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到了,本期视频,我们请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弘治教授来讲讲《史记》里隐藏的一位伟大的父亲——司马迁自己的父亲司马谈。

上海师范大学王弘治教授讲《史记》(02:37)

《史记》当中,有一个比较伟大的正面的父亲形象,就是司马迁自己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他专门学过星象、天文,也学过易学、黄老之学,他对儒学也是非常有研究。

他对于自己儿子的人生的寄望有三点,对今人有一些借鉴的作用。

第一点,他是一个具有高蹈的理想主义精神的人,而且他是希望用这种理想主义的内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太史公自序》当中所讲的关于家族的使命感,从神话当中的重黎说起,讲到他们家族一代代的相传,司马迁到最后都说,写历史好像就是我们家的一个责任。他很纯粹,非常理想主义地熏陶孩子。

第二,很重要的是,这个父亲他有放手让孩子去做的精神。我们总是喜欢让孩子做规划,司马谈也有自己的规划,但他的规划更多是宏观的,很多时候让孩子自己放手去闯。他想编撰历史、写《史记》这个工作在家族当中能够传承,他为孩子做好一切准备。他怎么准备?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在司马迁20岁的时候,放手让他去壮游天下。这是很了不起的家庭教育。

最后,很重要一点,他的理想不是完全放在自己儿子的身上,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是言传身教,他自己先去做这件了不起的事情。《史记》是从司马谈的手里开始编撰的,我们在《史记》当中看到很多“太史公曰”的内容,实际上指的并不是司马迁,而是司马谈。比如说《刺客列传》,秦朝的太医夏无且看到了荆轲在秦王大殿上刺秦王,如果他(夏无且)自己跟当时的朋友讲过这个事情,然后再口传,(而后)太史公了解这个事情,历史学家一排,司马迁的年纪根本就合不上。这个事情完全就是司马谈记录下来的。现在可以推断,司马谈完成了(《史记》)其中特别是早期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所以,他不是自己完成不了或者做不了某件事情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做,他是一个使命的传承,自己做了很大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生命的限制,没有办法再前行了,他把自己的这种对于事业的不舍才交托给儿子。

司马谈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寄托,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身教。司马迁能够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入到《史记》的编撰工作当中去,只是家族传承的话,可能他未必有这样的动力,而他的父亲所做的那一切,包括他为家族的使命而献出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感召可能是更强的精神上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