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蒋介石只能给我们两个师的编制!”

1937年深夜,正在南京与蒋介石谈判的周恩来一封密电送回延安。

朱老总看了之后愤怒不已:“我们有8万红军,整编12个师不多不少,两个师的编制哪里够?”

毛主席看了之后淡然一笑:“蒋介石想借机削减我们的力量呢!”

朱老总听了之后忧心忡忡,询问毛主席到底该如何是好?

只见毛主席讳莫如深的笑了笑,在纸上写了两行字,让人发给周恩来。

毛主席到底写了什么?这件事情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编部队

1937年年初,周恩来带着和平的诚意来到南京,与蒋介石当面寒暄后,接着与国民党国防部展开了长达数个小时的讨论。

此时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日本关东军已经占领东北三省,从北平到天津,再到华北,大片的华夏土地即将沦陷,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抗战的局势。

此前蒋介石一直执着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一直无视日军在中国制造大规模屠杀,一门心思只想剿灭中国共产党。

1936年,东北军长官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事变,连夜控制住蒋介石,并于凌晨通电全国要求团结一致,一同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此时,面对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威胁以及全国的舆论压力,蒋介石这才同意停止剿共,一致对外。

在周恩来率领的共产党代表团的斡旋下,国共双方在孙中山主持的第一次合作之后,开始第二次合作,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党要想合作,第一要务就是整顿军队。

当时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着8万工农红军,这些人一直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所以蒋介石想到,利用整编的机会削减共产党的力量。

所以这场谈判刚开始就危机四伏。

周恩来坐定之后,率先向国民党国防部提交了陕北红军的人员总数,武器数量和后勤保障部队。

同时提出按照现有规模,工农红军可以转编成一个军团12个师,为了保证指挥的统一性,希望由共产党的指战员亲自指挥。

结果这两条诉求被国民党逐一驳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要既然要和国军整编在一起,就要一起服从总裁的指挥。”一位国军将领趾高气昂的对周恩来说的。

从国民党的角度来看,蒋介石一直是三军的最高指挥,所谓战区司令的决策权十分有限。

而且此时蒋介石一心想要削减工农红军,那么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将工农红军同化,一个是缩减现有编制。

所以接着,对方又提出了第二个要求。

“国军如今也在缩编,空余的番号十分有限,暂时只能给你们两个师的编制,至于如何安排,你们自己筛选。”

此言一出,让共产党代表团的所有人大跌眼镜。

从共产党计划的12个师缩编成两个师,也就意味着要砍去工农红军六分之五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般刁难

要知道这些人很多都是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仅能征善战,还有一腔爱国激情,如果将他们全部砍去,不仅会寒了这些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也会让中国共产党再次陷入被动。

想当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败的如此惨烈,就是因为共产党没有军队在背后支撑。

从南昌起义开始,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不断壮大,十几年间才积攒了这样的家底,绝不可能再重蹈覆辙。

况且如今日军在前线持续增兵,国民党如果真的一心与日军作战,只会希望共产党的军队越多越好,这样他们才会如虎添翼,稳操胜券,至于国民党代表所说的国军正在缩编,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战之前扩军是常事,缩编才是不可思议。

周恩来当夜就把蒋介石这边的意见以电报形式发送给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中央军委正在开会,看到蒋介石的态度之后,所有人都愤怒不已。

没想到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蒋介石满脑子想的还是争权夺利,还想在这个时候削减共产党的力量。

考虑到如今大局为重,为了全国的4万万民众着想,绝不可能与国民党撕破脸,毛主席决定退让一步,工农红军可以缩编成四个师,这也是大家的底线。

第二天一早,周恩来带着毛主席的意见,再次坐在与国民党的谈判着权。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讨论,双方的神情都相当紧绷,周恩来一开始就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四个师底线,共产党亲自指挥也是底线。

国民党当时坚决反对,但周恩来的态度比他们更加坚决,并且明确表示如果这个条件都谈不了,那么就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必要。

这个时候就精准拿捏了蒋介石的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是绝不可能让周恩来从南京空手而归的,如此一来,全国上下又要旧事重提,指责蒋介石没有抗日的诚意。

而且如果真的谈不下去,放任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领导两支队伍与日军作战,到时候不知道红军又该如何发展壮大?

蒋介石百般思虑之后决定各自退让一步,给工农红军三个师的编制,也可以让共产党亲自指挥。

毛主席知道这一消息之后才终于放下心来,于是电令周恩来同意与蒋介石签字。

不过三个师的编制依旧非常有限,满打满算只能收编4.5万红军,还有3.5万红军又该如何是好呢?

周恩来请示毛主席,毛主席给了他两条回应。

居心叵测

首先,毛主席本来想将3.5万红军与当地的保安队混编在一起,成为八路军的储备力量。

但是蒋介石方面坚决不肯,认为如此以来,红军又要占用国民党的编制,到时候说不定还要耗费国民党的钱粮,实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于是毛主席提出,第一,将3.5万红军统统编入八路军,只不过不带正式编制,而且这3.5万人的军饷,粮草全部由共产党自己负责,全当做是4.5万八路军的后勤。

第二,毛主席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后方建立抗日大学,让这些剩余的红军战士们进入大学学习军事知识。

很多红军都是农民出身,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甚至很多将军们都只有小学学历,打仗拼的都是战略智慧,但也缺乏系统的军事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毛主席将剩余的人分作两班,选择军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成为教员,其他没有上过学的人则成为学生,专门传授他们战略战术和行军打仗的技巧。

如此一来,工农红军英勇善战的将军们拥有了战略智慧,是文与武的巧妙结合,为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培养了大量的将官,也让四五十年代成为将星云集的年代。

而且这样一来,就解决了3.5万工农红军无事可做,无仗可打的问题,毕竟他们现在是军校的教官和学生,蒋介石也没有正当理由将他们全部赦免。

毛主席的这两个主张实在是精妙绝伦,哪怕蒋介石看出了其中的精妙,他也根本无话可说。

毕竟当此生死存亡之时,共产党愿意创办一所军事大学,发动更多的青年男女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传扬出去只会被百姓们称赞。

而蒋介石如果反驳那就是动机不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8万红军被毛主席神奇的保留了下来,也成为后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中坚力量。

不过既然在谈判上栽了跟头,蒋介石也不肯轻易放过工农红军,于是他选择在番号上大做文章。

按照军队整编的规律,蒋介石应当重新给工农红军三个连续的新编号,然而他却把军部任命为八路军,同时以105,120和129是为番号。

这几个番号可是暗藏玄机。

“八路军”这个番号曾经是李济深、陈济棠的部队,后来被蒋介石全部打乱。所以,在进行商议谈判的时候,蒋介石再一次想起了这些番号,他觉得这个番号属于败军之将,工农红军一旦用了,没准儿也将会走李、陈的老路。

至于这三个师的番号,全部都是东北军的旧制。

当年张学良带着东北军退入山海关,东北军跟着他南征北战,后来因为受到蒋介石的忌惮,被打发到西北地区和共军作战。

蒋介石希望两个心腹大患彼此争斗,这样坐山观虎斗的他,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将胜利揽入荷包中。

不过一切都没有让蒋介石如意,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从战火中淬炼出一支精锐之师,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尤其是粉碎蒋介石政权的渡江之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蒋介石聪明反被聪明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