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两会期间,科学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代表委员纷纷发表了相关言论,呼吁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科学教育成效?“广州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连续三年在大湾区数百所学校落地,让科学教育有了科学的监测标准。南方都市报推出“科学素养测评 湾区大扫描”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大湾区学校科学素养测评及基于测评推进科学教育教学变革的经验做法,探寻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清远市清城区大家元铁外小学的科学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们在课堂外找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而广州智慧阳光评价体系的引入,为学校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评价反馈,智慧阳光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潜能,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成长建议。这一评价体系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让铁外小的科学梦想从这里起飞,照进更多孩子的心灵。

老百姓家里的污水如何排放到江河?自然界中有什么神奇的纳米现象?彩色稻田怎样种出来?这些既高端又接地气的问题,是清远市清城区大家元铁外小学(以下简称“铁外小”)学生日常研究和实践的方向。该校以生命关怀教育融入科学教育,辅以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实践项目,打通课堂与课外,连接书本与生活。使学生从小养成“从美好生活中体会科学的魅力,用科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的好习惯,让科学梦想从这里起飞。

成立南山少年科学院

校长梅杰介绍,铁外小在2020年11月成立了学生科学社团——南山少年科学院。这是一个以科学知识研学为核心,着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校园学生社团组织。“搭建科学资源平台→实施导师制→推动项目式学习→定期进行科学资讯分享→参与科技拓展活动”已经成为少年科学院夯实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基础,提升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少年科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出40余名“小小发明家”。疫情期间,这些小发明家就和老师一起,根据现实问题,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出了一款能开门、能按电梯的多功能把手。

“得知晚上有月全食和月掩天王星,我可高兴了,期盼着夜晚的到来。”程天一同学说。这是南山少年科学院在2022年举行的一次天文观测直播活动,全校师生共同等待月全食和月掩天王星现象同时发生,期待这千年一遇的天文奇观。围绕直播的天文现象,学校特别邀请了广铁一中天文社的指导老师麦德平老师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热爱天文的同学们脑洞大开,通过在线方式边看边进行发散性思考和讨论。邓懿轩同学在直播后感慨:“红月亮真的好美,感觉天空浩瀚,看了直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非常喜欢学校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比如,月全食有8个阶段,半影食始、初亏、食既、食甚、最大食分、生光、复圆及半影食终。”

校园科技节开启科学之旅

“逐梦科技勇奔跑,凤城学子志气高。”自2020年以来,铁外小至今已举办了四届校园科技节。

“用一个类似嘉年华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从而开启一场有趣而不失深度的科学之旅。”梅杰谈到,在首届科技节上,引人入胜的科普剧表演为学生们打开了科学知识的大门:原来,食物色素添加在生活中如此常见,食品酸碱显色的原理通过一个小实验就可以呈现。原来,两人拿着绳子穿插解开绳结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加减法运算规则的建模奥秘。

每年都有的科技游园活动,更是学生们的最爱。铺满校园的近30个摊位,分为竞答区、展览区和体验区三大板块,涉及生命科学、几何科学、光学科学、力学科学、电磁科学以及化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学生们人手一张科学地图,在各个摊位间闯关夺宝:用吸管提起纸杯,鉴别食物的酸碱度,通过人体导电让灯泡亮起……同学们畅游在神奇的科技世界里,埋下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种子。

科普基地拓展科技视野

校外的科普基地成为铁外小的学生们广阔的校外课堂。

在3D打印基地,铁外小的学生们边听讲座,边系统学习3D打印的理论知识;逛工厂,了解3D打印机、3D打印材料生产流程、基本运作和制造过程;游展馆,进入3D打印的神奇世界,对3D打印建立感官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山少年科学院的3D打印作品。

学完语文课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铁外小的学生们走进了铁一优秀校友熊启红教授的纳米实验室的纳米课堂,用纳米显微镜观察原子,在纳米黑板作画,了解纳米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纳米现象、纳米科技的研究领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观纳米材料之小,看世界之大,梁嘉祺同学就感触良多:“熊教授的课堂很有趣,他告诉我们纳米技术是高端的技术,使用了纳米技术可以让一些物品发生变化,比如木炭本来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只要把它缩小成纳米单位,它也可以比钢铁坚硬呢!”

还有何公桥茶文化基地里,一基地、一主题、一首歌、一幅画、一作品的“五个一”研学活动,以及节水科普教育基地里,“百姓家里的污水如何排放到北江河”的生动课程。铁外小的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兴趣,点燃兴趣,开拓科技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2021年,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到来,铁外小开展了融合红色教育的科学实践活动——彩色稻田项目,旨在通过融合课程的形式,赓续红色基因,促进科教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彩色稻田项目以学校的“乃粒”农场为基地,种植了纪念建党百年的主题彩色水稻画。学生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党史,学习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生长规律,还要了解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还要发挥创意思维,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的水稻画。

多学科渗透科学教育理念

科学教育不仅限于科学课。在铁外小的课堂中,几乎每一学科都有科学教育理念的渗透。如数学科通过数学节,组织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挑战,如数独、魔方、24点、逻辑谜题、桥梁建设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科学思维;体育课引入常住体态修复训练课程,科学纠正学生体态等。

从珍爱植物、拥抱自然的校园植物调研,到探索造纸术的纸张制备与设计;从了解微塑料如何降解的互动课程,到基于建模技术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的爱心义卖活动;从科学的知识渗透、技能渗透到科学的思维渗透,铁外小坚持“开发潜能,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唤醒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孩子科学思维。

在重视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同时,铁外小也十分关注学生科学教育效果反馈。“科学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无法量化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 铁外小的科学老师赖增麒老师介绍道,学校三年来,一直有用“智慧阳光评价·科学素养测评系统”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观测,通过多元手段进行评价,同时也让老师对学校科学教育的趋势和整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实现因材施教。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实习生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