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酒在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饮酒会让我们的身体面临诸多健康风险。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一篇文章指出,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而且,喝小酒也不安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最新发表的文章指出,只要摄入酒精就会加速衰老,最安全的饮酒量是滴酒不沾。

大量饮酒

增加心肌病风险,缩短预期寿命

一般认为,至少5年每日摄入酒精超过80克为大量饮酒,10克相当于喝100毫升葡萄酒、300毫升啤酒或40毫升烈酒。

目前酒精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为:1.至少5年大量饮酒,即每天超过80克。2.左室舒张末径比正常值高出大于2个标准差,且左室射血分数低于50%。3.排除扩张型心肌病的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压、瓣膜病和缺血性心脏病。

喝酒多,心衰就多。在韩国进行的一项纳入约5万人的研究显示,每日大量饮酒也就是每天超过60克的人与不饮酒的人相比,室壁厚度显著增加,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左室射血分数也较低。

一项对83项研究近6万人进行的汇总分析显示,每周酒精摄入超过100克,就会增加心力衰竭风险,缩短预期寿命。

是什么原因让饮酒成为损伤心脏的一个因素?酒精的直接毒性作用,可促进心肌氧化应激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酒精代谢物乙醛可损伤心肌,损害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乙醛脱氢酶2缺乏(常表现为饮酒后脸红)在亚洲人群患病率较高,增加了对心脏有毒的代谢物乙醛的水平。此外,饮酒与高血压、肝硬化、心房颤动等有关,或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的另一个原因。

饮酒不仅伤心,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分析显示,中国男性饮酒危害很大,与61种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有关,且呈剂量反应性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喝酒

就会加速衰老,增加疾病风险

综上可以看出,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那么少量饮酒是不是不会增加健康风险?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最新发表的文章给予了否认。与持续不饮酒的相比,无论饮酒频率或纯酒精摄入量如何变化,只要摄入酒精就会加速生物衰老。夸张点说,酒精真是“衰老催化剂”,一旦开始喝酒就埋下了“老得快”的种子。

生物年龄是个统一的潜在变量,包含一系列老龄化生物标志物。不同于实际年龄,生物年龄并不是根据出生日期计算而来的,而是基于机体从分子到器官各水平上的生理生化指标与机体发育状态推算而来的年龄指标,能够全面地评估多个器官和身体系统的老化情况。

研究通过对基于中国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和英国生物库两大队列的纵向数据分析显示,与持续不饮酒的相比,无论饮酒频率如何变化,生物年龄都呈现出加速的趋势。具体来说,频繁饮酒者、不太频繁饮酒者、持续的偶尔饮酒者和持续的经常饮酒者都表现出加速的生物年龄。也就是说,只要开始“沾酒”,就意味着衰老开始加速了。看来,小酌也伤身,大酌更伤身。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进食的情况下饮酒,生物年龄的加速幅度会更大。

先前,《柳叶刀》子刊发表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证实,适量饮酒也就是每天10~20克,并不能减少全因死亡和包括心血管死亡在内的疾病特异性死亡。观察性分析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既往饮酒者、适量饮酒者、重度饮酒者死于大多数主要疾病的风险均较高。遗传学证据表明,与不饮酒相比,适量饮酒对于预防死亡没有任何净益处。

世界心脏联盟在一份声明中也表示,饮酒没有“安全量”,并批判了少量及适量饮酒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观点。世界心脏联盟指出,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包括冠心病、中风、心衰、高血压、心肌病、房颤和动脉瘤。

滴酒不沾

戒酒是改善健康状况的关键一步

文章开头的研究还提到,酒精性心肌病独特的一点是,预后依赖于酒精的戒断。戒酒者的左室射血分数的恢复与良好预后相关。因此,戒酒是治疗酒精性心肌病首要且最关键的一步。

戒酒还能减少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一项来自韩国的全国性研究表明,对于大量饮酒者(每天酒精摄入量男士超过60克、女士超过40克),只有彻底戒酒才能降低房颤风险,仅减少饮酒量不会降低房颤风险。该研究还发现,在体重指数正常以及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衰、中风、慢性肾脏病、冠心病的大量饮酒者中,彻底戒酒在降低房颤风险方面的益处更明显。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酒精与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鳞状细胞癌)、肝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因果关系的充分证据,将酒精饮料归为人类1类致癌物。酒精饮料中的乙醇和与饮酒相关的乙醛也被归类为1类致癌物。戒酒,可降口腔癌和食管癌风险。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韩国全国性研究提示,对于新诊断房颤的患者,喝酒会显著增加缺血性中风风险,而戒酒可降低中风风险。

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喜欢饮酒的房颤患者,如果管住嘴,不饮或少饮,就能降低近50%的房颤复发风险。

戒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大量饮酒者戒酒,必要时可寻求医生的帮助,通过药物来戒酒。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