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前的一场话剧
——错别字引发的段子
作者 于顺民
这是大约我高二时在黄县一中露天剧场演出的一场话剧。
其中人物是一家里的父、母、子、媳和一个明白二大爷。
大体情节是父子寄给家里的信被误读、误解,所展开的一串逗笑的情节。
我将采用类似剧本的这种形式,因为此写法文字简练、泾渭分明,省却许多闲言碎语。原文乃为话剧而来,这样写以此娱人、娱已耳!原话剧时长近一个半小时,若原文照录,岂不写成小说?只得录其梗概而已!
(第一幕):强写家信。
(时间):父子离家一年后。
(人物):父子二人。
(地点):城中自开的杂货店内。
父:咱们离家开店已一年有余,现在买卖已然开展起来。给恁娘她们写信报个平安吧!
子:老爸,你知道我的武艺有限!请个先生帮咱写写吧?
父:欸!请个先生不得花钱啊!你也不用多写,报个平安就得了!
子:怎么报?
父:就写咱的买卖倒也茂盛,因为忙已经雇了一个人了。有个同乡回家托他带点银子回去。
子:“茂盛”俺不会写!
父:不会写就画。咱杂货店的账我常用画代字!画个帽子不就是“茂”?
子:“盛”字也不会写!
父:就写成“剩”!这个“剩”字我作账时常用!
子:啊,这“忙雇”咋写呢?
父:自古秀才识字读半边!就写成“亡故”不就行了?
子:“乡”字一大堆,我也不会写!
父:写个“箱”。噢,箱字也不会?画个方框吧!别写银子数,就写银子若干就成,别露富呀!
(儿子写成下边这样一封信:…买卖倒也帽剩今有一“方框”…亡故一人…带银子若干…)
(第二幕):二爷读信。
(人物):母、媳、二大爷(简称二)
(地点):乡下老家。
母:二大爷,给俺念念信呗。
二:噢…他爷俩的买卖倒了!
母:(大惊)怎么?倒了?才几天还捎口信说挺好嘛!
二:你们看“买卖倒也”。这就是说买卖倒了!
媳:那怎么不说倒了,而说“倒也”呢?
二:这是古文!你们不懂!想当年欧阳修一篇文章用了六、七十个也字!我考上秀才,亏了这“也”字用得好哇!我再问恁,他们给你们带过钱吗?
母:就这一次!
二:这说明买卖倒了,倒腾贷底子啦!您看带钱若干,若者,好象也;干嘛,干嘞出来也。说明剩下货底子啦!
母:(哭介)喂…呀
二:说只剩下一箱帽子了!还死了一个人哩!
母:(急切)死的谁?
二:没说,不过早打起白幡是正理!(母、媳赶快在门外掛起白幡)。
(第三幕):儿见母亲
(人物)母、子
子:乡亲说我家掛了白幡,死了人了!爹爹派我打探打探,死了谁?来到大门口,待俺下驴(下驴介)
母:儿回来了?(背躬)果然老的死了…(哭介)喂呀…天哪!
子:(背躬)看来俺那口子死了…(哭介)哎,嗨嗨嗨…
(第四幕)媳见公爹
(人物)父、媳
媳:婆婆命俺上城探听一番是谁死了?来到杂货店,待俺下驴(下驴介)
父:媳妇来了?(背躬)果然老的死了…(哭介)哎…嗨嗨嗨…
媳:(背躬)看来俺那口子死了…(哭介)喂呀…天哪!
父:(背躬)看来俺那口子死了…(哭介)哎…嗨嗨嗨…
(第五幕)儿子点破
(人物)母、子
子:妈,她死了,不用这么重的悼念规格呀!
母:什么?你老子死了,你怎么会这样不孝顺?
子:(大惊失色)什么?我老爸死了?不是说你儿媳妇死了吗?
母:谁说的?
子:噢,这里肯定有误解!
(两人一五一十从头说起,终于把误会从根上捋明白了。)
(第六幕)皆大欢喜。
(人物)全体
父:哈哈哈!原来是一场误会!
子:啥事儿也没有呀!
母:哟,吓死我了!谁造的孽呀?
媳:全是二大爷揑故出来的笑话!
二:你老公若不写错别字,我哪里会解错了文意呢!
子:写错别字是我的错,你不该一步不落地往上附会呀!
二:看来大家都要做好中国人,用好中国字!
众:对!做好中国人,用好中国字!
(幕落)
(写作于2023.8.11)
作者简介:于顺民,男,l944年9月出生。曾读于山东大学62级数学系,毕业后入伍。曾荣获科技成果三等奖,获聘高级工程师。历任技师、专业组长、室主任、训练处处长等职务。1990年转业到地方某单位任处长等职务,2004年退休。喜爱读书写作,偶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