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污染了玉溪市的政治生态?

原创 李万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湖,一个官场。

看似互不相干。

但是,互相污染了,围绕湖的治理,29名官员抱团作假,权力干扰、利益诱惑、人情绑架、官商勾结轮番上演。

难道说,这就是江湖?

6月14日,云南省玉溪市召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典型案例问题整改工作会议,聚焦问题,深刻反思,汲取教训......

会议的背景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于13日通报了杞麓湖治理拖沓滞后问题。

说起杞麓湖治理,一言难尽。

这一次,已经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第三次通报、第四次点名了。

俗话说,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玉溪市倒是个例外,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通报、点名,都成了“耳旁风”。

早在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018年"回头看"、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玉溪市杞麓湖水污染治理问题就被“通报”“点名”:当地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花费数亿元搞样子工程成了"摆设",人为干扰水质监测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其背后既有官员"关照"匆匆上马造假项目,又有政商勾结,专家为造假项目背书。

中纪委对此通报,"自然生态污染背后,潜藏着政治生态污染“。

2021年,云南省纪委监委对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虚作假等问题立案调查,决定对6个责任单位、29名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6个责任单位是:玉溪市委、市政府,通海县委、县政府,玉溪市生态环境局通海分局、通海县水利局。

29名责任人中,包括玉溪市委原书记罗应光,时任市长张德华、副市长贺彬,还有时任通海县委书记、杞麓湖县级湖长卢维江等。

副市长贺彬,是个“典型”。

贺彬,云南省原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时任玉溪市副市长,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安排通海县弄虚作假,上马杞麓湖柔性围隔项目,干扰水质监测数据。项目招标时,不法商人叶国兵通过向贺彬等人行贿,顺利承建造价2300万元的柔性围隔项目;在建设方案评审环节,叶国兵通过向省环科院原高级工程师田军等人行贿,使其为柔性围隔工程专业“背书”。

典型的官商勾结,典型的弄虚作假,典型的欺上瞒下。

2021年5月21日起,八集专题片《杞麓湖的呐喊》陆续播出,玉溪市委书记王力出镜检讨,同时痛批他的前任罗应光是玉溪市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的“最大污染源”。

罗应光,早在2020年就已经主动投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应光也在《杞麓湖的呐喊》中出镜忏悔:“自己在杞麓湖保护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玉溪的广大干部,特别是三湖沿线的干部,带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这个表率作用没有带好头,就导致了我们的干部有样学样。”

也通报了,也处理人了,杞麓湖治理如何呢?

今年5月,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杞麓湖治理拖沓滞后,水质仍为劣Ⅴ类,仍有污水直排入湖河流。

杞麓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方案明确应于2023年底前完成的20个治理项目,仍有13个未完成。

玉溪市i的一些官员,是记吃不记打?还是记打不记吃?

原来,玉溪市通海县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使用专项资金5000万元,应于2022年底前完成。2021年6月、2022年6月,云南省财政厅分两次向玉溪市共下达该5000万元。

但是,截至2022年11月底,该项目资金拨付率仍为零。云南省有关部门先后8次对玉溪市通报提醒,才挤牙膏式拨付165万元,拨付率3.3%。

钱,去哪儿了?

这事儿,简直比连续剧还狗血,让人看了直摇头。

杞麓湖治理,启动得轰轰烈烈,承诺得比唱的好听......结果呢?走一步,退两步,各打各的小算盘。

人民群众等啊等,望穿秋水,湖水没见清澈改善,通报倒是越来越频繁,感觉通报都要变成“月经贴”了。

第一次通报,算是虚惊一场。整改嘛,总得给人家点时间,对不对?

第二次通报,有点儿火大了,那就拖,拖得让人没脾气。

没想到,督查组穷追不舍,来了个第三次通报,第四次点名。

那些被污染的官员,有的被抓,有的被免,个个被追责问责......

结果呢?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

看来,要想治理好杞麓湖,是不是先治理治理玉溪的官场?如果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杞麓湖的这潭水恐怕难清澈了。

各位,动起来吧,别再让“通报”成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