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5岁。

又一次听到这个词,你什么感觉?

麻了。听了太多遍了。听完又怎么样呢?

我知道,“35岁”会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甚至什么也没做错,就走到了职业生涯的终点。但知道这个有什么用?

焦虑的人,只会更焦虑。迷茫的人,只会更迷茫。

真正重要的是:知道之后,能怎么做?

他们说“35岁”是终点,就一定是终点吗?35岁之后的路,怎么走?

如果原来的路不再那么靠得住,我还能做什么?怎么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我想转行、副业、创业......需要注意什么?

前段时间,我的刘润读书会请来了一位嘉宾,高琳老师,给出的回答,很独到,很有启发性,让我觉得在“35岁”被喊了这么多年的今天,还值得分享给你。

高琳老师是谁?比起她的一众成就,首先,她是一位已经走出了两条路的人。第一条路,她是打工人,一路打到了世界五百强的C字头,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CIO。然后,她又辞职,走了第二条路,自己创业,为更多C字头的高管做教练。

她的高管教练费用,1个小时至少1.5万。而那天,在我们的直播间聊她的新书《不被定义》时,她分享了将近3小时。

那3个小时的弹幕里,很多人在提问。

那些问题,往大了看,都是“35岁之后的路,怎么走?”。

但细分下来,主要就3类,你看看有没有眼熟的:

1)没有动力,怎么办?

我也想找新的出路,但忙完一天到家,力气只够刷手机,很难再提起劲儿去开始什么新的尝试。

2)没有方向,怎么办?

我倒是想做点什么,也有劲儿,但不知道力该往哪儿使,从哪里开始做起。

3)没有优势,怎么办?

我有动力,也有方向,但哪个赛道都有那么多人,竞争那么激烈,我拿什么去赢?

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没有优势。

这3个问题,就像3道坎,横在很多想要寻找新出路的人面前。一旦过不去,就可能真的被困在原地,等待“35岁”的钟声响起。

而高琳老师说:节点,不一定就是终点,也可以成为拐点。

重新理解这3道坎,找到越过的办法,所谓的终点,也可以变成拐点。

3道坎,我们一道一道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动力,怎么办?

第一个被很多人问的问题是:

我没有动力,怎么办?

这两年,你有没有听过很多这样的吐槽:

大环境太难了。卷,卷不动。躺,躺不平。

别说琢磨什么新出路了,下班到家,我连洗头的力气都没有,只想倒头刷手机。怎么办?

一个很常被提到的答案是:找到你的热爱。

你热爱什么,对什么天然有激情,做起来就会有使不完的力气。

高琳老师说,她见过很多成功开启了第二条路的人,有从高管转到培训师的,有从会计师转到艺术家的,还有从宝妈转到运营专家的......

这些转赛道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会遇到很多挑战,而能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往往就是两样:兴趣,使命。

这两样,往大了说,你都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热爱”。但其实,在给人提供动力方面,“兴趣”和“使命”,各有各的用法。

兴趣,可以在一开始推你一把。

当你发现有件事你特别喜欢做时,可能哪怕没人给你钱,你都愿意做。

但是,当兴趣真正变成一天天重复的工作,一个个具体的困难时,很容易被消耗殆尽。尤其,如果你一开始那么辛苦地投入,还没赚到钱的时候。

那怎么办?你还有使命。

使命,和兴趣不一样,不能自娱自乐,需要真正地和别人发生联系。

而这种联系,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能帮助别人什么?

无论是做培训,开民宿,还是拍视频......找到答案的人,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找不到兴趣,很难开始。

找不到使命,很难坚持。

有道理。可是,万一兴趣和使命,我一开始都没找到,怎么办?

