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大数据反应,2024年中国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达到了196分钟,即3小时16分钟。在大人们的影响下,12至18岁的青少年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手机、短视频、游戏,这些电子产品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他们,逐渐演化为过度依赖,影响着学习、社交乃至身心健康。作为青少年成长教练,我深知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并致力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及其家庭找到平衡,重获数字时代的自主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理解,是改变的第一把钥匙。”

  1. 社交需求:青少年渴望归属感与认同,短视频和游戏提供了即时反馈和虚拟社交圈,满足了他们被看见和认可的需求。
  2. 压力逃避:学业、人际关系等压力让他们寻求电子产品的慰藉,短暂逃离现实困扰。
  3. 好奇探索:青少年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丰富多彩的数字内容吸引他们不断探索。
  4. 家庭环境:家庭沟通不足、父母自身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为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

二、“对话,搭建理解的桥梁。”

  1. 开展家庭会议:与青少年平等对话,了解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喜好和原因,而不是简单的禁止或责备。
  2. 共情理解:表达对青少年感受的理解,如:“我明白你通过游戏放松,这很正常,但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放松方式。”

三、“有规划的生活,是自律的开始。”

  1. 制定数字契约:与青少年共同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包括使用时长、时间段等,明确奖惩措施。
  2. 目标设定:鼓励青少年设立个人发展目标,如提升成绩、学习新技能,将电子产品使用与目标挂钩,比如“完成作业后可玩半小时游戏”。

四、“兴趣是最好的替代方案。”

  1. 探索新爱好: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科学实验等线下活动,发现并培养新的兴趣点。
  2. 社交活动:组织或参与社区活动、兴趣小组,提供面对面交流的社交平台,减少对虚拟社交的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自省,成长的催化剂。”

  1. 使用习惯记录:指导青少年记录每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反思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2. 情绪日记:鼓励记录使用前后的心情变化,帮助他们意识到过度依赖的负面影响,如情绪波动、精力分散。

六、“家,是最好的成长课堂。”

  1. 家长以身作则:家长应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树立良好榜样。
  2. 共同学习成长: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新技能的学习或活动,增加亲子互动,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老师寄语 ——“携手同行,让成长的路不再孤单。”

青少年电子产品依赖的挑战虽大,但通过理解、对话、规划、替代、自省和家庭支持,我们能共同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往健康、独立成长的道路。每一步努力,都是对他们未来的一份投资。我们一起,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