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致”,大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西装革履的代表们举手表决的画面?别急,这画面放到联合国五常身上,那可就不常见了。毕竟这五位,个个都是国际舞台上的“角儿”,谁也不服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五常想要达成一致,到底有多难?

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这五位“大佬”。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雄厚,自然想当“带头大哥”;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军事实力强悍,说话也硬气;中国,经历了百年奋斗,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国和法国,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底蕴深厚,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国际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这五位凑一块儿,用句流行的话说,那就是“贵圈真乱”。从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到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世界,五常之间,那可是“相爱相杀”了几十年。就拿冷战来说吧,美国和苏联,一个代表资本主义阵营,一个代表社会主义阵营,明争暗斗,从意识形态到地缘政治,几乎是水火不容。那时候,联合国大会经常沦为两大阵营的“骂战”现场,想要五常达成一致?难于上青天!

当然,五常之间也不全是“互扯后腿”。毕竟,世界和平稳定对大家都有好处,谁也不想看到世界大战爆发。所以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五常也会放下分歧,携手合作。比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上,五常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合作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种合作,往往建立在各方利益都能得到平衡的基础上。一旦触及到各自的核心利益,那“合作”二字,就显得格外苍白无力了。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说到利比亚,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石油”。没错,这个位于北非的国家,石油储量居非洲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除了石油,利比亚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扼守着地中海航线的咽喉要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宝地”,却长期处于卡扎菲的统治之下。卡扎菲这个人,可是个“传奇人物”。他领导利比亚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也曾试图在非洲建立“统一国家”,可谓是雄心勃勃。但他的统治也充满了争议,被西方国家视为“独裁者”。

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卡扎菲政权摇摇欲坠。西方国家看到了机会,决定出手干预。于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一场关于是否对利比亚动武的辩论,拉开了帷幕。

卡扎菲这个人,向来以特立独行著称。他留着一头爆炸式的卷发,常常身穿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在国际舞台上十分惹眼。然而,卡扎菲的“不走寻常路”,可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外貌上,他的对外政策,更是让西方国家头疼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卡扎菲跟美国的关系,那可是“水火不容”。他公开支持恐怖主义,被美国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炸死了卡扎菲的女儿,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你以为卡扎菲会就此收敛?那可就太天真了。他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继续跟西方国家对着干。他驱逐了驻扎在利比亚的美军,取消了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项目,还公开支持邻国乍得的武装力量,企图推翻亲西方的乍得政府。

卡扎菲的这些举动,彻底激怒了美国和西方国家。他们对利比亚实施了经济制裁,企图用这种方式逼迫卡扎菲就范。然而,卡扎菲却找到了新的“靠山”——苏联。

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苏联自然乐于拉拢卡扎菲,给他提供武器装备和经济援助。有了苏联的支持,卡扎菲更加有恃无恐,在国际社会上我行我素,甚至还干出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洛克比空难。

1988年,一架从伦敦飞往纽约的航班,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25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189名美国公民。经过调查,这次空难的罪魁祸首,正是利比亚情报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克比空难,成为压垮美利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和英国对利比亚实施了更加严厉的制裁,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并赔偿遇难者家属。迫于国际压力,卡扎菲最终做出了妥协,交出了两名嫌疑人,并同意支付赔偿金。

然而,这起事件,给卡扎菲政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他在国际社会上更加孤立。进入21世纪后,随着苏联解体,卡扎菲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开始尝试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他放弃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并对洛克比空难表示“承担责任”。

西方国家也看到了卡扎菲的“转变”,开始逐步放松对利比亚的制裁。卡扎菲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希望能够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摆脱孤立状态。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将再次把卡扎菲推向深渊。

2011年,席卷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迅速蔓延到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

面对国内的抗议浪潮,卡扎菲选择了强硬镇压。他调动军队,使用武力驱散示威人群,甚至动用战斗机轰炸平民目标。卡扎菲的铁血手段,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联合国安理会,这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高机构,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了利比亚。2011年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的结果,一致通过了1970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包括武器禁运、冻结资产、旅行禁令等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投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要知道,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历史上,五常能够达成一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涉及到动用武力的问题上,五常之间往往存在着严重分歧。那么,这次为什么能够破天荒地达成一致呢?

首先,卡扎菲政权的所作所为,确实触碰了国际社会的底线。对平民使用武力,已经构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容忍的。

其次,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一直希望能够借机推翻卡扎菲政权。卡扎菲长期以来与西方国家对着干,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次利比亚内乱,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

而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投下了赞成票。这其中,既有对利比亚局势的担忧,也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中国一贯主张不干涉别国内政,但在人道主义危机面前,中国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联合国制裁决议的通过,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干预提供了“合法性”。3月19日,美英法等国开始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利比亚战争正式爆发。

在美英法等国的空中打击下,卡扎菲的军队节节败退。曾经不可一世的“非洲雄狮”,如今却成了丧家之犬,只能躲在地下掩体里苟延残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卡扎菲并没有束手就擒。他利用手中的石油资源,招募了大批雇佣兵,对反对派武装进行顽强抵抗。利比亚的战火,越烧越旺,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随着战事的推进,卡扎菲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他的亲信和家人纷纷逃离,就连他曾经视为“坚强堡垒”的首都的黎波里,也被反对派武装攻占。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的家乡苏尔特被攻陷,卡扎菲本人也被反对派武装俘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非洲强人,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并没有给利比亚带来和平与稳定。相反,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陷入了更加漫长的动荡之中。

反对派内部派系林立,为了争夺权力,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各派武装各自为政,整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恐怖主义势力趁虚而入,利比亚成为了恐怖分子的天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困境,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希望能够帮助利比亚重建家园。联合国成立了利比亚支助特派团,为利比亚提供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援助。

然而,利比亚的重建之路,注定充满荆棘。外部势力的干预、内部的派系斗争、恐怖主义的威胁,都是摆在利比亚人民面前的难题。

利比亚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利比亚人民渴望和平,渴望发展,渴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卡扎菲政权的倒台,究竟是利比亚的悲剧,还是新生?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那就是,在国际关系中,武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