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正在办公室看文件的周总理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到。正当周总理说完请进后,一个人急冲冲地走到了他面前。周总理抬头,原来是叶剑英元帅,他正一脸急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早上云南医院的负责人紧急打来了电话,杨得志将军因为身体问题和多日操劳,旧疾犯了。

由于症疾发生在心脏附近,情况十分危急,杨得志将军急需手术治疗,但云南医院那边担心自己技术不行,担不了责任,最好的办法就是抓紧让专业的医生用专业的设备进行治疗,所以电话打到了叶剑英将军这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在了解情况后一路小跑到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立刻放下笔,跟叶剑英说:“这么大的事你还耽误时间来问我,抓紧派军委安排飞机去接杨得志。”

杨得志是谁?为什么叶剑英和周总理如此担心他的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英雄杨得志

1911年,杨得志出生于湖南株洲籍的一门清贫的铁匠家中。年仅八岁时,他便开始跟随父亲从事打铁工作,十四岁时跟随兄长在安源煤矿当矿工,十六岁前往衡阳担任挑夫,时常肩负百余斤重物,徒步四十公里,或许是因为从小的这些经历,使得杨得志有了一把子好力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在煤矿当矿工的时候,他听到工友提起了共产党,他当时并不了解什么是共产党,只知道自己能填饱肚子就行。

一个年轻的工友跟他们说,共产党就是为百姓,为工人做主的。地主老爷经常虐待毒打百姓,那就叫剥削压榨,那是不对的,共产党就是想让所有的百姓都能种上地,都能吃上粮食,都能过上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当时的杨得志还不知道什么叫革命,但是“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脑海中久久无法忘怀。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军途经衡阳,在得知他们就是共产党的时候,杨得志毅然加入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得志同志刚入伍的时候高兴坏了,以为能拿着枪杆子去打地主了,可没想到入伍之后却连一身军装也没有,依然是自己那身破衣烂衫,配发的军械,也不过是一把梭镖而已。

杨得志心里突然就有了落差,他当着班长的面把镖往地上一扔,说:“我想要枪,想打仗杀敌人。”那班长一听,也是火冒三丈,把全班人叫到跟前,杨得志这才发现,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带枪的,全是砍刀和飞镖,班长义正言辞的道:“要汉阳造,你们自己去抢,敌人手上多的是汉阳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得志便记住了这句话,初次上阵便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他凭借一把子好力气,赤手空拳夺取一支来复枪,并因此获得了表扬,他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把枪。五月,他随军进驻井冈山,自此开启辉煌的军事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得志年轻时期便以勇敢果断、敢于冒险、不顾生死而闻名。在战场上,他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勇猛无畏地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这种精神感染了周围的战士,也使得他得到了组织的高度重视和重用。

1934年10月16日,杨得志率领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俗称“红一团”,自于都莲塘背始发,担任红一军团的先锋部队,开始了长征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当杨得志率领先锋队赶到乌江时,发现乌江上的桥梁早已被破坏,周围渔家的船只也尽数被国民党收缴或毁坏。大军即将赶到乌江,国民党在大部队后虎视眈眈,一刻也不能耽误。

正当所有人都着急的时候,杨得志发现当地有很多竹子,于是抓紧让战士们砍竹子搭竹排,做成临时浮桥供大军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夜晚,乌江水漆黑如墨,在狂风的卷积下,甚至还涌起了浪,几个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竹排驶向对岸,湍急的水流让竹排在水中稳不住方向,便失去控制跌落水中,好几个战士也因此被水卷走。

在几番努力下,十几艘竹排只有一个到达了对岸,他们将绳子固定后,人们总算看到了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澎湃汹涌的乌江之上,总算有了一个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得志不敢停留,他继续前行。在6月8日,他们要翻越夹金山。当地百姓跟他们说,夹金山连神鸟都无法飞越,你们的衣服少,会冻死在半路的。

但杨得志不能退缩,他的身后是大部队,他是所有人的希望。于是他带着战士们,购买了当地百姓所有的辣椒和衣物,便开始上山了。没人来过夹金山,也没有人走出一条路。他们要做的就是走出一条安全的路,供大部队通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路上,有的战士因为一脚踩空跌入深渊,也有的战士一脚便跌入深洞,陷入昏迷。前方山路冰雪覆盖,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风裹挟着雪,像刀子一样划过脸。杨得志只能带领着战士继续埋头前行,他知道,总有人要牺牲,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

就这样,在长征之路上,杨得志率领红一团一路搏杀,一路试探,他们在湘江奋力搏斗,在乌江天险中杀出一条血路,历经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终于打通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以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赋加勤奋成就一个上将

虽然杨得志在指挥军队上很有天赋,但他也深刻明白自己的问题,自己读书不多,识字也不多,一两次打胜仗可以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但是长久的胜仗却需要智慧。

于是,在1937年,杨得志踏入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大门,开始深造。在那段学习时光里,他不仅汲取了丰富的军事知识,还掌握了无线电通讯、追踪与反追踪技巧,以及运用地形和风向来预测当日战况等技能。这些技能无疑成为了他日后军事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40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杨得志被任命为第三纵队司令员。由于他的敏捷的思维与极佳的应变能力,他成功与敌人展开了多场游击战。在河北平原作战时,他凭借自己的策略,多次阻碍了日军的扫荡,并多次突击成功,极大的拖住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大大挫伤了日军的锐气。

1938年,杨得志副旅长身份率领344旅,自太行山出发,沿平汉线抵达冀鲁豫地区,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并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同年,他引领344旅在冀鲁豫地域成功组建抗日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解放战争中,杨得志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亲自指挥在清风店、石家庄、新保安、太原等地的战役。他所领导的华北著名兵团——瑞卿杨罗耿飙兵团,战绩辉煌。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率领19个兵团赴朝鲜参战,参与了第五次战役、秋季反击战、上甘岭战役等,战果丰硕。

1970年,时年杨得志奉命前往云南,对昆明军区进行调整,在这期间,更是阻止了越南的进攻,并坐镇指挥了中越自卫反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云南期间,他因为工作辛劳,在晚间的时候,突然感觉心脏一阵难受。工作人员立即把杨得志带到了云南军区的医院里,医生们迅速的对他进行了急救。

杨得志也没有什么架子,微笑着和医生点了点头。面对医生的询问,杨得志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医生便让他先去检查身体,而他也是非常的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检查,医生找到了病因,他们意识到,这个病不能拖。但问题来了,当时云南并没有能做此类手术的专业器械和有经验的医生,他们不敢私自做手术,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将杨得志转移到北京的医院。

于是,云南军区医院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组织,组织告诉了叶剑英后,叶剑英立即请示了周总理。周总理也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刻让军委派出了专机,将杨得志送到了北京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杨得志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休息,而是坚定地要求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去。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让他无法忍受闲置。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他积极地向医生和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希望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杨得志而言,为人民服务,并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生,已经成为了他坚定不移的信仰。

直至如今,杨得志的光辉依旧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拥有如此英雄作为榜样,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必将勇往直前,继承前辈精神,并将其传承发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