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髦和司马昭的对决

公元260年,发生了件决定三国走向的大事件,引爆点则是魏帝曹髦!由于他不堪忍受继续充当司马昭的傀儡,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带着皇宫内的一些侍从、宿卫,亲自驾车直扑向司马昭府,要杀之。

这堪称是三国历史上,“皇权”和“权臣”最惨烈的一次对决。

之前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虽也跟汉献帝有过几次交锋,比如闯宫杀董贵人,囚杀伏皇后等,但毕竟曹操也算师出有名,手里握着相关证据。同时汉献帝也未做出激烈反抗,虽显得有些悲哀,却称不上惨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髦跟司马昭,却是另一种画风。他虽也如汉献帝一样,是权臣手中的傀儡,但曹髦却不是汉献帝。钟会曾点评过他,说:武略如曹操,文采似曹植!(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石苞更直接:他就是曹操复生啊!(非常人也,武帝更生也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注定了绝不会活成汉献帝的模样。因此当曹髦发觉,已退无可退后,便选择了孤注一掷的反击,所谓非死即生,非成即败。而他所能依仗,就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帝王的身份,一个是自己的性命!

似乎真奏效了!一路上,连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得知情况后都躲了,就根本不要说其他曹魏大臣了。

哪怕是司马昭的心腹贾充,面对曹髦同样束手无策,没人敢跟曹髦去比划。眼看贾充带领的这些人,也要败退四散,无人能再阻拦曹髦时,一位叫成济的人出现了,问贾充:“现在该咋办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充哪知道?但他却知道,若真让曹髦直面司马昭,这事就坏了。司马昭杀了曹髦,就坐定了弑君之罪,这个后果没人能承担得起。曹髦杀了司马昭,那大魏的天下就变了,自己断无生路。

于是贾充强装镇定对成济说:“司马公平时那么厚待你们,不就是为了应对今天这种局面吗?你们还有啥可问的!”

成济冲了过去,杀掉了曹髦!司马昭的危机解除,贾充长出一口气,而成济却惨了,非但没有任何功劳,反而被司马昭拎出来当了替罪羊,被射杀在自家房顶上。

正是这次事件,直接加速了三分归晋的进程。司马昭虽推出成济当替罪羊,却根本压不住汹汹民意和朝野的震惊。为了转移人们对此事件的持续注意,避免发酵,司马昭在公元262年,发动了灭蜀之战。

钟会虽被姜维顶住,奈何邓艾偷渡阴平,更出乎人预料的是,刘禅竟然投降了,蜀汉由此灭亡!就这样司马昭用灭蜀之战,为弑君曹髦画上了一个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成济为何敢杀曹髦?

显然曹髦虽被杀了,却在一定意义上用自己的性命,延缓了司马昭篡权的步伐,并为曹魏争取到了一些时间,哪怕最终没起作用。也不由不让人赞佩:不愧是曹操的子孙!

而成济,则是此事件最可怜和可笑的替罪羊,尤其是他被射杀时,还光着膀子,跑到屋顶,跳着脚骂司马昭。但问题是既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所谓读史可以让人明智,成济显然是被“忽悠死”的,稀里糊涂就当了替罪羊。所以如今的疑问是,倘若你是成济,当曹髦杀入司马昭府内时,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成替罪羊?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分析一下,成济为何敢弑杀曹髦了,笔者认为只有两点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司马昭的确对成济相当好!成济弑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贾充的那句话,引发了成济的共鸣。但需要指出的是,成济却并不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境界。

其二:私心作怪。成济死前大骂司马昭恩将仇报,是成济弑君的转折点,推翻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因。显然成济杀曹髦前,是经过了利益计算,认定此举收益远大于风险。

他的底线是:自己会活下来!否则无法解释,成济死前这种悲愤绝望的怒吼,还有他为何主动靠近贾充询问该怎么办?在排除“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原因后,成济问了,就证明他想主动介入,认定其中有巨大利益——这是常识问题,跟厚黑无关,其私心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