比如,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朋友和你吐槽工作,前半段义愤填膺,后半段拍案而起,最后一个上头,振臂高呼:

我不干了!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我要去找我自己的路。

可是第二天,又是全新的一天:他还是在早上9点准时坐在了他的工位上,该摸鱼摸鱼,该加班加班,好像什么都没高呼过。

你问他新出路找得怎么样了?他说:

没找到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

什么乔布斯、马斯克说的那种“心底的热爱”,“一生的热爱”,我目前还没有。

那干什么不是干?这份工作虽然谈不上有多喜欢,但也没多讨厌,还是凑合干吧。

等什么时候宇宙给我发信号了,天降大任于我了,我再冲。

找不到热爱,所以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开始。

只能困在原来的轨道里,被动地等待看到终点的那一天。

嗯,听起来挺合理。可是,这样一来,那些开局真的不知道自己热爱所在的人,就活该只能被困在原地,没有出路吗?

当然不是。

请问: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大学上下铺的室友,你明明记得他很内向,同学会上一见,他居然当了销售,当得还风生水起。

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你明明记得她很娇气,成家后再碰面,她居然自己做了老板,仓库都按公顷算。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很内向吗?不是很娇气吗?怎么就走出了销售和创业的路?

你一问,一定会有一个故事。故事可能各不一样,但这个故事里,大概率都会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不是当时碰到了那些事,我都不知道,原来我还能走这条路。

那次见了那个客户才发现,原来,我还挺擅长发现别人需要什么的,所以没想到一做做到了今天。

后来辞职开了网店才发现,原来,我还挺享受自己拍板做决定的,所以后来居然越做越有劲儿。

高琳老师说,和很多人一样,她也不是一开始就找到热爱的。

可是,只是坐在原地,又怎么看都觉得自己是死的。怎么办?

走出去,去做志愿者,去给学生做职业规划,去参加很多商会活动,或者任何能接触得到的活动。

然后,发现原来我对帮助别人还是挺有热情的,原来我现场讲起东西来还是挺有热情的......

再然后,才有了TEDx演讲,有了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有了高管教练这条路......

而这些,都是坐在原来的工位上,无法发现的。

所谓的热爱,不一定是探索的原因,还可能是探索的结果。

除了纠结“找不到热爱,什么也开始不了,我怎么办”,你还可以“先让自己走出门,去尝试任何可以做的事,在碰撞和反馈中探索”。

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说得真好。

可是,我该从哪儿做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方向,怎么办?

我也想转型,想换赛道,热情满满,浑身是劲。

可是,我的力气该往哪里使?怎么找到适合我的方向?

高琳老师给出了一套建议,一共三步。

第一步,看看自己。

这一步,你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

1,“我有没有什么绝活?”

高琳老师说,每次有人来问她“我想搞副业,能做什么?”她都会建议来人先问自己这个问题。

都说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但旷野的路,都是泥路。

要想走得下去,你总得有一只脚,能帮你在第一步先死死地扎进泥地里,扎住,扎稳,你才会有机会迈出下一步。

2,“我有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

如果你有小孩,有老人,有病痛,有任何需要分兵照顾的战场,你有没有援军?

这种支援,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尽量有意识地提前为自己搭建一个支持系统。

3,“我适合什么走法?”

路,有很多条。

副业,转型,跳槽,转行,创业。

每一条,风险不同,风景不同,走法也不同。

问完这3个问题,你就相当于针对自己的现状,做了一个可行性分析。

第二步,看看外面。

这一步,你可以做3件事。

1,扫盲。

不是“碎片式”地东搜搜西看看,而是“成系统”地针对性学习。

比如,把一个领域主要的书,全部过一遍,了解尽可能多的“基础概念”,“关键概念”和“最新动态”。

当你在这个领域种好了一棵认知之树,也就建起了在这个领域最基本的自信心。

2,访谈。

每个领域,从外面看和走进去看,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最关键的一步,是走进去,或者,找到已经走进去的人。

别只坐在家里闷头死学,铁口直断,去找到你身边对这个领域最了解人,去问到里面的人实际看到的事实和细节。

3,混圈子。

和访谈同理。如果条件有限,你也可以先找课。

并且,找和你上同一套课的人。

因为他们大概率,是和你同路的人。

扫盲,访谈,混圈子。

做完这3件事,你就相当于针对市场,做完了一个可行性分析。

第三步,躬身入局。

还记得那句话吗?

