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悲鸿杯儿童AI绘画大赛谈

重磅嘉宾

江三波 徐悲鸿教育负责人
马千里 无界AI创始人
画小二 自媒体博主
吴中文 猴妈妈儿童思维,美术AI课研究员,儿童画艺术家
刘玉琪 清华美院博士后,斯坦福大学短期交换
李元易 新舞艺美艺术学校校长,大风车幼儿园园长
袁博 上海国有某设计院副院长
孟虹 中央美术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鱼博士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斯坦福创新创业导师

关键词

AI、创作、版权、技术、市场、绘画、青少年、教育、工具、价值、培养、思辨、创新 道德、美育、舞蹈、动作、风格迁移、AI教育、儿童艺术

全文摘要

本次讨论集中在人工智能(AI)技术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上,探讨了AI技术如何增加创作可能性、改变市场对不同创作方式作品的接受度以及解决版权问题。同时,讨论也涉及到AI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强调了即使在技术训练之外,培养美的理解和感知能力也同样重要。讨论者认为,在AI时代,需适应并利用AI技术,同时应重视培养思辨、创新和价值识别能力。通过AI技术,可以创新儿童艺术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此外,AI还有助于改善教育体系,通过个性化学习和动态教学材料提高教育质量。虽然AI技术在教育和艺术创作中有巨大潜力,但也需要关注它对人类独特创造力的影响。讨论强调,AI不应完全取代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实践,而是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促进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通过这一系列讨论,可以看出AI技术在艺术创作和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保护和发展人类独特的创造力。

章节速览

00:00 AI与传统文化:机遇与挑战

讨论集中在AI技术对绘画创作的影响,包括其创作可能性的增加、市场对不同创作方式作品的接受度、版权问题以及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强调了面对AI时代的来临,需适应、改变并利用AI技术,同时强调培养思辨、创新和价值识别能力的重要性。

05:22 绘画与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讨论了绘画和美学教育对于青少年儿童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技术训练之外,培养美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人工智能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绘画作为个性化表达和道德教育媒介的价值。

12:06 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本次讨论集中在如何人工智能(AI)能够改善教育体系, 特别是在文化和兴趣教育方面的应用。一方面,AI可以帮助教师创建更丰富、动态的教学材料,例如通过大模型产生关于物理实验的视频教程,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AI技术也可以用于个性化学习,通过对学生的动作数据进行分析,为不同孩子提供定制化的训练计划,同时保证他们的安全。此外,讨论还涉及了如何利用AI创新儿童艺术教育,比如通过模型生成与舞蹈或绘画相关的独特动作和作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参与者们强调了AI在教育领域巨大的潜力,并对未来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抱有乐观态度。

20:15 激发儿童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AI教育方法

通过问答游戏、绘画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调角色转换和情景模拟,以及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

28:58 探索AI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通过孩子们与AI的互动学习过程,展示了如何利用AI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无到有地指导孩子使用AI工具,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了解并掌握AI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作品的创作和比赛获奖。此外,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升,能在多领域进行创作,体现了AI在现代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37:19 AI赋能: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融合之路

讨论了利用AI技术重新诠释和振兴传统艺术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将AI应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和挑战,强调了AI不仅是创作工具,更是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43:03 探讨AI绘画的挑战与艺术创作的融合

本次会议汇集了多位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在绘画领域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讨论重点在于如何使AI理解和表达复杂的艺术概念,以及如何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创新之间的桥梁建造。参与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突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力和局限性。此外,还强调了艺术教育中融入AI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技术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的作用。

48:06 探讨AI与艺术创作及教育的融合

本次对话集中在讨论人工智能(AI)如何影响艺术创作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讨论强调了AI技术提供新的创作工具和方法,同时指出尽管AI能提升创作效率,但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实践。此外,强调了教育领域特别是艺术教育中,如何有效利用AI技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欣赏的发展。

