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江南才女作家潘向黎全新散文集《清香的日常》近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潘向黎以东方美学为精神内核,衣、食、住、行为肌理,从“喝茶”“读书”到“旅行”,在喧嚣尘世中寻访一缕茶香,在现代烟火中品味古典风雅,在行走山川中赏读草木人间,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散发着迷人的清香,为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慢度日常的新中式生活美学指南。日前,接受媒体群访时,潘向黎表示,这是她在日常生活里寻找自己的偏舒缓、偏艺术调性的书,讲述她喝茶、读诗、旅行的日常生活中的体会,“我把这种生活方式很自然地截取了一部分,留在这个作品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一日无茶

讲述日常体会,生活自有清香

记者:散文集为何定名为《清香的日常》?

潘向黎:《清香的日常》这本书有三部分内容,有茶,有关于诗词的随笔,还有关于旅行的随笔,不是一个主题,起题目比较有难度,长江文艺社提出简约慢生活的想法,我想,这是一本讲究在日常生活里寻找自己的偏舒缓、偏艺术的调性,而且我觉得茶叶茶汤是很有清香的,古诗词也是漫长时间里始终绽放的花朵,会一直吐露它的清香,旅行中我觉得山川也是有清香的,所以就起了这个题目。

补充一点,为什么是“日常”呢?因为我觉得不论喝茶也好,读古诗词也好,旅行也好,都是非常日常化的。非常的普通,很平凡,甚至是看上去比较平淡的一种内容和调性,一种涓涓细流的习惯,或者一种喜悦之情,这是一本讲述日常中的体会的书。

记者:您在书中提到茶对于您的生活至关重要,能介绍一下具体是怎样的吗?

潘向黎:一个爱喝茶的人,有茶瘾的人,是从早到晚泡在茶里的,茶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喝茶的习惯是,每天早上醒来一定要先喝茶,喝茶把自己彻底弄醒,然后才能去做其他事情,包括吃早餐。虽然很多中医和懂养生之道的朋友总劝我说,你不能空腹喝茶,你一定要先吃点东西再喝茶,但对我来讲有点难度,我一定要喝茶把自己弄醒。这是第一件事儿。

第二件事儿,我一天从早到晚是一直喝茶的,但是会换好几种茶,上午先喝一点绿茶,或是发酵程度不太高的乌龙茶,比较提神一点,中午以后换成比较浓的、发酵程度比较高的茶,比如武夷岩茶、肉桂、水仙、台湾的冻顶等比较烈的茶。我习惯喝浓茶,泡茶经常都是顶着盖子的,下午要喝好几个小时,晚餐之后休息一会儿,也会继续喝茶,一直喝到临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诗词是一种需要

在现代烟火中品味古典风雅

记者:您在“诗”这一辑中对于古诗词的解读与我们常见的古诗词新解截然不同,更像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诗”,您是如何关注并记录下这些细微的感触并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的?

潘向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诗或者注意到这些细节,对我来说可能是很自然的问题,这跟我的成长背景有关系。我父亲生前是中文系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教授,非常喜欢唐诗宋词,曾被约稿写过很多关于唐诗宋词的文章。我从小接触到很多古诗词的书,也会听到父亲在各种时间、各种场合谈论他对古诗词的看法,或者听到他在厅里踱步时随口背诵一些诗词。他有时跟我聊一些古诗或诗人,就像谈论当天的天气一样自然。这样的家庭影响了我,有点空我随时随地拿起一本有关古诗词的书翻看。对我来说这可能不能算阅读,因为我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去读,也没有正襟危坐去学习某种知识、接受某种熏陶,我就像累了找个位置葛优躺一样,对我来讲就是一种松弛,一种休息。

有时候我觉得需要休息,也会拿起一本古诗词来,以一种休息的姿态随便翻翻。如果我心情比较低落,或者比较疲惫的时候,这对我来讲是一种疗愈。所以,读古诗词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儿,就是我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跟喝茶一样。这次把读诗祠的文章和喝茶的放在一起,也是这种想法,它是生活里特别家常的一种习惯,特别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至于写作风格,我觉得不算独特,只是这样一种心态导致了这种写作风格。《清香的日常》选文跨度有20多年,可以看到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工作单位、生活重心的改变,从普通的写作者和媒体人兼顾的身份变成纯粹写作者,成为一个母亲,带大一个孩子,等等。但有一些东西没有变:我每天在喝茶,除非生病被医生勒令这段时间不能喝茶;我几乎每天都读一些古诗词,我的床头、书架、沙发上到处摊着这些书,有时候看到一篇文章,也会去把提及的诗词翻一翻,看完有种挺愉悦的满足感,这种习惯没改过;第三是有空了我会去旅行。我把这种生活方式很自然地截取了一部分,留在这个作品里。《清香的日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没有想去追求某种风格,它就像一棵树自然而然长起来,自然而然长出叶子,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遍山河湖海

在行走山川中赏读草木人间

记者:您探访过很多地方,足迹遍布国内外。旅行对您的写作有怎样的帮助?您更关注旅游地哪些特点?

潘向黎:我的旅游主要有两种情况,比较多的是我作为作家,被各个地方邀请去参加一些笔会、采风活动,这种出行比较便利,看一些各地的风物、景点会比较深入,都是当地一些比较内行的人带我们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介绍的也比较详尽和专业。笔会和采风是我的第一种旅行。第二种是我自己度假,会在一个地方停留比较久,行程比较随意,比较放松,没有写作任务,也许不那么深刻、深入,但常会有意外的触动,会有想不到的灵感出现。文字也会有它自己一种松弛的调性,比命题作文更舒缓,没有目的的写作也更纯粹,我更喜欢。

旅行对我来说,首先是透气,写作整天坐在一个位置上,对着电脑上一片片的字,时间久了会觉得孤独,屏幕上或纸面上的文字,在带给我精神滋养的同时,也像个屏风一样把我跟外界隔绝了。所以,隔一段时间,我就要打破这种孤独的感觉,走到大千世界,到山川里面,让自己和万物发生真实的连接,去好好地放松。我觉得作家,或做其他跟文字相关的工作,为了更好地贯彻创作意图,实现某种风格,他往往是强调自我的,自我强调久了,也是一种“我执”。所以,还是要放下手里的工作,出去走走,看看天地之大,山川之美,这是很重要的。

这样既舒缓了长期面对文字的孤独感,又容易很直接地打破“我执”,全身心去对世界重新开放一次。等到旅行回来,就会带着一个重新开放过的,甚至被美景、被很好的人文传统重新清洗过的自己,再回到书斋,重新进入个体创作之中。我觉得这是旅行的意义。

旅行中,我第一会关注纯山川之美,对我们这些很紧张很疲惫的现代人而言,最好的疗愈就是山川本身。我很关注那种原始的没有人文色彩、人工痕迹的山川之美,树木之美,花草之美。

第二部分是作为作家,我非常重视每个地方的人文积淀。我特别喜欢苏东坡,每到一地,只要听说苏东坡来过,我一定去他去过的地方看一看,曾特地去徐州看放鹤亭,到了赤壁也会去探讨这个赤壁和三国赤壁有什么区别。对人文积淀的兴趣有时会带来惊喜,有一次我到山东蓬莱,在海边栈道上看到一个石碑,石碑上刻着我很熟悉的字,居然是苏东坡的《登州海市》,后来一查才知道苏东坡到过登州,在那儿待了五天,真是好惊喜呀。人文积淀在旅途中给旅人一种很好的拥抱,让人特别高兴。我觉得旅行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它既日常,又很重要,还会带来这种惊喜,不断加深着我对人生、历史、文学的感悟,让我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