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昨天上海中考开考,语文作文试题“我也是个取水人”引发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黄玉峰看来,想要写好这篇作文,学生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写出自我追求的现实性和独特性。

文丨黄玉峰 编丨袁梓曦

上海今年中考作文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的作文题,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每个人都从外界汲取养料,用各种方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充实生命内涵,渐渐成长。换言之,取水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写好这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追求,也就是价值的追求;并且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写出之中追求的现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目的第一部分,是一个比喻类材料。

世界被比喻为一滩无形的水,“无形”是关键词,水无形,即意味着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多维的,这种多维既表现在随着时空环境而变化,也表现在对每一个个体都呈现出差异。

以上是从客观世界的维度来描述的,而“各自的取水方式”则是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展开的。每个人都具有个性,也受制于自己的存在条件与认知水平,因此我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认知过程也存在着差异。

如果针对导语写,那么,审题相对比较容易的。可以从阅读,从旅游,从展览,从讲座,从父母,从师长,从生活的每一天每件事每个人那里,都能取到“水”。这个“水”,可以是知识,可以是道理,可以是情感。

而生活既是取的内容,也是取水的方式。关键是写出“取水”的过程和自己的切身体会!

比如学写诗歌,怎么从前人写诗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从前人的诗歌中学会写诗。

比如从前人演出中学习艺术!

从古人书法中学习书法。

从古之君子的行为中学习做人,学做君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材料第二部分对成长的本质进行了认识论角度的界定。

“一次次”意味着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的、反复推进的、可能遇到挫折的过程。“未知事物”表明认知的对象是主体原本不理解、不知道的,而认识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由已知到再认知的提升过程。

三个“或”举例表明认识世界的结果,“拓宽眼界”是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和固有观念,“增长才干”是增强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性认识。

省略号表明考生还可以作出更多的补充,但大体上可以遵循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两个维度展开。

最后一句话归结到我们对自身认知工具的反思与考量。所以“取水”方式,尤为重要。或诵读,或研讨,或模仿,或尝试,或实践。

整个材料意味着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反复与对象世界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充盈自己、反思自我、完善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形成具有独立的个性存在——这也是“立人”的精神,养成君子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最好能扣一下这个“也”字。在前人生活学习中得到启发,在前人的引领下学习成长,写出这个传承的过程

比如,从《论语》中某人的感悟中获得灵感。

这个题目与2019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不但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所超越。敝校曾让学生写“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学生有这样一段表述:

埋下读书的种子

小时候我喜欢读绘本,最喜爱的当属《蜂蜜熊》。一个炎热的七月的下午,我乖乖地坐在书桌前,一口气读完了30本《蜂蜜熊》,读完还意犹未尽。

其中一册叫《嫉妒》,我印象最深。那书的封皮上是用粉色书写的斜体汉字,落笔处还有有趣的图案:一个绿色的脸就在字的下面,是小熊妹妹,她正斜眼看着一旁的小熊哥哥在清洗的属于他自己的新自行车。

故事的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了,只是知道从那时起,我觉得心有嫉妒的人是很愚蠢的!我绝不可以做这样愚蠢的人!

长大些,进了小学,跟着老师开始读《论语》。

那时候读的本子是老师自编的《<论语>百句》。老师读一句,我们跟着读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读着读着,头摇了起来,心却沉了下来。

老师往往在我们读得忘乎所以的时候,讲些有关的《论语》,有关孔子和他贤徒的故事给我们听。听着听着,我好像穿越到了过去,成为了孔子的学生,在他身边学习人生的道理。

再后来,到了初中,读杨伯峻先生的

《<论语>译注》,更多地明白了夫子的深意,愈加觉得做一个“翩翩君子”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论语》,它给予我的是学习方法的启示,认知生活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引领我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八年级时,读课本中的《北冥有鱼》。预习的时候看到“逍遥”二字,我便不禁感慨:原来中国古人也喜爱讨论自由的话题。读完《北冥有鱼》,又读完《逍遥游》,则生了疑惑:为什么中国古人刻意强调不依赖外界,任性尽能才是逍遥之乐。绝对自由的理论,不正让人们在空想中迷茫和愁苦吗?

阅读《庄子》,让我对自由有了自己的见解,我要做志存高远的大鹏,学会借助外力,在一次次地超越自我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无论是生命的哪个阶段,读书都带给我莫大的益处,让我看到美丽的世界,试着拥有智慧的心灵。我在书中获得的是真正的“逍遥”,阅读让我成长,阅读让我拥有智慧。

最重要的是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上面这篇习作基本符合我上述的几点要求:读书是“取水”,“取水”的过程,一次一次,取水的目的,要成为怎样的人!

末了,说一句不太中听的话。

如果要求严格点,或者说苛刻点,那么,这道题目本身在用语上还是有可以推敲的地方:用一滩水比喻世界,虽然有“无形”二字,但我第一眼看到,总觉得怪怪的。不知道同学们是怎样的感受?

正如我校一位老师所说:

这个作文题目及其题解虽然具有创意,但在实际应用上存在严重的理解障碍。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这一比喻,尽管看似生动,却过于模糊,导致学生无法明确“无形的水”到底指什么,无从下笔。

而“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这一说法,让“取水方式”变得泛泛而谈,缺乏明确的范围和具体指导。

再者,虽然题解尝试引导学生从拓宽眼界、增长才干、发现规律等角度来写作,但仍然过于抽象,缺乏具体化的实例和结构指引,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容易迷失方向。

最关键的是,题目鼓励个性化表达,却忽视了对比和多维度视角的不足,使得文章可能显得孤芳自赏,缺乏深度和广度。

所以,这样一篇题目虽然形式新颖,实则在操作上缺乏实效性和指导性,难以帮助学生真正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成长经历。

然而,瑕不掩瑜。我还是认为,即便如此,这道题目仍不失为近年来较为成功的作文题——因为它变中有不变,因为它形变而实不变。

希望命题者认真思考这样的意见,把今后的题目出得更好!

图源:Pexels、Pixabay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