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跨省结算更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农合自2003年创立以来,如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这期间已经实现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疗合并,统称为城乡合作医疗,但是大家还是比较习惯称之为新农合。

然而随着新农合保障的不断提升,一件奇怪的事情是,近年来,农民参保的意愿却在逐步下降。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也与多年来新农合缴费不断上升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最早创立新农合时,每人每年的缴费只要十元。但是今年每人每年的缴费却上涨到了380元,如果按照一家五口来计算,一年的缴费就高达1900元,到底还值不值得交?成为了很多农民犹豫不决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新农合的出现,采取的是社会共济模式,虽然多年来的参保标准都在上涨,但是实际上带动的报销福利也在不断上调。

但是,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大家更看重的不仅仅是缴费金额的逐年上涨,还有就是看病的最终花费,是大幅降低还是反而提高?连续上涨的参保标准,是否已经给大量农民带来经济压力?这些问题都事关农民利益,都是农民特别在意的事情。那么,近几年,新农合究竟有哪些变化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新农合的变化

1、保障范围更多了

2003年“新农合”建立初期,仅300余种药品能报销,治疗癌症、罕见病等的用药几乎不能报销,罹患大病的患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而如今,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内包含药品已达3088种,覆盖了公立医疗机构用药金额90%以上的品种,其中包含74种肿瘤靶向药、80余种罕见病用药……近年来,更多患者能够买得到药、吃得起药。

其实,过去很多农村老人之所以会出现“小病硬扛、大病躺平”的心态,终究还是因为治大病的花销远远超过了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而对此,新农合在近几年已做出对应调整,不仅逐步扩大了慢性病用药报销种类,而且也降低了大病报销门槛。也就是说,近几年新农合福利有所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提升了报销比例

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为30%至40%,群众自付比例较高,就医负担重。

如今,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0%左右,群众的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年,参加“新农合”的群众只有在本县(区)医院就诊才能方便报销,去异地就医报销比例小,而且不能直接结算。

如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为广大在异地生活、旅游、工作的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坚实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减轻了不少农民的治病压力

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报道,有专业学者研究表示,我国03年创立新农合制度开始,短短五年内,参保人数就到达约八亿人。而正是由于新农合的本质是社会共济,因此新农合在这段时间内,拯救了近百万人的生命。

粗略算下来,只要有900人参保,就能救下一个人。这种一人生病大家帮的模式,确实能减轻不少农民的治病压力。

以上,就是新农合的本质以及近几年新农合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农民参保意愿持续下降,新农合的保障作用就会减弱,应该多听听农民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关于新农合缴费,不只是村干部觉得基层执行压力大

村干部在农村的主要职责,是传达政策并协助管理,而对于新农合缴费这件事,不仅就法律层面,村干部不能强迫,而且在人情方面,农村本就是人情社会。

如果村干部过于催缴新农合,最后很可能会造成农民与村干部形成对立或加深矛盾,进而影响到未来农村管理和发展。因此,把新农合参保压力转移至基层,容易得不偿失。

此外,农民参保意愿下降,更应该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人断缴停缴,主要也是因为缴费标准年年上涨,着实给农村家庭造成了经济压力,这实际上也是近些年来新农合参保率低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有不少网友提出了解决方案,要么未来几年停止涨价,要么就将新农合报销周期由过去的一年延长到两年,也就是说,一年缴费保两年时间。

说白了,只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他们的参保意愿才会大幅上升,参保率也也就自然会提高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关于新农合缴费,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一个家庭,如果不分男女老少,都停缴参保,风险还是很大的,如果经济有限,建议农民家庭可以优先给孩子参保。或者如果家里老年人有慢性病的情况,也可以优先给老人参保,这样可以减少患病期间的经济压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个人共济”的方式,让家人实现参保,比如家里年轻人都在企业上班享受正常的社保和职工医保,可以用职工医保余额缴纳家庭其他成员新农合,具体的操作方法:搜索当地“XX医保”公众号,比如深圳医保,找到“个人共济”选项,就可以完成这个操作。

大家可以试一下,如果可用,也可以增加家庭的参保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