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非常厚道、宽容和宽松的长者,他对我们从来没有非常严苛的责骂,经常乐呵呵的,但同时,他也不断地教导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璜生与父亲、儿子一起 2000年

小时候,我常常一边磨墨,一边看父亲画画,磨墨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煎熬的事,有时候也很不耐烦,但父亲则常会想办法用幽默的方式给我讲道理,强调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在我的印象里,无论何种时候,他都是用一种非常宽容和祥的方式来教导,以让我们对生命、人生和艺术能深刻地理解。

父亲一生也受过很多磨难,但他总能用一副安然的态度以应对困苦的环境,并用艺术的方式消解种种苦闷和压抑。

在众多物件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的速写本”(202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父亲的速写本·王兰若》),它几乎贯穿了他与我们家人联结的重要事情。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英德硫铁矿劳动,在十分艰难与困苦的环境中,他却能把废弃的水泥袋清洗干净,装订成速写本,来“画”速写。在这些速写中,有大量记录矿区劳动的场面,以及对机械设备和工具等的描绘,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非常投入的精神以及对各种生活场景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速写本中,还有不少抄录、摘录的文字,这些内容是关于肺结核的治疗与预防,包括其病因、症状、土特药方、治疗药物等。当时远在家中的母亲正身患严重的肺结核,身边还带着几个弱小的子女,父亲对母亲、对家庭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与担忧。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父亲的真挚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兰若在英德硫铁矿用废弃的木头为孩子们做玩具,这是他在速写本上画下的草图(1960年)

在这个速写本上,他当时还设计了一些准备做给我们玩的玩具图。记得当时,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们寄回来一些玩具,有压路车、汽车、消防车等,这都是他用废料木头做成后,再涂上颜色的特别玩具,他有时候还会要求我们把这些玩具画下来,因此,我一直认为,我的艺术启蒙和对人生情感的启蒙都源于这些玩具。因为在我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英德劳动了,直到六岁,在这个阶段里,我对父亲形象是很模糊的,唯有这些玩具,成了我和父亲感情联络的桥梁。

父亲的速写本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就是他很注重日常生活中随时而来的灵感。父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在细心观察、敏锐发现,并以速写的形式去记录随处可见的东西,比如从市场上买来的海鲜,他经常是画了再煮,煮熟了又画。买了时令水果,他也会抓紧写生,甚至切开时还要画一画。父亲还是一位“美食家”,对美食很讲究,在这个速写本里,还记录了各种美食的配方,包括甜猪手、炖排骨等做法,还有一些药酒、补酒的配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兰若 报春 20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兰若 黄皮果 2015

父亲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生活,还有一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历史原因,我们被迫回到乡下,住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破庙里,但哪怕是这样的环境,他可以依靠微弱的煤油灯的光线,每天晚上笔耕不辍,画出了《四时景色卷》,后来捐赠给了广东美术馆。

现在再回顾父亲,他在我脑海里的形象其实更像一种气息,是无形的,却又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他对待生活的宽容、超然的态度,一直是我行为处事的准则。艺术追求方面,他从早年的执着到晚年的阔达与自在,让艺术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这种艺术造诣的转变同样成为鞭策我努力前行的榜样。

人物介绍

王璜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璜生口述,梁志钦采访整理)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