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荣)“对子房”这个名词,生活在东北林区的山里人几乎家喻户晓,它是从事狩猎活动的住所。

东北的“老洞狗子”

了解“对子房”须先从“对儿”说起。“对儿”是猎人捕捉动物的一种方式。为了管理巡察“对”,猎民在“对儿”的附近建起了简陋小屋,以备入山居住。故对此屋称“对子房”或“趟子房”。
“对子房”建在野兽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中,选地势较平坦或靠山处,有充足的阳光与水源,座北朝南建立。其房马架形,向地下窝尺许,以木刻楞外部培上土为墙,前面装有小窗门,人猫腰可出入。屋内搭有睡二人的小炕,也是就地挖的炕洞,以板石为炕面,用石块垒起炉灶,取暖为炊。该房面积约十余平方米,顶端距地面高两米,房盖铺草,夏防雨、冬御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子房

“对子房”虽山野小屋,也有它一定的规矩。主人外出时不锁房门,只是用小杆顶上而已,过路行人进屋喝水、吃饭任其自便,走前把碗洗净扣于原处,仍顶好门即可。主人见到扣碗便知来人。“对子房”虽在深山之中,白日主人又不在家,但山中野兽皆不进其宅。什么缘故?据说该房成后,山狗子沿房周围撒尿,一切野兽闻其尿味则远逃,主人泰然自得地休憩于其房。
从事“对子房”狩猎是很艰苦的一项工作。他的活动是和大自然斗,和野兽斗。深山密林里没有道,交通不便,吃的用的,不管多远路程,远则用马驮,近则靠人背,一次就是几十斤,爬山越岭,披荆斩棘,冬季满身霜雪,夏季露湿半载。溜趟子更苦,早晨身着背婆,携带猎具,踏着积雪,躏跚地行于山谷沟壑之间。猪、熊猛兽时有所遇。每遇,猎民们则冒着生命危险与之搏斗,不胜不休。傍晚又背着猎物回走,往返就是几十里路。真是衣内汗水衣外霜,鞋子刮破手冻僵,猎民所得猎物来之不易。
由于这些人长期生活在山里,很少与外人交往,山外人称其为“老洞狗子”,也有人叫他们“跑腿子”。山里的“老洞狗子”们基本都是熟人,他们要去别人家去串门,需要走上一整天。
猎民们一年正常活动是在霜降前带吃喝进山,待大雪铺地盈尺,黑熊蹲仓子、皮张过时时下山。春耕前,他们又回到“对子房”播种周围的园田地,以备冬食。

多种狩猎工具

“老洞狗子”都是狩猎的高手和森林之王,他们特别了解野兽的生活习性和山林所有一切。活动在“对子房”的主人,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人,“老洞狗子”每早背着用树皮编制的背篓,带着猎具,领着猎犬出去溜趟子。
所谓溜趟子就是沿着所设的对、套、夹子等捕猎工具松查一遍,趟子“设在山里捕兽房的四周,他们每天都要走二十五俄里(1俄里相当于1.0668公里)到三十俄里的路,去巡视他们布下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陷阱”,猎人把捕获的动物放到背婆里。遇有大动物则就地处理,将有价值部分的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老猎人剧照

“对子房”猎民经常使用的捕捉工具有:对、猎枪、地.枪、炸子、捉脚、套子、压拍、地窖、阎王对、踩盘夹子等,
对儿,是猎取小动物的一种方式。设在小动物经常行走的倒木上,顺着倒木两侧每五公分远,向外倾斜钉有十五公分高、手指粗的木橛两米长,中间是通道,目的是控制小动物的走向。“对”的一端设桥叶子和吊杆。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狩猎方式,为狩貂而专门设计的。
猎枪,是国家卖的主要狩猎工具,有单筒、双筒之分,打小动物用砂粒,猎大动物用独弹。
地枪,猎大动物之工具。用枪筒装上药和碎铁之类,倾斜设在动物常行走的“兽道”,将拴在板机上的线横越通道。当大动物行此处腿碰线枪即响,恰好击中兽腿或腹部。
炸子,用炸药、碗碴、碎铁等,用麻绳将其缠在一起,成圆形鸡蛋大,外部涂上较香的油脂。动物嗅到香味便来觅食,一咬即炸。
捉脚,是一种捕鹿犴的猎具。设在“窝子”(即用盐喂成,春天鹿随风闻到盐味而寻食)附近。以木按鹿蹄大小制成方形、四周钉上穿钉尖朝里,就地挖能插进鹿蹄大的七、八寸深坑,捉脚设在坑上、用铁线固定在树于上。当鹿腿插入捉脚里,一拔穿钉便扎在蹄子上。
套子,有大小粗细之别。用细钢丝绳、铁线做成套,固定在树木上。用钢丝设的大套可套熊、野猪、狍子、獐子等;细铁线套可套兔子、黄鼬一类小动物。
压拍,用粗条子编成,约一平方米大,用绳、棍将压拍吊起,以食物为诱饵,架设于洞门处,用以猎取狐狸、黄鼬一类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子”的其中一种

地窖,是猎取大畜的一种方式,此法在大牲畜经常行走的地方,挖一米多宽、八尺深的坑,上面用枝丫棚上、撒上一层薄土,两侧用乱树枝挡成一条长四五十米的行道,迫使大牲畜在此道通过,至窖便陷入。窖的规格是鹿陷入即不能回头又上不来为宜。还有一种绝后窖,底部钉上用暴马子木制做的签子,牲畜陷入便扎在签子上,此种窖早已不准用。
阎王对,是捕大动物一种方法,利用大性畜经常行走的路上两株相对的大树,用滑车、铁线将四五米长、三四十公分粗的原木吊起来,在树干上设销,用线绳引下穿越横道。大野兽走时碰横线,吊木立下砸在兽身上。此法早已不准用。
踩盘夹子,商业部门销售,有大小之分。下时将夹子固定在树桩上,以防猎兽带走。
凡安设危险性大的捕猎设施,其周围设有易于辨别的标志,以防行人触及。

“对子房”的消亡

有这么一句俗话:“若想富,走险路。”“对子房”的“老洞狗子”绝大部分都是独身汉,即或有家也不在当地。他们进山狩猎是为了捞一笔大钱,而不惜挺而走险了,尤其日伪时期,他们来一般人到不了的密林深处建房开地,夏季种鸦片、冬季狩猎。
据一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事森警工作的同志讲,在执行清理散匪和黑人黑户任务时,1957年在伊春市新林区即发现“对子房”有十多个,而林海深处的大烟地还隐约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猎人的日常生活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依兰的、汤原的、也有关内的。他们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或四十年代来林区搞狩猎等活动。伪满时期,为日本人效劳者有之,为抗日联军服务者有之。一位叫张发的人,曾给抗日联军“拉大革”(即:交通员)。
“对子房”早在十八世纪初就有,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猎民组织起来,成立了狩猎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个体、集体经济先后建立,生产承包相继开展,加之林区全面开发,越来越不利于狩猎活动,从而许多猎民弃猎经商、做工,而“对子房”逐渐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