做,才有答案。

做完前面2步,还只是在岸边热身。真的下场去做,才会知道水深不深,事适不适合。

怎么做?今天,很多人探索副业,做斜杠青年时,都会提到一件事:做自媒体。

去打造自己的IP,把自己做成一个品牌。

你是做培训的?卖水果的?开民宿的?......卖什么的都行,反正先去起个号,拍视频,开直播,忙到半夜下播,还要复盘...

一天从睁眼到闭眼,几乎都在忙这件事。

这不是大势所趋吗?有什么问题?

打造自己的个人IP, 当然没问题。

高琳老师说,但前提是,你真的知道,IP,到底是什么意思。

IP的全称,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至少,你得先有自己的知识资产。

那么问题来了:

你有没有一个基于自己知识的产品?你的产品能不能称得上是资产,是有价值的,是能帮助到别人的?

做个人IP也好,做自己的品牌也好 ,其实都不止是做自媒体,扩大影响力,而是包含了2件事:

一个是“品”,产品。一个是“牌”,牌子。

“牌”,解决的是:那么多同类产品,我为什么要买你的?

你可以靠做自媒体,做IP,让别人更了解、信任、甚至偏好你的产品。

但这些,都是有前提的:

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能帮人解决什么问题?

我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

高琳老师,举了个例子。

今天,那个振臂高呼不干了的朋友,终于决定要开启新的路,做培训师。他问你:

到时候,你能不能帮我内部推荐推荐,来你们公司讲两场?

你问他:你讲什么内容啊?

他说:都行啊。都干了这么多年了,企业文化、经营决策、领导力......我都能讲。看你们需求。

请问:你还敢请他吗?

你和老板推荐他时,应该怎么说?说这个人全知全能?说这个人包治百病?

术业有专攻。

反过来就是:定位要具体。

连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你是谁的时候,别人是没有办法帮你去传播的。

所以,在躬身入局,花时间扩大“牌子”的影响力之前,别忘了也要花时间明确“产品”的定位。

“做培训”,不是做产品。

“针对什么人群,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甚至具体到“是人力资源培训、战略管理培训、采购培训、生产培训、还是物流培训?”,才是。

“卖水果”,“开民宿”,“做博主”......也都一样。

而一旦找到了足够具体的定位,你就能真正打造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产品。它不但更能被传播,被记住,同时也更容易去验证,去迭代。

看看自己,看看外面,躬身入局。

庄子说,人生有3重境界: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寻找人生的方向,也一样。

可是,真的找到方向后,还有一个问题:

这件事,凭什么我能做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优势,怎么办?

把定位从“我是做培训的”,具体到“我是做人力资源培训的”,人家就一定会买单吗?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总有人做人力资源培训比我更厉害,凭什么拿下那个 订单的人会是我?

万一拿不下,我一个人在旷野里求生就算了。但要是一旦家人生病,小孩上学,或者有什么其他突发意外,哪一样不需要钱?

算了。还是先继续在轨道里,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就是高琳老师说的,很多人在寻找新出路时,最容易被卡住的地方:

觉得自己没有优势。

确实,优势是个好东西。今天很多人都在讨论,要怎么找到自己的优势。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什么是优势?

是自己手里比别人都厉害的那张牌吗?

可谁能保证自己那张看起来比较厉害的牌,打出来一定能比所有人都厉害?

真的存在这样一张牌吗?如果不存在,这牌还怎么打?

到底,什么是优势?

这样,还是再举个例子吧。

今天,如果有个人去面试,面试官问他:你的优势是什么?

他说:我学习能力强。

请问,你觉得他有戏吗?

不一定。学习能力强,能有多强?那公司里搞不好有清华的,还有北大的。再看看。

面试官再问他:你还有别的优势吗?

他说:我沟通能力也强。

请问,现在你觉得他有戏吗?

沟通能力强的,也大有人在。那公司搞不好也有不少谈客户的老手。还是,再看看。

现在,如果给这场面试倒回去多加1个镜头:

面试官起身去面试前,和同事说他要招的,是一个写科普的公众号编辑。

请问,现在你觉得那人的胜算怎么样?

