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在即,毛主席以其崇高的个人魅力,被人们一致认定为新中国首任领袖。开国大典前一天,人们依照程序举办了投票活动,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毛主席当选,是众望所归,因此,大家都毫不迟疑的在选票上写下了毛主席的名字。选票收上去后,计票员认真地开始数票,只是,越数他的脸色越不对。一遍数完了,他并没有起身汇报选票情况,而是又开始数第二遍。第二遍结束后,又是第三遍。

心细如发的周总理自然注意到了这一特殊情况,他让身旁秘书叫来计票员,询问具体情况。看到周总理开口询问,计票员顶着一脑门冷汗,悄悄地说,票数不对,少了一张,毛主席并未全票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计票员这话,周总理心中也是一惊,尽管少一张选票,并不影响毛主席当选的事实,但这总归是件美中不足的憾事,若能避免自然是最好的。至于少的这一张,周总理猜测,毛主席向来谦虚,可能是他没有给自己投票。因此,他立即来到毛主席身边,准备劝说毛主席为自己投票。谁知,在听到周总理的话后,毛主席一脸诧异,他表示,没必要在这节骨眼上生事,他已经给自己投过票了。

不是毛主席,那这问题就有点大了。周总理立即将事情告知大家,并开口询问,是不是有谁弄丢了选票,因此才会少一张?在场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摇头表示没有这回事。就在大家都万分疑惑时,人群里,一名沉默的老人站起身来,举着手中选票表示,是我没投,我不想投。

不想投,说明他对于毛主席当国家领袖这件事,是持保留意见的。这可不是小事,众人一时间都议论起来。但奇怪的是,在看到那名没投票的老人后,毛主席却豁达一笑,并没有计较什么。

那么,这名老人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在建国前夕这个节骨眼上闹这么一出呢?最终,这人又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点个赞,我们继续往下看。

没投票的老人名叫张东荪,1886年出生,在投票时,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了。张东荪老爷子的一生,可谓是完美符合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句话。

1886年,华夏大地内有慈禧太后专政跋扈,外有各国列强虎视眈眈,说一句内忧外患绝对不算夸张。张东荪,就降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稍大一些后,他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决定到日本留学,接触新知识。在日本,他认识了讲学的梁启超,受到梁启超感染,他开始有了救国济世之心。

后来,完成学业的他,重新返回祖国。那时清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但张东荪依旧遵循旧历,在太和殿参加殿试,并被选为举人。也是从这时开始,张东荪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还没等他坐稳位子,愚昧昏暗的清王朝就轰然倒塌,这让张东荪的政治生涯一度中断。后来,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张东荪立刻买了条小船,一路南下前去追随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在了解了张东荪的思想主张后,认为这是个一心报国的好男儿,于是便将他留在身边,任命为内务部秘书。

只是,张东荪的前途注定是坎坷的。在他追随中山先生不久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使得中山先生的临时政府不得不向北转移。这一次,张东荪并没有选择跟着大家走,而是开始反思。

这短短几个月的政治生涯,让张东荪感触颇深,他开始正视自己,并一遍遍地问自己,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个国家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认真思考之后,他发现自己想做的,就是报国,保护这片老祖宗从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生存土地。

自己的目的找到了,那么国家呢?国家需要什么?在张东荪看来,此时的华夏,不缺文臣,不缺武将,更不缺敢于在战场上和那些洋鬼子以命相搏的勇士。华夏最缺的,是开启民智,是有人能监督政治运转方向,使它不至于偏移到错误的地方去。

