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31日,驾车环游中国的摄影师蔡山海来到山西忻州高陵村,听到一阵哀乐。

他看到了一座四合院,院墙上的一块块红砖“长”满了字。

在这里,正举行着小院主人张福青的葬礼。

来人世间78载,他有大半的时间在这座老宅里度过。

曾经气派的老宅破旧过,被拆除过,如今又被张福青一点一点地修建起来。

老人离开以后,这座老宅成为了他的“离线朋友圈”,在网上走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人从这些只言片语中,窥见老人的人生。

“宇宙有多大呀?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月亮体积有地球四十八分之一,星星有2000亿颗。”

“福青向社会上有科学知识者请教,我院房东墙基受潮遭坏砖,如何治理维修呀。”

“福青72岁也就是2018年9月27日从大门口买下两个人寿材支4600元,一支材2300元。”

他一边修补着房屋,一边在这屋子里,写满自己的生平与心事。

渗入砖缝的文字,仿佛在提醒每一个人:

没有顺心的生活,只有努力的人生。

当你把日子过成诗,自己也能活成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杏花落打药一次,立秋后再打一次毛虫药,果越大越甜。 每年剪一次树枝。

张福青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普通到总被人觉得有些孤僻。

他有两个儿子,但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留在家里的日子也并不多。

除了个别好友会常常来往,村里的其他老人总觉得张福青说话直,性格有点古怪,不太爱找他聊天。

没有孩子在身边,张福青是孤独的。

但福青活得并不寂寞,因为他有好多话可以说。

没人能听,没人能看,他便一笔一笔地写到墙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用的是白色粉笔,发现会被雨水冲刷洗净之后,张福青用毛笔蘸墨水,涂上防水漆。

那些所思所想,就这样一点点保留下来。

他会记录大事:

“甘肃内蒙西安北山西河北山东省有60年没有下过连续特大雨,峨河两岸扩河地占了河槽一半多。

以后遇到六十年前大雨,河槽不宽,放不下洪水,有损2000万农民加峨矿1600万人的生命及财产,太危险啦!

2017年,71岁的福青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也不忘写下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每一件小事。

其中最多的,是种植瓜果蔬菜的经验。

他会记得寒露后立冬前要给月季花埋东肥,立秋前十天要种白菜,寒露后要种小葱菠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些经验曾给了他养活一家老小的底气。

在人至暮年之际,他又会笑称“栽花耍鸟是老年人的一项乐事”。

在院子里,有两棵酸枣,南墙边上种着两棵杏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杏花落时要打药,立秋后再打一次毛虫药,这样种出来的果子就会大又甜。

他将这些话,写在照壁上的一侧。

将自己每天的经验总结和生活感悟,记录在房梁上、门窗边,猪圈里、狗盆中。

28年如一日,他把房子写成了自己的生活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7岁福青建房院才完美。

福青种了一辈子的地,也建了半辈子的房。

容纳福青2万多字的房屋,是福青祖辈一直居住的祖屋。

房屋建成至今,至少有150年的历史,但保存得并不算完好。

早年穷困为了生活,福青拆掉了本该留给大儿子继承的东房,后来又拆掉了属于小儿子的西房。

几代人居住的西房,拆出了木料,卖了900块钱。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福青,对房子的损毁一直耿耿于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想建房,想修复父母在世时的一砖一瓦。

关于这个打算,儿子们不同意,从他们那代起,都是在外地闯荡,未必还会有人留守家乡。

但福青早已经想了半辈子,遗憾父母没能住上自己翻新的房子。

55岁那年,福青开始独自翻新房屋。

翻新第一间屋子,他只用了24天,开支8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真写下维护房屋的方法:

“住房人应有防火、水、害虫法,维护好房墙。”

新房修好的那一天,福青在照壁上快乐写下:

“经过16年才建成,用红砖10万块,开支7万余元,已71岁啦!”

虽然房屋整体已经修葺完毕,但福青仍然不满足。

他说:

“77岁福青建房院才完美,希后代每年清明扫房垅,泥漏房处,冬扫小西房雪,鼠洞,鸟窝,鸽居点,不放燃火物,防洪水用大门封进法。”。

去世前,福青家中东房的彩钢瓦刚刚喷上漆。

即使将来无人居住,他也希望这栋房子依旧鲜丽,被人珍惜、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青的老友深知对于福青来说,盖房是头等大事。

他想要为子孙后代留一点东西,也想告诉这个世界,他曾经来过。

那些砖瓦、文字,都是他留存于世上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青的庭院在网上走红以后,许多人来参观他的家。

在满墙的文字前,福青的小儿子总是会提醒这些来访者注意文字背后的心情。

“你看这个感叹号,他当时是饱含深情的。

因为他终生服药,经济状况不好,但对房子又特别用心,花相当漫长的时间修缮”。

透过文字和时间,是一个老人用粗粝的双手抚摸着家中的一砖一瓦。

父亲建房的执念,儿子在这一刻已经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下雪及倒烟桶,我已74岁,不能做上两项事。

71岁的福青,意气风发地在墙上写下自己老当益壮的建房史。

但那一年的福青,也终于接受了精力不再,暮年已至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同一年,大儿子的岳母突然离世,直至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身边人的离开,给福青带来了很大的震惊。

第二年的心脏手术,更是让福青开始准备起了自己的身后事。

他花了4600块钱买了两口寿材,摆在正房里。

做手术的那个月,他思前想后,在一块木板上写下“遗言”,塞进寿材中。

正房外,留下了福青对这段故事的记录:

“2018年9月27日,从大门口买下两个人寿材,支4600元。”

