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国歌有一句话引争议,连原作者都想改,为何周总理鼎力保留?

前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当慷慨激昂的旋律在中南海悠扬响起,听众们一瞬间被带入到那段热血澎湃的岁月,不少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悲鸿缓缓走上主席台,在纸上写下歌名《义勇军进行曲》,对小组成员说道:“诸位,我提名这首歌作为代国歌。”

一曲结束,大多数人都赞成这一想法,毕竟他们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曲目,与此同时,有人产生了新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歌好是好,有句词得改。”

待他指出之后,众人连连点头,包括原作词田汉也觉得修改更佳,周总理对比之后却摇了摇头。

他说:“我支持原作。”

引起争议的词是哪一句?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改词风波

1948年7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国歌的选定成为当时讨论的热点。中南海勤政殿里,来自各界的代表聚集一堂,商讨国歌应该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征集国歌作品,中央发出了倡议,要求全国各地踊跃提供歌词和曲谱。一个月时间里,收到了大量稿件,歌词632份,曲谱694份。

数量之多足以堆满一间屋子,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国歌选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中央随后成立了以马叙伦为首的国歌评选小组,成员包括叶剑英、沈雁冰、田汉等13人。他们对所有的作品进行了认真审阅,结果却无一例外地认为都不太合适。

因为时间仓促,在一个月内创作符合国歌标准的作品确实难度很大。组内几位艺术家表示,这么短时间创作的歌词都非常难得了,要做成国歌还有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小组决定暂时使用一首流行度很高、意境深远的老歌作为国歌。

经过讨论,大家提名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最初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描绘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熟悉的旋律一响起,会场内许多人想起了艰辛卓绝的革命历程,心中涌起热血,基本达成共识,使用这首歌。

但是,也有人提出应该修改其中的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为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同了。歌曲原作者田汉表示可以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对词进行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座的周总理听完各方意见后表示反对修改,他认为这句话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即使历经艰难险阻,也从未屈服,必须保留以激励人心。

毛主席表示十分赞同周总理的观点。最终,在两人的影响下,会议决定不修改歌词,原封不动地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

时至今日,这首歌依然能够激发人们的热血与斗志。国歌中蕴含的不屈斗争精神,将持续地鼓舞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各族人民将牢记国歌中的嘱托,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国歌的诞生

夕阳西下,长江边一位中年人独自伫立,眼望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苦力,汗水在背上留下斑驳的痕迹。他们背负着的,正是国民党购置的军火弹药。

1934年,当田汉目睹这一切时,内心的激愤与悲痛几乎要喷薄而出。

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和长城抗战,又因蒋介石发起的“一二八”事变陷入了白色恐怖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野寸草不生,百业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而借长江大水灾之机会推行的新生活运动,更是在扼杀着中国人民刚刚萌芽的新生。

在这种背景下,田汉作为一名具有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心中燃起了为国为民的热忱。

田汉原本打算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一首主题曲,唤起国人勇于抗日的精神。但不久之后,他就因言论问题被国民党盯上,只得搁置了这个计划。

这时,音乐家聂耳主动向导演夏衍提出,要为田汉的歌词谱上最震撼的旋律。“交给我吧,我一定能把它作好,田汉先生的词,我绝对不会辜负它的。”聂耳语气坚定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聂耳将田汉的歌词捧在手心里反复品读,深深被其中豪迈磅礴的气势所感染。为了将这份气势完整表达出来,他不断地修改、试唱,直至找出最匹配的音调。

由于保存不当,原歌词有些字迹不清,聂耳在保持词意精髓的前提下,对歌词稍作了改动。为使高昂的情绪达到最高潮,他还在最后加了三声“起来”,呼唤人民奋起。

当电影在银幕上映出,主题曲也如野火般在中国大地蔓延开来。另一方面,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任光也在第一时间制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让更多人能听到这首歌。

集会、表演,到处都在传唱。画家丰子恺走南闯北,任何地方都能听见人们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们更是这首歌曲的忠实传唱者。一个初中生正耐心地教他的弟弟妹妹唱这首歌,稚嫩而坚定的歌声在巷子里回荡。

大学生们也经常在宿舍里自发合唱,低沉有力的歌声唱出对胜利的坚信。在纪念“一二八”运动四周年时,青年学生歌咏团高唱的正是这首歌。

在前线军营里,《义勇军进行曲》随处可闻。伤病员在医院里合唱,士兵们在黄土高原上迎着风高唱,所有人都在这首歌中汲取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烈士们即使在被押解的路上,也不忘高唱以示坚定的精神。一时间,《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团结抗日的象征,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少次绝境中,这首歌撼动人心,点燃胜利的希望。它跨越时间和国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向世人昭示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每当庄严的国歌奏响,人们心中都会涌起自豪和骄傲——这正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力量所在。

聂耳的绝唱

1935年的一个凌晨,上海的夜空还笼罩着朦胧的雾气,睡梦中的聂耳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人正是他的老友、剧作家夏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夏衍正在筹划一部大型话剧,内容是讲述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雄事迹。他希望能有一首气势雄伟的进行曲来烘托全剧的氛围。

而聂耳的名字第一个跃入脑海,因为他既是夏衍的好友,又是当时音乐界小有名气的人物。

“好!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聂耳二话不说就接受了邀请。他自信地说:“我会尽我所能,把这首进行曲谱写好。”

随后不久,田汉创作的歌词送到了聂耳手中。聂耳反复品读歌词,深受触动。简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豪迈的气概,与他对这首进行曲心中所构想的氛围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必须做到最好,不能辜负了田汉先生的用心!”聂耳暗暗下定决心。

考虑到当时的环境,聂耳决定尽快完成创作。在谱曲过程中,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比如,将“冒着敌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使语句更简洁有力。他还将结尾的“前进”改为“前进进”,增强了进行曲的气势。

曲子基本成型后,聂耳邀请孙师毅来听演示。当第一个音符响起,孙师毅就深深为之动容。层层递进的旋律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简洁但不简单。“太好了,这就是我心中的进行曲!”孙师毅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5月,聂耳将谱子寄回国内。两个月后,《义勇军进行曲》随着新戏在上海首演,在全场观众心中掀起了热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这是一曲绝响,它会流传很久很久!”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然而,聂耳本人却无法见证这一刻。就在《义勇军进行曲》问世的同年,他在日本藤泽因意外溺水而去世,年仅39岁。

这首进行曲成为他留给世人的最后绝响,也是他音乐生涯中最精彩的篇章。多少后人为之动容,多少故事因之传颂,它既是聂耳一生的代表作,也是他音乐人生中最后的绝唱。

结语

至此,中国为自己的国家选择了一首充满激情和爱国精神的国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国歌响起,激昂的歌词让国人激动不已,国歌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个选择背后,是一群普通人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和勇气,是对国家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他们,新中国才有了如此振奋人心的国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