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共合作,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两次。当然,虽说只有两次,但也正是这两次合作,让中华民族得以统一战争,先后取得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国共差点就进行了第三次合作。这一次合作的推动,发生在建国之后,合作主题同样关乎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说到这里,相信已经有朋友猜到了。没错,这次合作的核心就是台湾问题。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一直都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但实际则不然。蒋介石在晚年,曾经向毛泽东发出过秘密邀请,请他访问台湾,洽谈台湾和平统一事宜。

毛泽东对此也十分积极,但碍于他当时年事已高,身体的情况已然不支持他亲自访台,与他年龄相仿的周恩来也是一样。于是,毛泽东才做出决定:让小平同志替我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为什么会突然向毛主席发出邀请?当时的访台计划是否真的成行?此事后来的发展又是如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看一下当年的情形。

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当时由陈毅、粟裕率领的几十万华东野战军,正在福建驻守待命,只等中央一声令下,即可出兵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海峡对岸,刚刚兵败的蒋介石的确是毫无还手之力。当时的老蒋想要守住台湾,唯一的希望就是美国,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美国求援。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原本驻守福建的华东野战军被调往朝鲜战场,美国第七舰队当即趁机开入台湾海峡。

与此同时,杜鲁门发表演讲,声称如果台湾被共产党占领,那么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会遭到直接威胁。在演讲的最后,他还抛出了一个“台湾地位未定”的说法。

什么叫“台湾地位未定”?意思就是,台湾还不一定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蒋介石在政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一下子就听出了美国想要分裂中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险恶居心。

而这个时候,蒋介石本人的立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他是选择彻底亲美,配合制造两个中国;还是选择坚持一个中国,宁可不要美国的援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然,那时的蒋介石并不打算与共产党“和平共处”。他一开始选择退守台湾,为的就是给国民党军一个喘息之机,他还是希望能够积蓄力量,日后重新反攻大陆。

然而,这并不等同于他承认“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论调。在经过一阵深思熟路后,蒋介石宣布了自己的立场: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使美国因此撤走第七舰队,也不会变。

与蒋介石同步,台湾当局的“外交部长”叶公超也发布了声明,明确指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这样的宣言等同于宣布:中国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争夺的是统一的一个中国。即使自己一方面临的是失败,他也绝不做分裂祖国的事。

不得不说,在面对祖国统一的问题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是名副其实的“格局打开”。蒋介石虽然野心勃勃,但他同样有自己的原则——他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不是割裂的、残缺的中国。

听说了这件事的毛泽东,也不禁欣慰地点头,称赞道:“看来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不想分裂中国,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洞悉了蒋介石与美国人之间各自的小九九:蒋介石想要美国人的援助,并借机在国际上谋求生存空间;而美国人则是将计就计,想趁机分裂中国,把台湾当做遏制中国的桥头堡。

毛泽东认定,这样“同床异梦”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既然蒋介石不想分裂祖国,那么将来总会出现两岸统一的时机。

时间一晃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1955年,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了台湾问题,他说:“只要美军撤退,台湾可以和平解放。”

同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缅甸总理吴努向周恩来总理表示,他愿意帮助调解两岸关系,但有一个前提:他想知道,如果台湾和平解放,中共会如何对待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将这个问题原封不动地带给了毛泽东。毛主席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

什么是照旧?具体来说,就是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台湾的事务除外交收归中央外,其他事务,如台湾的人事、军政大权,可以仍旧交给蒋介石。

这些政策对我们而言十分熟悉:这不就是“一国两制”的雏形吗?那么,如此宽松的政策,蒋介石知道吗?他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印度的一次记者会上说:“如果将台湾归还祖国的话,那么蒋介石就有了贡献了,他就可以根据他的愿望留在他的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们,是否会给蒋介石一个部长的职位,我说,部长的职位太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这一切后,蒋介石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派出了他的密使——《南洋商报》驻港记者曹聚仁。他派曹聚仁前往北京,目的是打探大陆方面对台湾的真实态度和意图。

同年7月,曹聚仁来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在颐和园亲自接见了他,并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构想,亲切地表示:“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

此后,毛主席也曾亲自接见曹聚仁,并明确与他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跟他们合作。”如果美国因此中断了对台湾的支援,那么中央政府会对台供应物资。

在一次宴会上,周恩来还特意对曹聚仁讲:“希望以后曹先生就是大陆的常客,你随时都可以来。”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大陆方面对于和平解放台湾的诚意。