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后,张东荪就开始不停地往这方面努力,他开创报社杂志,将自己的想法见解公之于众。他到大学任职,将自己的学说传授出去。他积极关注时事,对于当时国内国际上发生的事都有过评价。客观地说,他的这番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人们的认知,为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国那个时期,像张东荪这般有知识且充满救国心的人,是值得各个势力极力拉拢的人才。为此,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北洋政府,甚至是日本,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张东荪都一一拒绝。在他看来,日本是不共戴天的仇敌,那是绝对不可能合作的,而其他几方国内势力,他们的救国之路都各有利弊,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张东荪想追随的,是一条另类的,完美的救国路线。因此,张东荪表现出了极其矛盾的一面,他一边和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甚至是我党都有着积极往来,时常探讨救国救民思想,一边又对几方力量进行批判。他的行为几乎可以用犹豫不定,反复无常来形容。但尽管如此,张东荪在当时仍旧是我党十分欣赏的一位学者。

至于我党为什么会欣赏他,那就要从张东荪做过的事说起了。不管张东荪在国事上有多么的理想主义,至少,在面对强权和外敌时,他坚守了一个中国人的本分,让日本人看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形象。

七七事变后,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张东荪,就预感到北平可能会失守,因此便想将学校内的老师和学生转移到安全地方去。但这么大的事,仅靠他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积极联系我党,将这个想法说出,希望我党能帮忙安置这些人。我党听说后便立即答应了,随后,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燕京大学一众人被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张东荪此时也应该跟随大部队进行转移的,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回到北平继续工作。这时他的工作,已经不再是教书育人,而是利用自己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斡旋于几方势力之间,希望大家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共同赶走日寇。这段时间内,他利用国民党对自己的看重,晓之以理,讲明共同抗日的必要,同时也介绍学生参与我党的革命工作。可以说,此时的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拯救中华出力。

后来,日本人占领北平,包括燕京大学,抓走了张东荪在内的十几位教授。日本人的凶名恶名张东荪自然听说过,但面对有可能会来临的死亡,张东荪丝毫不惧,并顽强地做出了抗争。

最初,日本人也舍不得迫害张东荪,他们听说过这位学者的大名,试图许下利益,让张东荪为自己效力。但张东荪丝毫不为所动,即便知道日本人有意让自己做整个北平的地方官,他也毫不松口。眼见这一招行不通,日本人便又提出,希望张东荪能和汪伪合作,共同为日本人出力。听到日本人提起汪伪,张东荪不由得破口大骂,骂叛徒,也骂日本人这个侵略者。后来,看到张东荪还是不肯配合,日本人也不奢望他能在政治上为自己做出什么帮助了,于是他们便承诺,只要张东荪同意劝告利诱我党的被俘人员投降,说出情报,就可以放张东荪回家。对此,张东荪依旧坚定拒绝。

张东荪如此油盐不进,日本人的耐心终究被耗完了。他们将张东荪转移到另一个监狱中,对其实施了残酷的刑罚。而张东荪则将文人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受尽酷刑,他也始终不肯屈服。在被关押期间,他与看守人员撕打搏命,之后,又连续四次自杀殉国,但最终都被日本人发现并救了回来。张东荪这般刚烈,也震慑到了日本人,最终,他们选择将张东荪释放回家。

在这件事中,张东荪所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党推崇并一贯遵循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张东荪被我党欣赏并尊重,我们希望如此坚韧顽强的人,能够加入到革命队伍中,为抗击外敌共同出力。

只是,张东荪有一套自己的救国想法,他看不上国民党的路子,也对我党的路线持保留意见,因此,他并没有答应我们的邀约。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将张东荪视为好朋友。

之后发生的事,也证明了,张东荪没有愧对好朋友这个称呼。

抗战结束后,老蒋公然撕毁双十协议,对我党悍然发起攻击,解放战争就此爆发。只是,老蒋高估了自己手下军队的战斗力,也低估了我党战士们能征善战的程度。因此,战争刚一开始,老蒋的军队就节节败退。后来,我们的大部队将傅作义困在北平城内,准备一举解放北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张东荪急得团团转。一来,他不愿意看到那些在抗日战场上闯出来的战士们,倒在自己的枪口下。二来,他也不愿意看到北平这座历史古都被炮火掩埋。众所周知,北平是我国扼守北方的重要关卡。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为防范北方入侵,便将都城从应天迁至北平,并在这里创建了辉煌的文明。明朝之后,清朝也选择将这里定为首都,几百年下来,北平早就成了一座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城市,一旦战争打响,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建筑,文化,艺术等等,势必将灰飞烟灭。作为一名学者,张东荪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于是,他立即找到我党,说明这其中的缘由,并提出可以由自己出马,促成和平解放北平。

