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价太低让开空调都成了奢侈。

@网车观察 原创

作者丨宜新 编辑丨熊晓宇

随着夏季高温的持续,网约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空调之争”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舒适与成本的辩论,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司机与平台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是对当前网约车服务模式和市场规则的深刻反思。

从理论上来看,在高温之日,乘客对空调的需求是基本的,也是合理的。然而,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开空调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众所周知,电动车开空调会减少续航时间,增加充电次数,这便会直接影响司机接单效率和收入。因此,当司机以“成本太高”为由拒绝开空调时,实际上是在权衡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我每公里收费一块五,这已经算是挺不错的了。以前我甚至接过一公里仅需一块一的单,那时候一公里的油费就得七八毛,还得支付给平台的提成。要是开车时再开启空调,油耗还得额外增加10%至20%,那样的低价单,谁还敢开空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坦言,随着天气转热,空调的使用对燃油车辆的影响愈发显著,“像我平时接单量也就是中等吧,开空调和不开空调比,这一天下来光油钱就能差30块钱左右。”张师傅表示,据他了解,特惠快车的车费,平台会抽走差不多三分之一,例如,他曾经接过的一个单子,平台给乘客预估的费用为90多元,但司机实际收到的只有60多元;另一些单子,平台给乘客预估的费用为120多元,司机到手却只有不到90元。

尽管相关法规明确要求出租车司机根据乘客意愿使用空调等服务设备,但在实际操作中,法规的滞后和执行的不力,使得司机在面对成本压力时,选择忽视乘客的需求。这种现象反映出法规与市场实践之间的脱节。

网约车平台作为服务的组织者和规则的制定者,他们追求的是订单量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平台往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营销活动来吸引乘客,提高订单量。然而,这些优惠政策往往以牺牲司机的利益为代价。平台在制定规则时,往往忽视了司机的实际困境和成本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司机与平台之间的矛盾。司机们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而平台则面临着服务质量下降和乘客流失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司机选择了通过额外收费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不仅违反了平台的规定,也损害了乘客的权益。

网约车“空调之争”是司机与平台矛盾的一个缩影。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平台、司机、乘客以及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平台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运营策略,确保服务的标准化和司机的合理收益;司机需要提高服务意识,满足乘客的合理需求;乘客需要理解司机的困境,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监管部门则需要加强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网约车市场,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愉快的体验,让每一位司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约车“空调之争”终将找到共赢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