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周边也隐隐有战云笼罩。一位网友开了个帖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讨论。谁先上战场?为谁而战?会不会亡国?这是避不开的话题,藏着掖着没有意义,拿出来开诚布公地讨论,更能让每一个公民心中有清晰的方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一旦中国面临战争威胁,以下人员必须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1、所有现役军人。

2、36至60周岁的男性退役公民。

3、交通运输部门肩负确保召集的人员能够安全、及时地返回部队投入战斗。

4、退伍十年左右的老兵以及预备役军人。

5、预备退伍军人、转业军人、民兵以及武警、特警、警察等武装力量人员随时待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国家面临战争,宪法赋予每个公民都应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从上述人群可以推算出,中国的军事庞大,数量是举世无双的。

但是,虽然直面战争不可避免,但中国有14亿人口,总该有个先后顺序,这便涉及到上述3个问题,需要一一厘清。首先,谁先上战场?

此前,网络已就“你愿不愿意上战场为国牺牲”的问题讨论过不知多少轮了。

一些观点抬头,如果发生战争,我是不会去的,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我是生活在底层的人 ,和平时候没人记得我们,有难的时候才想起我们,说什么国家有难,人人有责,发福利的时候,享受国家待遇的时候都没给同等待遇,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也不让我的孩子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样的观点也是正常的。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操,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国家有难,人人有责”的奉献精神。

但是我们最起码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有些话并不能在什么场合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出来。

法的意义就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性本身有自私的成分,在没有规范的约束下,你永远想象不到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能够低到什么程度。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战争会死人,没人愿意去,所以才有了《兵役法》。

郑强教授就曾经说过,战争来临最早逃跑的肯定是那帮富人,而留下参战保家卫国的都是这帮普通的老百姓。

在宪法赋予每个公民为国而战义务和责任的大前提下,如果按照道德的标准来细分,网友呼吁应该让享受国家福利最多的人最先上战场,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有国家兵役法,外有敌人的屠刀。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提前逃跑的经济实力,只能上。但在战争来临之前,富人却有经济条件可以提前跑。这是客观因素。

第二,为谁而战?

究竟是为国家而战,还是为人民而战,这是本质区别的。

一位参加过98年抗洪救灾并立功的老兵,老兵说,当时我们在湖北荆州、公安、石首一带长江沿岸布防。面对骇浪涛天的长江,没有一个人会后退怕死的。为堵管涌,从早上扛沙包一直到深晚,只在两餐饭的时候停歇了十分钟,整个人是麻木的,扛在肩上的沙包是感觉不到重量的,双脚也不会感到疲惫,只会机械地往前冲。甚至有不少战士都忘记了将肩上的沙包扔进江水,就连人带沙包一头扎进了滔滔长江,再被战友打捞上来。

当时,一位年过年5旬的将军,是集团军军长,名字就叫“爱群”,他整日整夜冒着倾盆大雨穿棱奔跑在泥泞的长江大堤上,身边没有警卫,也不打伞,拿着个小喇叭,从西跑到东,满眼热泪,冲着他的战士们喊:“今天,我们舍命保卫的是两岸群众,保卫的是大武汉,百姓不会忘记我们,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我们就是一群人民子弟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群将军已经为我们今天的讨论的话题早早就定也了基调。假如有战争,我们也是为人民的生命和家园而战。

第三,会不会亡国?

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绝对不会,因为我们有一支为人民群众生命和家园舍命拼杀的人民子弟兵。

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战争也远离我们半个世纪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观念不可能比“为了人民当家作主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更强烈了。

就按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放心吧,怎么打都不会亡国的,伊拉克亡国了吗?利比亚亡国了吗?

当前,“我委屈,我不公,我被社会抛弃了,我不上战场“等负面情绪有所聚集,网络也成为一个社会负面情绪的收集器,把各色人等的负面情绪都收集在评论区中。

发发牢骚不是不可以,我们毕竟是言论自由的时代,要不然也不会开放社交平台给大家畅所欲言。

网友们怎么说的都有,当然需要引导,也需要执政者倾听民意体察民心。网上的形成共识的意见就是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从来不灭,朝代无论如何更迭,人的基因不变。

得民心者得天下,把网上的言论引导到百姓这个大局上来,谁也不会有意见,就可以消除杂音,聚力凝神,为民族的强盛团结一致,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