那么,蒋介石的态度呢?在得知这些情况后,蒋介石也很是高兴,又派曹聚仁多次前往大陆商讨合作事宜。

到了60年代,毛主席将对台宽大政策整理成了“一纲四目”,并写成信件让人带去了台湾。“一纲四目”到底多有诚意?我们一起看看具体内容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纲”: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尊重蒋介石与陈诚的意见,妥善处理。

“四目”:

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事安排等悉由蒋介石与陈诚全权处理;

第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数由中央拨付;

第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与陈诚的意见协商决定;

第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此后不久,曹聚仁再次赴京进行商谈。而在这次返回台湾时,他给蒋介石带来了一封信。信中,有一首毛泽东亲自写的《临江仙》,其中的一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到这一句,年近八十的蒋介石不禁老泪纵横。身为华夏儿女,谁不想回归故土、落叶归根呢?早在曹聚仁第三次前往大陆时,蒋介石就给了他一个秘密任务:前往浙江奉化,查看蒋家的祖坟是否尚在。

查看的结果是,不但蒋氏祖坟仍旧完好,连蒋介石的故居也同样完好无损。原来,在解放军解放奉化时,毛主席特意下令,不允许破坏蒋家的住宅、祠堂。不仅如此,后来蒋介石的故居受损,政府还花了30万元进行修缮。

当时,曹聚仁将祖坟与故居的照片交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到照片,便是默默沉思了良久。

在经过了多次交涉后,蒋介石终于相信了大陆方面的诚意,也拟出了“六项协议”,作为“一纲四目”的回应。“六项协议”具体包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

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

三、台湾不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拨补助;

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海空军,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

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

六、台湾现任官员,官阶和待遇不变,人民生活水平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可以看到,双方在军事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要知道,这是最要紧,也是最难达成的共识。

不可否认,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国共第三次合作、台湾和平统一,似乎已是指日可待了。

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发布了一道密令:经秘密渠道,邀毛泽东访台。然而,这个时候,毛主席、周总理均是年事已高,身体都不是很好,很难亲自出访。

但事关祖国统一,毛主席不敢怠慢。于是,他对当时的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邓小平说:“你可代我此行。”

可就在邓小平紧锣密鼓地安排出访台湾的准备工作时,台湾方面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4月5日清明节当天,蒋介石遗憾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并不算,早在1969年,83岁的蒋介石就经历了一次车祸,从那以后,蒋介石的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

当时是1969年9月16日,蒋介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地点在台湾阳明山。会议结束后回去的路上,蒋介石与宋美龄夫妇的车队,与一辆大客车在路上相遇。

为了躲避客车,车队先导车司机第一时间转弯避让。但正在此时,车队对面又窜出来一辆吉普车。先导车为了避免相撞,只得猛踩刹车。但蒋介石夫妇座驾的司机却没来得及反应,直接朝先导车撞了上去!

坐在后座的蒋介石和宋美龄,都没有系安全带。由于此次追尾,两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撞伤。其中宋美龄伤势较轻,但蒋介石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

后来,即使外伤恢复了,蒋介石整个人也没有了之前的神采。经医生诊断,蒋介石的心脏出现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本人也曾无不感慨地说:“阳明山那次车祸,至少折损了我二十年的寿命。”此次急于向北京发出邀请,或许也正是因为蒋介石感到自己大限将至。

得知蒋介石的死讯,毛泽东一脸凝重,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终究还是没能跑赢死神。

1974年,英国首相访华时,毛泽东就曾说过一句话:“祖国统一,我是难等到那天了!这个问题要交给年轻人解决了!”

说这句话时,毛泽东的手就指着他身边的邓小平。邓小平也深知,妥善解决台湾问题,是他这一代人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元旦,金门的炮声终于停止,中国大陆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此后不久,邓小平就指出,8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980年,邓小平再次找人向蒋经国带话:“我们是老同学,在统一大业上应该合作一把!”

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台湾和中国大陆统一的六条具体构想,即著名的“邓六条”。

1986年,蒋经国也正式表态:“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须统一!”

在双方的不断努力之下,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开启了各种交流合作,通商、访问、探亲,不一而足。两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祖国统一近在眼前。

可就在这个时候,邓小平收到噩耗: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于台北病逝。

此后,台湾局势变换,祖国统一大业再一次被迫搁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9年,在与戈尔巴乔夫的会面中,邓小平遗憾地表示:“我这一生只剩一件事,恐怕是做不成了,就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他忍不住感慨道:“蒋经国健在时,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与共产党过去有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想不到,邓公竟然一语成谶——尽管他已经为此做出了所有的努力,但最终却仍旧没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