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经问过白崇禧一个问题,那时莱芜战役刚刚结束,国民党在此战中被华东野战军歼灭了10多万了,蒋介石感到万分郁闷,便满怀担忧地问白崇禧:“你如何看待粟裕这个人?”

白崇禧虽然和蒋介石素来不和,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因此每逢大战之前,蒋介石都会问问白崇禧对战局的一些见解,白崇禧想了很久回答说:“异军突起,用兵上有鬼神难测之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愣了一下,然后就陷入了沉思,他没想到白崇禧对粟裕的评价会这么高,但是从苏北战场到如今的山东战场,粟裕确实没有输过一仗,蒋介石让自己的嫡系将领轮番上阵,就连曾经因指挥长沙会战而声名大噪的薛岳也不是粟裕的对手,蒋介石最好很无奈地说道:“那么多黄埔生赢不了一个粟裕,这是我军的耻辱!”

白崇禧没有说话,他心里暗自想着:“黄埔军校的校长不正是你蒋介石吗?如果黄埔军校是耻辱,那你蒋介石成了什么人?”

从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到莱芜战役结束,整整八个月的时间内,国民党部队已经被粟裕歼灭了超过35万,蒋介石尝试过很多战法,但是粟裕总能找到敌人的漏洞,然后一战定乾坤。

战场上能够影响战局走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部队的调动、具体部署的位置、互相配合的默契程度、后勤供应能否得力、敌情是否在变化等等因素都可以左右一场大战的结果,有人说粟裕用兵爱冒险,风格十分大胆,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人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

粟裕用兵绝不是单纯的冒险,他是胆大心细,每次大战役之前,粟裕都会将自己关在作战室中苦思冥想,有时只有他一个人,有时他会让陈士榘和宋时轮在一旁辅助自己,粟裕会将战场上的每一个因素考虑到位,也会将敌情可能发生的变化总结到位,哪怕有任何一方面准备不足,粟裕绝不会调动一兵一卒。因此,粟裕的冒险是建立在充足的准备工作上的。

曾被毛主席评价是“一方诸侯”的宋时轮曾经说过:“我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成为粟裕部下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不服气,几仗下来后我对粟裕就心服口服了,他指挥我们打的胜仗实在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到的!”

蒋介石发动的全面进攻计划实际上在莱芜战役之后就完全破产了,国民党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歼灭,用于全面进攻的兵力不足,战线拉得越来越长,这些不利局面迫使蒋介石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蒋介石下令收拢兵力,将山东战场作为重点进攻的首要目标。

在战术上,蒋介石也有自己的考虑,一开始国民党军采取了长驱直入、分兵合击的打法,这种打法使得国民党各部队之间出现很大的间隙,粟裕可以抓住机会分割围歼其中某部分,蒋介石又吸取教训,采用南北夹击或者东西夹击的打法,莱芜战役的结果证明这样的战术也是没有用的,李仙洲一个兵团被全部歼灭。

重点进攻实施以来,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原有战术,他又提出:集中兵力齐头并进,稳扎稳打,避免突出的战术。此时蒋介石将24个师的兵力集中在山东战场上,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45万人,这个数据代表什么呢?45万兵力已经占据了蒋介石用于进攻总兵力的67%,山东战场将成为双方提前决战的战略要地。

关于敌人重点进攻的改变,粟裕应该是最早发现这一点的人,国民党部队调动过于频繁,其部队快速收拢的态势肯定瞒不过粟裕的眼睛,此时毛主席的一封电报让粟裕陷入了沉思,当时山东战场上华野歼敌的数量冠绝全军,毛主席认为反击的时机来临了,他有意将华东野战军从内线调到外线作战,彻底改变态势。

毛主席在给粟裕的电报里很清楚地提到了这个想法,但是粟裕关于此事有点不同的意见,粟裕认为,如果我军现在转到外线作战就会失去在山东的大后方,首先补给上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另外蒋介石在山东部署了45万兵力,华野到了外线很可能面临和这45万敌人直接决战的态势,目前而言我军的兵力还不足以和敌人进行决战,这个时间点还需要往后延长。

其实毛主席让粟裕转到外线作战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当时中原野战军正在向大别山跃进,蒋介石的30万人穷追不舍,如果粟裕率领华野转到外线,可以拖住敌人至少一半的人马,可以策应中原野战军的战略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考虑再三决定继续在内线打上几个大胜仗再说,当然这个想法他并未向毛主席做出说明,原因是蒋介石大军已经主动向我军发起进攻,时间上已经不允许粟裕去向毛主席请示了。

蒋介石下令顾祝同前往徐州成立徐州总指挥部,全面指挥山东战场的重点进攻,顾祝同刚到任,屁股还没坐热就下令麾下的三个兵团靠拢着齐头并进,向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

敌人的这个三个兵团都很有来头,其中实力较强的便是汤恩伯兵团,其他两个兵团分别是王敬久兵团和欧震兵团,这三个兵团都有自己的王牌部队,国民党的“五大主力”,其中三大主力齐刷刷出现在山东战场。

敌人四十多万人齐头并进,师一级的部队之间留下的缝隙绝对不超过两公里,这样密不透风的阵型确实让粟裕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时机,正当陈毅为此事发愁的时候,粟裕提出:“没有战机,我们就主动创造战机,敌人就算是铁桶一块,也绝对会出现漏洞!”

接下来粟裕就开始了他的计划,这是一个神乎其神,充满创造力的打法,粟裕不将主力拘泥在一个地方,他下令华野各个主力部队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时而向南,时而向北,部队的调动极为频繁,比如宋时轮的十纵,他们刚刚抵达临沂附近仅仅一天的时间,粟裕又下令让宋时轮立刻率部赶到坦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