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逯海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周年,时光看似画了一个圈,回到了“原点”。但最美的涟漪正是起自这个原点,并荡漾开去。

2023年6月13日下午,正在送跑腿订单的彭清林途经杭州西兴大桥(钱江三桥)时,遇到有女子落水。生死瞬间,他从12米多高的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救助落水女子。一年后,收获了各种荣誉的彭清林继续做着平凡的工作,看似又回到了“原点”。但是,被救的女孩已经重启了新的人生。而更多的人,也被这段凡人义举感动、感染。“在浙江,做好事的人不孤单。”一位网友感慨之余这样留言。

此言不虚。从当年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爸爸”黄晓荣,多年来匿名捐款的“顺其自然”“兰小草”,到最近在火灾中接住坠楼人员而受伤的“最美邻居”、为了制止电诈大吼一声“就算辞了我,你也得挂电话”的保姆,再到纷纷为19岁烧伤女孩捐款捐物的普通市民……在浙江,“做好事”成了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最美的故事,也在浙里不断“上新”。

在浙江,做好事的人不孤单,因为这是一种风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造就了浙江人诚信、开放、包容的秉性,也造就了浙江人淳朴、善良、互助的道德品格,更造就了崇尚好人、乐做好事的纯良民风。达则兼济天下,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上善若水:浙江慈善文化》中就提到,浙江有着极为深厚的慈善文化。相传范蠡退隐东钱湖后成为商圣,散财救助天下的贫困之人,可说是浙江慈善文化的开山鼻祖。新老浙商人士如严信厚、邵逸夫、包玉刚等人的善举张扬了浙江慈善文化精神。

风气的形成离不开浓厚的氛围。新世纪以来,浙江各地通过深挖传统文化富矿,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特质,善的氛围愈加浓厚。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捐资捐物,危急时刻的凡人善举同样层出不穷。有人说,爱是一种情绪,善是一种氛围,而爱和善都可以感染别人。好人是道德标杆,但并非高不可及。正是在众多榜样的影响之下,源自浙江的“最美现象”从点到面,从个体到团体,从区域到全城,从盆景成了风景。

在浙江,做好事的人不孤单,因为大家心里有底气。一年来,彭清林的身影不仅出现在各类表彰会上,还成了亚运城市志愿者,参与火炬传递,来到学校给孩子们讲“开学第一课”。不管有形还是无形,这些都是对于善行的大力褒奖,对于勇气的高度认可。这种认可和褒奖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消除了仗义出手的后顾之,坚实着人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底气。

多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通过积极发动基层选拔树立“最美”,加大“最美”基金奖励力度,开展让身边好人、凡人善举上墙等多种行动,“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理念深入人心。“最美”的金字招牌因此越擦越亮,“最美”人物、“最美”群体不断涌现,“德治教化”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就在本月12日,全省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会举行,对积极探索具有中国内涵、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浙江特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新路径,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多浙江经验、浙江模式进行部署,将打造更多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浙江经验。

投石击水,爱心如波。在浙江,做好事的人不会孤单,爱与善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