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强劲创新两会建言献策-万祥军|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刘笑笑)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 商协社团·全国工商联 经信研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谋定论道·中国企业家论坛 哲商对话·中国儒商大会 赢在商道·中国营销企划 健康中国·大健康医药产业网 国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 国研政情·谋定论道-经济信息智库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国稻种芯·药食同源-健康产业论坛 万赢信采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教强鲁,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全国工商联执委、国际科学院组织干事成员、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表明:两会上,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高频词。

万祥军说:“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度?如何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的有生力量?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加快科教强鲁汇聚力量,让第一动力更充沛更强劲。”

王乙潜代表: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强化创新引领上加力提效。而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资金的支持力度,将是创新健康推进的重要保障。青岛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致公党青岛市委副主委王乙潜代表提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等建议,全方位提升我省各领域的科研实力。

王乙潜代表介绍,全社会研发投入是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简称R&D经费)。2021年2月,省科技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的若干措施》,对我省研发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有的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开展研发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王乙潜代表说,研发投入是战略性投资,稳定的研发投入是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此,他建议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各级科技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研发活动或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

建议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建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机制,以差异化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考核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时,按有关规定将研发费用全部视同利润。完善协调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探索以直接融资为主的科技型企业成长机制,支持与技术成熟度匹配的多轮次股权融资。

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研发投入。要创新联合基金等模式,拓宽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科研项目经费增长来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产业、公共安全和卫生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落实好年度企业研发经费补助,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大力引进顶尖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对接国(境)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中央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鲁投资高技术企业或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对其中引入核心技术和配置核心研发团队的,在科技政策和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还要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现有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投入,争取创建若干省(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发展。指导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与在鲁银行成立金融赋能委员会,搭建企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对接平台,扩大“科技贷”服务对象和合作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

此外,王乙潜代表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关于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同时提升我省R&D投入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省直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积极性,加大企业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动我省地级市或县(市、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规上科技型企业的R&D投入情况、规范建账、合理归集等进行精准辅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庆国委员:

开展有效科研,提高科技贡献度

“省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去年的成绩,明确提出了今年的任务,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事求是、措施得力。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一员,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姚庆国委员说,尤其是在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报告将“扎实落实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摆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强调“着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强化创新引领上加力提效”,这让他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科教资源富集,推动科技创新走在前列责无旁贷,必须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担使命、争创一流。推动科技创新更快更好发展,也是实现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姚庆国委员说,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活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山东高等学校的情况来看,近年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活动取得不少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准确,导致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活动的产出与经济活动的需求仍然存在脱节的问题;产教融合不到位,导致科技活动的“供求失衡”,产生了部分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在更高水平上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作为科技创新骨干队伍之一的山东省高等学校,要勇担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要让高等学校开展有效科研,更好地融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姚庆国委员建议,构建政府引导,政府、企业、高校广泛参与的共同体,即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组成的“政校企合作协调机制”。

“目前来看,省属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多的是随机的、自发的、熟人式的,这种联系是不稳定的,效率低下的。”姚庆国委员说,所以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需要政府的更多“参与”,建立“政校企合作协调机制”,使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密切、更直接、更有效,使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更稳定;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会更有针对性。

科技活动既要服务于“眼前”,又要着眼于“未来”。姚庆国委员认为,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重大科技活动,往往投资大、出成果慢、风险大,这就需要引入金融,设立具有“风险投资”性质的“技术集团公司”,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广泛筹集资金,使科技创新活动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实现风险分散,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姚庆国委员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一个现象:在科技活动中,往往能进行科技攻关的人,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欠缺;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强的人,科技攻关的时间、精力不能保证。“也就是说,熟悉、联系企业和政府的人理解‘需要干什么’,却没有能力时间去干‘这个活’,或干不了;

有能力时间‘干这个活’的人,又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干什么’。”因此,他建议建立“代理-揭榜制”,通过代理委托,可以使不同的人建立起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联合起来去解决“需要干的事情”。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学科、人员越来越不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多学科、多人员“联合作战”。“所以,实现‘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势在必行,也只有开展好‘有组织’的科研,才能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姚庆国委员说。

姚庆国委员认为,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有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目前或将来有所需要,否则,就是空想。所以,在科技活动(项目立项、奖励评审、人员评价等)中,要建立以“社会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不看数量,看效益”“不看功能,看结果”。

曾学锋委员: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作用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青岛新士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学锋委员认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合力。

建议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的有生力量,既为民营经济长远发展打开宽广通道,也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力。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作用。”曾学锋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创新技术的重视程度,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招采环境。拓宽民营企业关键信息获取渠道,打破行业壁垒,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构建有利于民企参与的招采环境,引导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战略工程项目供应链建设,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同时,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等,联合供应链上重点企业,加强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成为创新链上的攻关者、原始创新的引领者、国际标准的先行者。鼓励民营企业牵头、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在科技研发供给与产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中发挥主导作用。

科技要自立自强,离不开“人”。曾学锋委员建议,注重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市场化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民营企业中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集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政策咨询、法律服务于一体的市场化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市场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有效的衔接。

第一动力强劲创新两会建言献策-万祥军|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国科院-国科院研究中心-国际科学院组织研究中心 http://www.sino-managerw.cn/v.php?info_id=1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