学习能力强的人,当然有不少。沟通能力强的人,当然也不少。

但两者都强的,怎么算,都会少很多。

如果这两者,还恰好都是这个岗位最需要的呢?

一个既能快速搞懂复杂的知识,还能把它用简单接地气的话讲给读者听的科普编辑候选人,面试官还会舍得轻易放他走吗?

高琳老师说,作为教练,很多时候在帮人找到他的优势之前,特别重要的是:先帮他重新认识优势。

优势,不是一个你比所有人都厉害的绝招,而是一套能让你在特定位置上合适得难以替代的组合拳。

找优势时,别总和别人比单项,论强弱。

那样,你会一辈子都难以出发。

多挖掘自己的优势,把它们组合起来,为它们找到最匹配的战场。

那样,你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替代。

怎么挖掘自己的优势?

首先,2个方法:

他人反馈、测评工具。

他人反馈,不必多说。

测评工具,也有很多。比如这几年很火的MBTI测评,比如有时会需要专业人士帮忙解读的盖洛普优势测评。

嗯,这些我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还有没有?有没有什么,是在帮高管做教练时,还会用到的方法?

高琳老师分享了另外1个探索自己优势的方法:SIGN。

SIGN这个词,中文意思本来是“线索”。

而你对下面这4个问题的回答,也可以成为帮助自己找到优势的线索。

S,Success,成功。

有没有什么,是你一直以来,做得还不错的?

I,Instinct,渴望。

有没有什么,是你无论如何,不做就难受的?

G,Grow,成长。

有没有什么,是你好像也没比别人多使劲,但一做就进步的?

N,Needs,需求。

有没有什么,是你做得时候挺难受,但做完觉得很酸爽的?

如果有,把握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没有优势。

怎么办?都有办法。

然而,除了办法,这场分享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高琳老师在场直播里的2个回答。

1,可是,我还有家庭要养,我还有很多东西要负责。如果尝试了一条新的路,是不是就意味着从头再来?

不是的。

所谓的第二条路,很多时候不是全新的,而是衍生的。真正走上你会发现,你在第二条路用到的所有技能,基本上都是在你第一条路积累的。

比如你的认知,你的人脉,你的自信和韧性。

35岁之前的路,不会白走。

2,如果第2条路,也没选对,我兜兜转转尝试了一圈,还是没有选对一个职业方向,那我是不是这辈子就完了?

不是的。

今天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30000天。

30000天,完全足够让你探索2~3个完全不同的职业。

35岁之后的路,还有很长。

说得真好。

这几年,“35岁”已经给太多人带来了太多挑战。

然而,人的一生,又岂是单单一个数字可以定义的?

所谓的“没有动力”,挡不住有行动的人。

因为热爱,不一定是探索的原因,还可能是探索的结果。

行动本身,就是力量。

所谓的“没有方向”,困不住有眼界的人。

因为方向,不一定是从天而降的答案,也可以是看看自己,看看外面,躬身入局之后的结论。

你的方向,都在你的眼界里。

所谓的“没有优势”,卡不住有组合拳的人。

因为优势,不是一个你比所有人都厉害的绝招,而是一套能让你在特定位置上合适得难以替代的组合拳。

所以,别怕。

35岁,不一定是终点,也可以是拐点。

过去的路,不会白走。

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祝你,不怕,不停,不气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P.S.

当然,关于“35岁”这个话题,我们的文章,也只聊到了冰山一角。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35岁”的困惑,欢迎进入“刘润·进化岛”,和我们一起学习。

在“刘润·进化岛”上,你可以直接向我提问,收听我的商业日课;可以认识1.9万名创业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可以回看商业访谈,听大咖讲书,收获更多的思路和视角……

恰好,这段时间,我们也在举办“刘润·进化岛”社群7周年的活动。为了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支持,我们将会限时放出50元的优惠券,供你分享、使用。

更多关于“刘润·进化岛”的信息,欢迎你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我在岛上,等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为高琳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高琳主笔/ 尤安编辑/ 二蔓版面/ 黄 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80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