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西北角,历史中,它是红军长征时千佛山战役的阵地,也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基地,现在是绵阳中国科技城重点项目基地。2008年的5·12大地震在老北川和新北川之间划了一条界线,此后,在灾难中重生的北川从废墟中崛起,完成了壮丽的转变,如今,安昌河蜿蜒穿过新北川,禹王桥每到晚间就点亮璀璨灯光,北川再次闪烁在中国的西南。

2021年到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刘大先到北川挂职,基于这一年的观察、思考,刘大先写作了《去北川》一书,书中以纪实笔触全景呈现了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自“5·12”地震整体性搬迁后,涅槃重建的过程。书中,作者用“跨越曲山关”“关山夺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母广元”“新一代青年农民创业代表小侯”等发生在北川大地上的平凡生动的事例,来直面书写北川,读者将随着他的文字同游“云朵上的民族”——羌族自治县北川,领略中国山河之美、历史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大先

值《去北川》出版,6月12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刘大先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出席并讲话。胡平、孟繁华、白烨、潘凯雄、梁鸿鹰、贺绍俊、丁晓原、陈东捷、陈福民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李敬泽在讲话中表示,《去北川》融合了地方志与民族志的文体特色,采用了泛人类学与泛文化研究的学术方法,将北川这一典型的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样本放置在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维度的学术目光中进行观察,体现出作者翱翔在天空和历史深处的独到视角。

李敬泽也谈到,面对当下主题性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确保作品的文学、历史与学术价值。刘大先关于北川的书写,因其兼具个人性和思想深度而显得尤为珍贵。期待刘大先能再接再厉,创作一部更加触及个人经验与情感的作品,深入挖掘并书写其在北川的日常生活及情感体验,与《去北川》相互补充映衬。

阚宁辉在讲话中说,《去北川》继承了纪实文学关注现实生活的基因,探索了纪实文学书写新时代生活的更多可能,并且创新了将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融入其中的纪实书写方式。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文化熏染与当下感触、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在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相互激荡,构建出一种宏观叙事与微观烛照两相辉映的表达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也注意到,《去北川》深入北川、阅读北川、解析北川,这本书文体上也比较独特,是以散文为主,兼有纪实性,还有社会调查、史料梳理、史实考据等各种特点。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胡平介绍,刘大先运用了“实地参与观察法”写作这部作品,“平时和大家聚会时,他不动声色地就会把羌族的祝酒歌和彝族、蒙古族的祝酒歌做了细致的比较,并认为这种民族文化的符号在歌曲中的运用能够显示出羌族人的温和善良;他亲身参加了山寨里面按照太初历定下的农历羌年庆典,直接体验民族文化的民俗,羌族也崇拜大禹,刘大先还专门跑到禹里镇走访;他也写到在北川吃到了一生中最丰富的野菜,写他有时候喝完酒摔倒,这都是对当地文化深刻的体验与发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深入到《去北川》的文本内部,他谈道,刘大先作为一个对文化人类学知识有专业训练的学者,他敏锐地抓到了羌族古歌《尼萨》,羌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羌族民间叙事诗《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还有《大禹王》《北川民歌》等等,每个章节这些带有知识考古学的题记,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这些或者是在典籍记载或者口口相传的地方性知识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老的羌族时间里的沧海桑田,同时也在大先的发掘中看到了被遮蔽的羌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北川》书封

与会专家们表示,《去北川》探索了纪实文学直面书写新时代磅礴火热的现实生活的有效性和纪实文学融入多学科视角的可能性。作品立足山水纵横、风土奇崛、汉羌藏回多民族聚居的北川县城,作者穿梭往返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以学者的严谨和作家的激情,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与大量的田野调查中抽丝剥茧。

《去北川》行走在新北川的大地上,遨游于北川的历史中,作者以其独树一帜的文本构建,为当下的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范式,也为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新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