01:00:45 AI绘画与创造力:未来的艺术与教育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绘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因其高质量的作品而受到认可,标志着AI技术已进入相对实用阶段。此外,AI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关于学习、知识创新和社会认知方式的深思。通过对比AI与人类的创造过程,文章探讨了AI如何在艺术创作、教育和个人想象力激发方面发挥潜力,同时也指出了保持人类独特创造力的重要性。

01:08:06 AI时代下的儿童教育与创造力

AI技术的发展将极大提升人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领域。未来的儿童将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AI将成为他们的有力助手。此外,讨论还涉及了AI如何帮助人们超越传统学习界限,通过绘画等创作活动激发无限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强调了跟随AI发展的步伐,共同探索未知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值得所有参与者共同成长和创造。

发言总结

⚫江三波

首先感谢主持人画小二和各位嘉宾朋友参与此次直播活动,简单介绍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创办“徐悲鸿杯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比赛”的“为国育才”初衷,此次,开设AI赛道,也是想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专业引导,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和家长朋友对AI发展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和使用,为美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希望各位专家评委,对参与AI赛道的作品给予公正评比。

⚫李元易

首先表达了对参加此次直播交流的感激之情,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学习人工智能(AI)的心路历程,特别提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画小二”老师。之后,他讲述了自己的职业转变,从原先的文化课教学(特别是物理科目),转向专注兴趣类和少儿培训,如中国舞和跆拳道等,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做出这一决定。 他接着探讨了如何利用AI技术来改进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他提出了几种应用案例,如使用大模型生成实验步骤的可视化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以及利用AI技术创作舞蹈动作和实现风格迁移,为舞蹈教学带来创新。同时,他也考虑到了AI在提高教育个性化方面的潜力,如通过分析学生的身体数据为其定制教学计划,从而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他强调了AI技术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教学方法中的重要作用,他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向所有支持者表达了感谢。

⚫刘玉琪

探讨了人工智能(AI)对绘画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强调AI技术提高了绘画创作的可能性。他提到市场对AI创作作品的接受度、技术和价格讨论,以及版权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AI带来了机遇,如创作多样性和效率提升,但也带来了挑战,例如版权和价值认识的问题。他对青少年面对这一趋势的态度表示关切,呼吁培养他们的思辨、创新和价值识别能力。同时,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培养美的理解和创造力方面,认为传统的绘画手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还讨论了绘画作为表达个性和传递正面价值观的方式,并对未来教育的方向提出了看法。总体而言,他的观点集中在AI技术与传统艺术间的互补关系,及其对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发展共同推动的潜力上。

⚫画小二

首先对刘老师以及其他嘉宾表示感谢,并分享了自己对于人工智能(AI)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看法。他指出,尽管最初人们对AI持抵制态度,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已发生显著变化,开始接受并积极推广AI技术。特别强调,在AI时代,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比单纯解决问题更为关键。讨论覆盖了AI在教育的应用案例、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其在儿童艺术创作领域的潜力。参与人员包括来自清华大学美院、中央美院等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从理论与实践、教育应用及文化影响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见解。此外,他还提到了即将开展的合作项目,聚焦于未来教育相关技术的研发。整个对话全面探讨了AI在教育和其他社会领域内的应用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吴中文

着重讨论了AI技术在儿童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强调了其对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项针对4至12岁儿童的教育计划,分两阶段实施,旨在提升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画面感、语言组织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通过猜词游戏等激励孩子提问思考;利用AI工具增强孩子的画面感和视觉思维;使用AI改进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想象力。他还提供了具体案例,如使用AI工具进行绘画和创作,以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表达。总体而言,他主张运用AI技术革新儿童教育方式,通过趣味性学习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鱼博士

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AI辅助内容生成(AIGC),如何促进了各个领域实践的革新,尤其对缺乏艺术背景的人群拓宽了创作的可能性。通过个人经验和比喻,他强调了AI技术如何使成人能参与更广泛的创作活动,并提升了学习效率。他也深入讨论了人类创造力与AI之间的关系,提醒应保持开放心态,认识到AI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合作与创作模式,而不是取代人类的能力。他还展望了未来AI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实现更人性化互动、与人类共同成长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递了对AI技术乐观的态度,认为它为人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鼓励人们积极拥抱这一变革。

