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齐杭

父亲节到了,打开手机,正在播放《父亲》这首歌。开头唱道:“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随着优美的韵律、感人的歌词,我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不禁潸然泪下。我瞬间想到父亲的肩膀,也勾起我对父亲的更多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的肩膀是温暖的。几乎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在父亲的肩膀上栖息过,也包括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和父亲撒娇,看父亲逗我们玩时,常常央求他用肩膀驮着我,农村人叫“骑骾骾”,骑在父亲的肩上觉得自己也高大起来,高兴得不亦乐乎。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看戏、看杂技表演,由于我个子小,根本看不见台上的表演,于是父亲就把我放到他的肩上,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着装各异的演员挥舞棍棒、翻跟头或走钢丝……觉得十分开心。年幼无知的我,根本不知道父亲有多么的辛苦和劳累。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肩驮她玩耍时,才体会到一个孩子在肩头的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座山多半指父亲的肩膀吧?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所看到的世界会更清晰些,视野更宽阔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的肩膀是坚强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和土地、劳动紧紧连在一起的。在农村,一年四季总有干不完的活,除非你不想干或者是雨雪天。备耕时节,生产队的活多数是肩挑人扛。挑土、挑粪是最常见的活计。父亲有一根榆木扁担,是爷爷传下来的,扁担磨得油光铮亮。挑上一担子土或粪肥,扁担被压得“咯吱、咯吱”直响,父亲的肩膀经常被磨出血泡,尽管这样,他也不休息。那时,没有什么药水或药膏,只能默默忍受。春耕和夏锄时节,天刚刚放亮,出工的号子吹响,父亲就赶紧扛着农具下田,种地时,两只脚踩进深深的垄沟里滤粪,几条垅种下来已是步履艰难。如果是铲地,头顶上烈日炎炎,晒得人两眼直冒金花。中午回来,还要背着歇气时捡来的柴草,艰难地往家走,在阳光的照耀下,他的身影被无限拉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农村都在学大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口号是“敢教日月换新天”。每到农闲季节,都要挖排水沟、修梯田……基本都是挖土、挑土。父亲干活总是风风火火,总是不肯落后。一担子土上百斤,压得人摇摇晃晃,回到家里,他躺上炕就睡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农村家家户户吃水是到村头的老水井里挑,母亲心疼父亲干一天活累得不缓乏,就让我们去抬水,抬水的艰辛让我体会到平日里父亲每天为家里挑水是多么不易,但父亲总是不说一声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父亲的身体逐渐老去,但不管何时,他的肩膀都是宽大的、温暖的、坚强的、深沉的,是他用肩膀驮起我一片成长的天地,也是我一生最强大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邢高笥飘

美 编:房斌

责 编:孟梓棋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