他知道死亡终究会到来,只是在死亡来临之前,他还有好多事要做。

福青开始坦然接受衰老,在墙上写下种种注意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会用老人手机交电费,就记住欠费前电业局会短信通知。

每天要吃的药,他会写在纸上,贴在门柱上,直到白纸被油烟熏成棕黄。

面对衰老,福青一直是积极的。

没力气再干活翻地,他便请人帮忙,继续自己的建房事业。

怕自己或儿子忘了人情,便将他们的名字一个个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找村医买速效救心丸,要请人帮忙缴费还钱。

住院后体弱需要喝牛奶,福青也会欣喜于喝牛奶的幸福。

在墙上郑重其事写下。

“11月11日开始喝牛奶。”

那些因为身体年迈的不堪,在福青的笔下,都是一件件平淡或温馨的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逝后,更希宏英注重你母的思想波动。

2013年,福青写了一篇《忆妻文》,其中一句话写道:

“中秀的命运也不是很好。”

福青是杜中秀的第二任丈夫。

刚出生时,杜中秀生了一场大病。

父母选择了放弃治疗,因为中秀不是男孩,而他们也不想在女孩身上多花钱。

因为这场病,年幼的杜中秀离开了父母,被疼她的舅姥爷照顾8年。

但等到杜中秀长到十几岁时,她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

她要嫁人,她的父母正打算给她找婆家。

杜中秀匆匆嫁人,有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再次回到父母身边。

在这段婚姻之后,她认识了福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人没有时髦的自由恋爱,只有“三下四川”的一笔带过。

福青为了这桩婚事来了三次四川,把杜中秀从四川带到了山西。

成为了他的妻子,为一家人辛苦操劳。

中秀盛夏时要背着小儿子去菜地里采摘半亩田的金针菜。

在家时照顾着福青的父母安度晚年。

年轻时大多时候在吃苦,年老时疾病摧残了中秀的心智。

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吃了药也总是迷迷糊糊,神智不清楚。

这些苦福青记得,中秀老了福青便在一旁照顾。

他们是老伴,老来仍然会相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像带孩子一般,对着电话另一端的小儿子抱怨:

“你妈妈又不吃药了,你妈妈又不打针了。

她要等到饭冷了才吃,她总是喝塑料桶的生水,劝多少次她下次还是一样。”

另一边,他也不忘考虑倘若自己走在妻子前头,妻子要如何生活。

在留给孩子的话里,福青叮嘱两个儿子要好好照顾妻子。

“父逝后,更希宏英注重你母的思想波动,不能让她精神病重发!葬父后可找一位服侍她人为伴,或送你们的母亲住养老院,然后请上一位诚实户住我院东房开商店。”

落款时间是2018年11月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7岁的我,张福青将能去看看吗?

在福青去世后的第21天,小儿子张宏刚翻出了父亲59年前的日记。

他找到了父亲的过去,知晓了私塾老师曾经给父亲取的字和号:

张福青,字文甫,号效鲁。

名字的背后,是福青的读书梦。

年幼的福青一直都很想走出去,去建设社会,去见证国家的发展变化。

“给国家社会办些无穷的有利益的事业,推而至于能为全球谋出幸福那就更好啦!也就达到我平生之志啦!

如若不然,虽生犹死,不枉来一世吗?白费国家的米粮吗。还够个知识分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19岁那年,福青失去了梦想。

不下地劳动,就无人能撑得起这三口之家。

福青被迫辍学,拿起锄头,日复一日地在田地里劳作。

维持家庭的运转常常需要拆东墙补西墙,卖掉老宅的木料,卖掉仅有的50只绵羊。

就算有机会离开家乡,是去外地卖辣椒,是帮助儿子谋生,为自己增添一项生存本领。

年轻时立下的远大志向,都被迫成为现实中一笔又一笔的经济账。

但福青对知识的渴望并未就此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常常出现工地上,试图弄清楚盾构机的运转原理。

等到老了不方便长时间走动了,他便托村里的司机带自己离开村子,到外处看看。

看人修路挖隧道,看人疏通河道。

有些知识他用在自己正在修建的房屋上。

他想拉八袋水泥,防西院进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重建西房,这一次他要在打地基时,挖到河床石。

因为这样“才有防洪抗震能力”。

七十多岁的福青还会买来各地的地图,他记得自己去过的地方,也会好奇那些自己没去过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相信喀什在未来能成为一个大都市,对喀什心驰神往。

“新疆喀什市到2026年后,将成为亚欧非三洲的30亿人口,世界最大物流十万亩市场,77岁的我,张福青将能去看看吗?”

福青的庭院留住了他的文字,留住了为家小忙碌的身影,却留不住福青拥抱世界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福青离开那天,春分后第六日,院落的两棵杏树还未开花。

花开时,摄影师蔡山海来到福青的庭院,拍下福青写在砖墙上的文字,记下他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落结果之后,福青的小儿子在中堂的柱子上,发现一份“送杏名单”。

上面写明要给谁送杏子,有些人名显眼清晰,有些名字写了以后又被划掉。

就像年幼时的儿子看着父亲不懂父亲为什么要在墙上写字。

当时的福青只是回答:“长大你就知道了”。

院墙上的字字句句,终究成为父亲对孩子的谆谆嘱托。

史铁生在《咀嚼人生》中写道:

“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出处。”

福青的文字是留给后人的一次书写,也是他与世界的对话。

人这一生要如何过,张福青老人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点个【在看】,珍重当下,不虚此生。

文字记录着他的过往,留下他对子女、对世界的种种惦念与期盼。

在生活中,或许你也遇到过“福青”,或许我们正是未来的“福青”。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