⚫袁博

讲述了一个孩子通过参与学校彩泥展示比赛,激发对艺术兴趣并获奖的故事。起初对此类活动一无所知的孩子,在家庭支持和指导下,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互动学习,逐步掌握彩泥制作技巧,并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孩子还利用AI辅助进行创意绘画和设计,参与班级戏剧制作,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也展示了AI技术对传统艺术传承及现代人理解、欣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他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可以促进未来艺术表达的发展。整个发言涉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技术的体验、教育方法的变化及其对未来艺术表现的影响。

⚫孟虹

他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与建筑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比较了解放前后该领域的发展差异。随后,他转向讨论人工智能(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指出AI不仅没有替代人类艺术家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工具,协助创作者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此外,他强调了AI生成的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尤其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他探讨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特别是在艺术教育方面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总体上,他的讲话深入分析了科技,特别是AI,如何与艺术相结合,并讨论了这种结合对艺术创作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要点回顾

AI创作的绘画作品是否会对传统人工绘画作品产生竞争关系,并影响市场接受度?

刘玉琪: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创作出的绘画作品表现出越来越多可能性,并且与传统人工绘画作品相比,在技术素质上也存在讨论的空间。结合打印技术和仿制技术,AI绘画作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正逐渐提高。

在当前情况下,AI创作引发的主要争议焦点是什么?

刘玉琪:主要争议在于AI绘画作品对创作者身份的确立及其在市场中的定价问题。同时,版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在创作门槛降低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原始创作者的权利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AI对青少年教育有何影响?如何看待AI在绘画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对青少年的作用?

刘玉琪:AI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青少年应适应并学会驾驭这项新技术。在K-12教育阶段,虽然感受不明显,但对于职场人员来说,AI可能导致部分重复性工作的自动化,增加就业压力。通过举办AI相关绘画比赛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提前接触到这一概念,并在竞赛中培养思辨、提出问题及创新能力,同时认识到在工具与智能能力增强的同时,还需培育识别价值和塑造价值的能力。AI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技法,但并非取代传统绘画手工技艺,而是增强其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教育,尤其是美育课程,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和感知美,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进而认识自然和社会之美,并借此激发文化理解和精神涵养,形成独特的个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道德教育,通过艺术创作传递正面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AI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课堂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教育培训领域?

李元易:在教育培训领域,AI可以在多个层面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物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利用AI技术可以把复杂的实验步骤、图片或视频以可视化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此外,AI还能通过动作生成和风格迁移,帮助舞蹈培训机构设计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确保每个学员都能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需求来进行有效练习。

AI如何应用于儿童美术教育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吴中文:在儿童美术教育中,AI主要通过构建思维引导的游戏环节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例如,使用猜词游戏作为平台,让孩子逐渐学会提问、分析物体属性(如用途、可动性等)、寻找细节特征等问题,从而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同时,结合AI辅助下的绘画实践,鼓励孩子们运用视觉感知处理信息,锻炼其画面感和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这些技能。

如何通过游戏或角色转换的方式提升小朋友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力?

吴中文:角色转换在游戏中是一种有趣的方法,比如通过设定蜗牛进行旅行的主题,让小朋友扮演蜗牛的角色,并思考如何解决蜗牛在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蜗牛速度慢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小朋友理解和运用四种关键思维方式?

吴中文:在绘画表达中,教师可提供四类关键问题供孩子们思考,即“我是什么”、“我在何处”、“我在做什么”以及“我能做什么”。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故事或经历来构建并讲述一幅画作的意义,促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画面感与情节发展。此外,提问还包括是否存在工具帮助、是否有他人协助等内容,进而培养他们的商业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帮助小学生实现艺术创作的突破?