听了张东荪的话后,我们也十分认可,毕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破坏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做不肖子孙呢?更何况,两边都是同根同源的华夏人,能和平解决问题,谁又愿意刀兵相向呢?于是,我们立刻同意了张东荪的想法,并委托他去说服傅作义。

眼看有希望使北平远离战火,张东荪立马启程去见傅作义。但这位戎马一生的国民党军官,并不认可张东荪的文人想法,在他看来,东西再好,那也得守得住才行,城都要守不住了,谁还管得了死物呢?

傅作义这般态度,并没有劝退张东荪,他依旧一日几次的往傅作义住所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他成功说服了傅作义,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毛主席毫不吝啬的夸奖道,这是张先生的功劳。而使古都避免战争这件事,也成了张东荪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只是,尽管张东荪对我党帮助巨大,但他一直没能成为我党人士。这并不是因为我党不识人才,而是因为张东荪不肯加入。张东荪一直认为,美国和苏联选择的,都不是最好的道路,我们应该重新选择第三条路,选择一条完美的道路。他的这个想法,十分理想化,对于那时的中国而言,几乎无法实现,因此,看到我党无法达到他的要求,他便选择不加入我党,而是成为一名无党派人士,继续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道路。也因此,才会出现视频开头,他不愿意投票的一幕。

面对张东荪的行为,毛主席十分理解并尊重,他表示,人人都有选我的权力,同样也有不选我的权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想法。选票嘛,多一票少一票又有什么关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过后,年近古稀的张东荪仍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他依旧像一位忧国忧民的古代书生一般,固执的追寻着自己所认可的道路。只是,书生意气太过,做事太过理想化,终归是要坏事的。

建国不久后,美国在朝鲜挑起战火,挑衅我国边境,我们毫不畏惧,立刻派出了大部队赶往朝鲜,大战一触即发。得知消息的张东荪十分着急,他害怕这场战争最终会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他几乎经历了一辈子的战乱,他不希望老百姓们再次陷入那种境地了。因此,他不停地和美国联系,希望两边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张东荪没想到,他这个举动,竟让美国特务看到了机会。

美国特务利用张东荪的心理,不停的骗他透露重要信息,甚至连我军部队在朝鲜的行动计划,都被特务套出来了。之后,我党发现异常,立刻拿住了这名特务。美国特务被捕后,一口咬定是张东荪主动将消息说出来的,试图拉张东荪下水。

面对审问时,张东荪据实回答,自己和美国联系是想要救国家,自己从来没有过叛国心思。其实,说张东荪叛国,我们也不愿意相信,但毕竟他的行为确实给我们的军事行动带来了不好的后果,因此当时不少人都主张要按叛国罪处理。这件事传到毛主席的耳朵里后,毛主席沉默了半晌,毕竟,谁也没想到,这个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奔走的书生,到老了,竟然晚节不保。

沉默良久后,毛主席给事情定下了基调,他说,这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而在对张东荪的处置上,毛主席表示,养起来。

就这样,张东荪最终保住了性命。经过这件事之后,他也认识到了,或许自己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是无法实现的。既然如此,那何必再执着于此呢?于是,他卸下所有职务,自称独宜老人,在家赋诗作文。后来,在诗中,他嘲讽自己:书生谋国直堪笑。

可以说,张东荪就像书里那些固执迂腐的书生,大义凛然且满腔热血,试图用自己所学救国救民,然而书生到底是书生,想事情太过理想化,脱离了实际,终归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于张东荪,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