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5年黄克诚辞去所有职务,他曾经的部下刘震前来看望他,两人聊了很久,临走时,刘震提出带黄克诚去南方疗养的想法,黄克诚却说:“人老了身体不好很正常,我现在从岗位上下来了,平时休息时间挺多的,就不去了”。

刘震知道黄克诚为什么不愿意去,于是便说:“这是我自掏腰包,不花公家的,你就去吧,去了之后散散心,衣食住行什么的都不用操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黄克诚还是说:“不去,别麻烦了”刘震见怎么都说不通有些生气的说:“这都多少年了,你这脾气还是这样,真是招人烦”

黄克诚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转头对刘震说:“我这脾气你最了解不过了,我就不去了,你现在得多注意身体呀”。

刘震想着黄克诚说的话,是啊,这么多年了,他的脾气还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睛近视,但却眼光高远

1902年,黄克诚出生于湖南永兴,家里贫困,他读书的钱都是父母找亲戚借的,黄克诚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但是学习却十分刻苦,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不过也因此用坏了眼睛,在他的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眼镜,在校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许多战事,虽然自己是指战员,但是在战斗的时候却是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因此彭德怀还批评过他好几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和妻子唐棣华也是在军营里相识,唐棣华当时正在给新四军送粮食,也就是这个时候碰见了黄克诚,唐棣华喜爱读书,黄克诚正好是个博览群书的同志,并在当时黄克诚还带了很多书在营地里。

唐棣华没事的时候就会来黄克诚这里看书,看到有意思的部分两人还会互相讨论,意见不同的时候两人还会拌嘴,一来二去感情慢慢加深就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由于决策上的失误,红军一直奉行的“农村包围城市”政策被“城市武装起义”和“首先攻占中心城市”所取代。

许多战士和指导员们都被这种思想误导,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此时在彭德怀部队担任政治委员的黄克诚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觉得红军最主要的优势就是人民群众运动和基层游击战,如果脱离人民群众我军在装备和兵员数量上都不如国民党军,若是首先攻占中心城市,轻则元气大伤,重则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想的不同总会被视为另类,黄克诚也一样,他被打上了“右倾主义”的标签,政治委员职务也被撤销。

思虑再三,他给彭德怀写了一封信,信中详细分析了我军和敌军的优势与劣势,并且说明了不能首先攻占大城市的理由。

彭德怀当时和黄克诚意见相同,这封来信仿佛给彭德怀打了一针强心剂,居然有人和自己的想法相同,这时彭德怀也注意到了黄克诚这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是我军建立根据地的最佳选择,于是他向中央反映,请求进军东北,在收到中央回复后,他率领三万余名战士前往东北,当时我军物资匮乏,有传言称日军投降之后留下了很多物资,我军部队可以轻装上阵,不用带武器,并且可以到达东北之后在筹措棉衣。

黄克诚当即拒绝,他表示,武器是将士们的性命保证,若是不带武器,那第三师就如同没有牙的老虎,对于那些国民党势力也就构不成威胁,并且天气寒冷,棉衣也是必不可缺的。若是到达东北之后再开始准备,那将士们就要多挨冻一段时间。就这样黄克诚率领军队前往东北,完成了共产党在东北的战略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省一点是一点

1940年的时候,苏北地区受战争影响,军民生活苦难,于是黄克诚倡导将士们勤俭节约,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来度过难关。

1943年年初,第三师正在赶制夏季服装,但是资源匮乏,棉布不足,黄克诚知道之后提议将制服改改样式,去掉了翻领和两只口袋,裤腰也缩小了,并且将士们的绑腿也没发,就这样一点一点省出了很多面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部队的时候黄克诚就厉行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家的时候也是,1949年黄克诚担任天津市委书记,虽说已经是市委书记了但是他的衣服都是穿到实在不能穿了才换黄克诚的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但是他也不搬,有人想帮他的房子翻新一下他也是拒绝。他说:“以前都没地方住,天为被,地为床,看看现在我们现在住的好多了”。

风吹日晒,时间久了,黄克诚的天花板和墙皮慢慢的老化腐蚀了,一次居然掉下来一块,面对这种情况,黄克诚才同意翻修屋顶,为了解决黄克诚家的热水问题,有关部门决定接一条热力管道,随后又画了路线图,预算也拨好了,但是当得知需要花费上万块的时候,黄克诚又改变主意了,他表示没有热水可以烧嘛,只不过麻烦了一点,于是接通热水的事就被放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人正直,铁面无私

1979年中纪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党的纪律和作风问题建设,黄克诚表示要:“严肃整顿党风”。在会议上,对高级干部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1980年杨勇在京西宾馆请李达,张千,张震吃饭,花了400元,并且让秘书开了发票。

然而在刚开的会议上明确表示“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黄克诚知道之后非常生气,表示要认真处理,他的秘书说:“杨勇,张震都是您的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黄克诚却丝毫不留情面,哪怕是一起从抗战时期走过来的老战友,他说:“一顿饭吃400元,吃什么东西能吃四百元,农民一年能挣多少钱?不仅要查,还要严肃处理”

这时有人劝黄克诚低调处理,毕竟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但是黄克诚铁面无私,低调处理绝对行不通,为此还给杨勇打了个电话说:“你现在青云直上,官做大了,觉得可以不受规定了?”杨勇一听知道这是真生气了,赶忙过去做检讨:“这件事是我的主意,是我做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说:“请客吃饭事小,但是前几天才下的规定,这才多久你就忘了?这不仅仅是400元的事,这是作风问题,身为高级领导班子就要以身作则,自己都不执行怎么让下面的人学习?”

杨勇知道黄克诚的用意,也知道都是为了自己好,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之后补交了饭钱,并对这件事做了深刻的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就这样在职位上鞠躬尽瘁了几年,直到1985年,他的身体再也不允许他进行高强度的工作,于是便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刚进入中顾委的刘震来拜访他,他表示想带黄克诚去南方疗养,但是黄克诚拒绝了,不管刘震怎么劝说,黄克诚都表示不去,刘震有些生气又有些无奈的说:“你这脾气真是招人烦,得改改了”。黄克诚听了之后笑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黄克诚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在追悼会上,他的遗孀唐棣华在追悼会上拿起悼词,悼词中有句话说“黄克诚为党和人民、国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的遗孀却只说了做出贡献,并未提及巨大两字,因为她知道黄克诚这一生都不愿为自己争取什么,都在无私的奉献自己,不愿给国家还有人民添麻烦。

黄克诚的一生,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他公正无私,不愿麻烦别人,始终为人民着想,这种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