袁博:在艺术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例如,一位父亲教导孩子参加彩泥展示活动时,借助AI技术引导孩子分析需求、搜集资料、设计作品并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实践。经过多轮迭代沟通和数据分析,最终孩子不仅学会了制作彩泥艺术品,还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表明,在AI的帮助下,小学生可以跨越传统认知局限,实现从零基础到高质量艺术创作的飞跃。

在当代AI技术下,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创新呈现形式?AI技术在传统艺术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如何体现?

袁博:通过将AI技术应用于传统艺术领域,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传承古老的文化遗产,并借助AI工具实现对作品的高效模拟与创造。例如,可以利用AI制作出大量风格各异的城市图片,甚至转化为视频,以便现代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通过对国画等古典艺术的经典元素进行解构与重构,运用AI技术实现精细绘制与大规模生产,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艺术如何在AI时代下焕发出新活力。通过实例展示了使用AI技术处理传统艺术作品时的推敲与创作过程。尽管起初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和技术挑战,但AI提供了更快捷的迭代方式,使得艺术家能够快速生成各类主题和风格的艺术品。比如,基于万里长城的景象进行深入研究,将复杂景致转化为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画面。此外,AI在复原传统绘画意境空间时展现出的强大潜力,既保留了原有作品的精神内核,又赋予了新的解读维度,实现了艺术创作的突破与革新。

AI化与传统绘画手段有何本质区别?

袁博:虽然AI化和传统绘画都是一种表达工具,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速度和效率提升,以及对创作者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有所减轻。AI可以作为加速器,帮助设计师和艺术家迅速迭代设计方案,同时提供广阔的创作风格选择。然而,在理解和呈现深层的艺术理念方面,AI仍然依赖于人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因此,AI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非替代品,它增强了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和体验。

艺术家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保持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当前AI环境下,孩子们与成人相比,在接触和运用艺术上有何独特之处?

孟虹:通过AI等新技术辅助创作,艺术家可以在大量时间和经验的基础上加速艺术创作过程,并实现对传统艺术的高效整合。然而,尽管AI提供了新手段,它并不能完全替代艺术家自身的勤奋、灵感以及对艺术的实际实践与当代融合的能力。孩子们的大脑更为开放,他们的思维不受太多约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生成式AI所带来的无边界创意。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我创新,与开拓的新天地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对于当前的艺术创作领域,AI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力和尚未触及的地方?

孟虹:尽管AI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仍处于发展阶段,还未全面构建起有意识且具备高级创造能力的“AI艺术”。AI在艺术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特别是在让创意叠加出更强大的创新方面,目前还在探索之中。

对于现代教育者而言,在AI的影响下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和设计教学方法?

孟虹:在AI背景下,现代教育者应跳出传统教育框架,充分利用AI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技术工具,重新思考并设计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体系。例如,将AI作为助力工具,帮助儿童充分发挥其天然优势,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

AI技术发展对人类学习的影响如何体现?

鱼博士: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学习这一过程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以往人类学习主要分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及发明知识三个阶段,而现在AI的发展将可能导致这些传统的学习方式被改变。例如,AI通过模拟和优化算法,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信息并快速形成新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然而,这也将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

AI如何帮助儿童提升创造力与想象力?

鱼博士:AI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保留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并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AI工具进行绘画或其他创作活动,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得到高质量的作品,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例如,将孩子的故事编成绘本或制作成视频等形式,这些作品将成为孩子们宝贵的记忆财富,激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持续探索和发挥想象力。

AI是否挑战人类的创新能力?

鱼博士:虽然AI在许多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特别是在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与排列组合等方面更为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完全取代人类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在某些情境下,人类仍能凭借独特的情感、直觉和跨界思维产生具有创新性和深度的灵感。因此,在AI时代,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AI工具,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增强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能。

未来的教育环境如何看待AI及其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鱼博士:未来,教育系统可能会更加融入AI元素,比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虚拟现实等,使得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速学习进程。AI不仅会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高质量的产出。重要的是,孩子在AI时代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适应并充分利用新技术,从而塑造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本导读由讲座嘉宾张有鱼先生主笔记录梳理,编辑稍有修改。本文内容仅代表发言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感谢所有嘉宾朋友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