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方涛

几千年来,动物为何一直被排除在伦理和道德的议题之外?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我关心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那我今天晚上还应该吃肉吗?

这些问题,都能在著名政治哲学研究者钱永祥的新书《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中找到答案。

6月15日下午,钱永祥携新书做客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西书屋·大众书局,与浙江大学中西书院、光华法学院全职兼任教授梁治平,理想国通识馆主编张妮共同探讨动物伦理的由来、理论建构和社会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物伦理与人类伦理息息相关

“撰写一本介绍/讨论动物伦理的书,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至于这本书应该怎么写,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清晰的想法。我假定的读者是一切关注动物议题的人,希望有关动物伦理学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成果可以帮助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以及公共环境里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

交流一开始,钱永祥就说道,自己念兹在兹的是,希望这本书既要尊重专业度,也要使所有关心动物的读者,得到哪怕一点满意的内容。

“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有两个重要的议题,一是我们怎么对待他人,二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长期以来,我们被‘人类中心论’所局限,直到18世纪,人类才逐渐意识到,道德不能只关注人类,应该承认动物的道德地位和伦理地位。”

在钱永祥看来,动物伦理不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的道德品质,进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不能把动物议题从人性和社会的脉络里孤立出来,而是要把动物伦理当作人类伦理生活的一个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钱永祥著理想国·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梁治平则从近年来影响巨大的“动物转向”(animalturn)切入话题。

“无论是文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动物转向’已经介入到几乎当下的所有学科。这是一种深刻的,认知上的转变。这些在人类社会产生、原本只应用于人的学说,现在已经拓宽到更宽泛的生命形态中去了。”

梁治平举例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上经常能看到许多关于动物的议题,包括野生动物、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甚至实验动物,它直接成为我们社会的话题,也推动着动物伦理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

正如书名所表现的那样,动物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自身的道德品质。动物问题,也是在着眼于推动人类的道德进步。

情感是动物伦理的原点

“我们通常把情感看成一个非理性的状态。但实际上,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事实上,促使人们关注动物伦理的,往往不是理论和实践,而是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

说着,钱永祥给读者们分享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有一次,钱永祥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只很漂亮的金黄色流浪狗,突然下定决心拯救它。他打开车门,对流浪狗说,“坐我后座上来”,随后开车把它带到了一家宠物医院,郑重地拜托医生找一家寄养的主人。对方一口应承了下来。

次日,钱永祥再去医院时发现,流浪狗被关在一间逼仄的笼子里,精神状态很差,他拜托医生赶紧找到寄养的地方,医生保证“明天一定办”。

第三天再去时,笼子已经空了。

钱永祥问,已经找到寄养的家庭了吗?医生冷漠地说,不是,它病死了,对流浪狗来说,这是常有的事。

“我没有办法去指责这位宠物医生没有救活这只流浪狗,但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嚎啕大哭,我自以为是的、愚蠢的善良害死了这只狗。这就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情感。”

梁治平同时也表示,人们对动物的关切,最基础的就是生命关切。而底线则是不能残酷对待动物。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所社会表达,而动物伦理最基础的原点就是人类的情感,“人们对于自然界丰富的生物,往往从惊奇,到对它们境遇感到同情,最后才会开始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不少读者也与钱永祥交流起自己对于动物伦理的困惑,一名女读者说:“我自己收养了四只流浪猫,一只流浪狗,一只被弃养的宠物蛇。但我并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甚至会用其他动物喂蛇,我应该如何自洽?”

钱永祥列举了书中提到的“低调的伦理”,生活中不必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对动物的情感和关怀。

“一个人尽己所能做出一点好事,也要比他因为种种顾虑而根本没有去尝试,更值得推许。”钱永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