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湟鱼逆流而上,延续新生。眺望远方,“高原精灵”普氏原羚自由漫步,灵动之美是画亦是景。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鱼鸟天堂”绘就的山光水色令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嘎玛旦达心里畅快:“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湖水清了,环境美了,收入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近年来,刚察县持续书写绿色“答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管齐下,生态文明建设强劲韧性充分彰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账:生态修复面积641.73万亩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刚察县不断加大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通过统筹实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草原生态补奖、草原灭鼠治虫等重要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和仙女湾生态教育基地建设,各类生态修复面积达641.73万亩,有效改善了重点生态恢复区的生态质量。截至目前,刚察县湿地总面积215.66万亩,森林覆盖率4.51%,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70.67%。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果不断彰显,以沙柳河、仙女湾、鸟岛为代表的沼泽湿地植被盖度逐步提升,生态功能不断恢复,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的生态链持续完善稳定。

生态本底持续充“植”,生物多样性有了直观恢复——透过监测数据我们可喜地看到,青海湖裸鲤(湟鱼)蕴藏量12.03万吨,较保护初期增长46倍;人工增殖放流2.51亿尾,贡献率23%,“半河清水半河鱼”的自然景观呈现眼前。在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地治理、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等生态工程的推进下,青海湖鸟类种数达281种,指示性物种水鸟全年统计总量60余万只,达到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从监测之初不足300只恢复至3400余只,增长了近12倍。普氏原羚由仅能在青海湖边看见的寥寥几只,变成了国道两旁随处可见的喜人景象,刚察县哈尔盖镇也被评为“中国普氏原羚之乡”。

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刚察县给出了以“团结”为主题的答案。通过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社、党员干部包农户、生态管护员包片区的“四包机制”,412名党员干部和570余名农牧民群众拧成一股绳,辐射带动3.4万余名群众主动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当中,形成了“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的浓厚氛围。同时,以工作动态群为监督“利器”,每天监督和公开公示专项行动进展情况,通过“晒做法、赛成效”工作法,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全力维护“净好刚察”形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账:以生态“主动仗”实现经济“升级仗”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鱼鸟共生,水天一色。以湖为中心向外辐射,如何行之有效地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助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刚察县锚定将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换成富民强县产业价值,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特点和产业资源情况,布局各类生态文旅项目。成功设立环青海湖零公里起点标志,伊克乌兰乡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区、哈尔盖镇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泉吉观鱼台交旅融合综合服务体4个生态观景点陆续开放运营,县域内景点实现了向生态体验区、科普教育基地、民族文化体验区的蜕变。特别是圣泉湾生态体验区迅速“吸粉出圈”,仅运营3个月就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9.3万人次,实现景区综合收入338.92万元,单日接待游客最高6000余人次,带动周边牧户65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生态饭”,户均增收1.2万余元,打破了以往环青海湖旅游“南热北冷”的被动局面。

以前家住青海湖畔、以捕鱼为生,是周边村民经济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为保护生态资源,青海湖流域先后6次实施封湖育鱼,原来依靠捕鱼营生的村民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增收渠道。“生态保护好了,前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们经营的家庭牧场每天都看得到收益。尤其是旅游旺季,一天的销售额能达到千元左右。”算起收入账,尕曲村村民顾国忠满脸笑容,“湟鱼保护好了,生态环境也变美了。我们的腰包更鼓了,这日子美着呢!”

高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优势所在。从2021年开始,刚察县依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随着一批清洁能源建设项目陆续建成,2023年刚察各新能源企业累计发电5.68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29亿元,县域内13家新能源企业共缴纳各类税收1.3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9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察县的发展是青海省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不断厚植绿色生态新优势,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让美丽“颜值”变生态“价值”,还有更多笔触可落。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王瑞欣

编辑:谢青玉 责编:鲁东 监制:马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