别语篇体裁、归纳主旨大意、推断隐含意思、理解作者观点等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总体而言,试卷语料丰富,语篇体裁多样,整体结构稳定,难易程度适中,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理念,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中考综合测试科目试卷

6月15日下午,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测试科目顺利进行。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了学科专家对综合测试试卷进行了评析。

物理:立足素养导向,注重情境创设,凸显育人价值

2024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测试物理部分命题以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彰显物理学科特色,立足素养导向,注重学科重点内容和关键能力考查,体现学科本质,凸显育人价值。试卷在题型结构、整体难度、文字图表信息量等方面保持总体稳定。

一、遵循课标要求,注重学科基础

试卷基于物理课程目标和物理学科本质,对“物质”“机械运动”“电磁运动”和“能量”进行了全覆盖的考查。试卷按照课标要求,考查了初中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试题融入对物理基本技能的考查,检验学生依据实验要求选择器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通过电烙铁等源自课本的素材,引导教学回归本源。

二、立足素养导向,聚焦关键能力

试卷重视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汽车上坡、电热水壶加热等试题,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决实际问题;透镜成像情况分析等试题,考查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科学思维,检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推理和论述说理的能力;电路故障、液体压强等试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兼顾视角差异,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三、注重情境创设,强化学以致用

试卷创设与日常生活、工程技术、科技发展等相关的真实情境。例如,生产生活场景中常见的电学参数、电梯上升等问题,体现物理学科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塔吊起重问题,体现物理学科在工程技术上的运用;风铃音调高低融入与艺术相关的内容,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关联,对跨学科实践有积极导向;电烙铁工作状态判断问题,引导学生注重实际问题,体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四、凸显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发展

试卷考查学生的物理学业表现,反映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试题涉及多个物理实验的考查,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等,体现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性质,进一步强调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测定小灯泡电功率,考查学生尊重事实、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电动汽车和“天宫”空间站的情境,展示我国的最新科技成就,体现物理学科对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科技强国的使命感。

化学:传播学科价值 发挥育人功能

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测试化学部分命题以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素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卷结构稳定,难易度适中,内容覆盖全面。整卷的设计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化学原理为核心、以科学方法为线索,围绕真实的情境循序渐进设置问题,用化学的语言讲述学科的故事,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古代科技文明和现代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一、落实立德树人,承载育人目标

选材从身边的物质出发,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内容融入化学试题。如碳酸锂是锂电池制造业中的重要原料,学生通过对提纯粗制碳酸锂技术的分析,感悟化学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又如铜锈探秘中以铜元素的变化为主线,运用化学知识实现铜的冶炼和青铜文物的保护,有助于学生感受前人的智慧,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注化学史实,激发科学思维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为时间轴,演绎科学家对“水的组成”的探究历程,体悟科学家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的质疑与批判,从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过程,感受化学是科学家们在不断实践反思、迭代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水的组成”的研究思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通过宏微结合的方法、守恒的思想收集有效证据,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探究未知物质的组成。

三、源于社会生活,体现学科价值

砖墙表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泛白现象。通过图示呈现泛白物质的形成过程,结合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科学解释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然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此外,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纸浆制作中的使用,水的净化过程中消毒剂的选择等内容,充分展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学科特点。

跨学科案例分析:访花问虫 寻道自然

2024年跨学科案例分析命题以中学地理、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现出的信息提取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质疑、结论阐释与创新能力。试卷结构整体平稳,聚焦学生跨学科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从自然观察到科学探究

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是一切科学探究的起点。试题以学生感兴趣的昆虫访花的真实情境为切入点,呈现了自然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问题猜想等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情境材料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试题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答题过程既是解题,也是实践探究的过程,同时逐步呈现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从习以为常到敢于质疑

花开花落、蝇飞蜂舞是人人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象,然而花、虫、林、山之间蕴含着生命科学和地理的内在关联。试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调查方案中看似矛盾之处,启迪学生从小情境见大门道,从寻常中悟不寻常。试题以在不同地点开展科学调查的日期差异为已知条件,基于调查目的,激发学生在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规律、植物的繁殖活动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之间寻找解释现象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依据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判断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三、从数据比较到思维整合

真实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征不仅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调用学科核心概念,更需要学生能综合利用跨学科的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调查数据,寻道自然真相。试题基于野外调查得到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昆虫类型、访花频率等数据,考查学生关联植物的区域分布和生长习性、不同访花昆虫的活动特点、昆虫与植物的种间关系等因素并建立合理逻辑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系统性的“道理”来阐释自然现象,探求真实数据背后蕴藏的自然界运行规律,呈现综合性思维品质。

内容来源:上海国子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