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我国先民对于食物也有着十分深刻的认知,这也促成了我国如今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和如今我们餐桌上琳琅满目的菜品相比,由于古代的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古人们能够选择的食材也十分有限,那么我们的先人在平日里都会吃些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的主食

如今在祈祷农业丰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个成语来描述我们的心愿,那就是“五谷丰登”,而五谷就是古人平时的主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中国人吃最多的主食毫无疑问是粮食,但由于古时我国的水稻主产地发展较晚,因此其并没有被纳入五谷的范畴,所谓五谷其实是黍、稷、麦、菽、麻

其中黍指的是黄米,其外形和小米十分类似,但是颜色更黄,质地更加粘稠,在我国的东北等地区如今依然有着食用黄米的习惯,加工过的黄米籽就是所谓的“粟”.

从唐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黍依然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指的就是小米了,直到今天其依然是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而在古代其更是百姓最重要的口粮,古代人们用稷字来指代五谷神,每年都要祭祀社稷,这也体现了小米在古人食谱中的超然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谷中的麦和今天的麦字含义一致,指代大麦和小麦两种粮食作物,其中以小麦为主。由于小麦需水量高于小米,因此在水利设施不发达的时候其产量相对较少.

但从唐宋开始小麦就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面食种类也是从那时发端的。

菽就是大豆,如今其已经不再被人们当做主食了。

麻就是如今常见的织物原料,其籽在古代也会被当做食物食用,但随着其他主食作物产量不断上升,其也不再被拿来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的副食

除了食用主食之外,古人在副食的选择上面也远没有今天丰富。

在丝绸之路被张骞打通前,古人餐桌上的蔬菜只有少数几种,其中以《黄帝内经》中的“五菜”最为常见。

这五种菜分别是葵、藿、韭、薤、葱。

葵指的是如今的露葵、滑菜,其口感嫩滑,味道清新,如今依然是部分地区的常见蔬菜品类。

藿则是大豆的嫩叶,古人在种植大豆作为粮食的同时,也会采摘嫩叶来佐餐,豆饭藿羮就是当时人们最常食用的餐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韭就是如今的韭菜,由于其有着能够重复收割的特性,因此备受古人推崇。

薤又称野蒜、山葱等,今俗谓之藠头,如今其依然是很多人的佐餐佳品,经常被做成凉菜食用。

五菜中最后的葱,就是今天的大葱,其在今天依然是中餐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除了蔬菜之外,古人也会食用肉类,但当时粮食产量极低,人们很难拿出多余的食物来饲养牲畜,因此除了贵族之外平民平日很难吃到肉类,只能靠打猎来打打牙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到唐宋时期鸡鸭等禽类的饲养量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人们餐桌上的肉食也变得丰富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牛羊肉才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角,如今最常见的猪肉并不受当时人的喜爱。

写在最后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便对粮食十分重视,爱惜粮食的古人也将吃饭当做头等大事,并创作了“民以食为天”的箴言。

但由于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古人的食谱其实非常单调,食物质量也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

古人的艰苦生活也在提醒我们不能失去对食物的敬畏,一定要爱惜粮食,重视农业发展,才能彻底摆脱粮食危机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李传永:《古代中国的食文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