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中国经济会遭遇到一种背离:宏大的叙事与个人的小确幸的背离。

不要小看这种背离,个人感受往往更具有象征性,而数据很可能是表面风光,毕竟,我们 公信力越来越令人不安,甚至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站位了。

我问一位银行的朋友:你看经济形势是不是在转好?

他差点跟我急了:你瞎呀,你看看有几个企业不裁员的。他愤怒的是因为以前他是企业的大爷,现在剧情反转了,他变得焦躁了。

另一个生意场上的朋友笑了,说他对世界的变化完全无感,仿佛“生活在别处”。他是珠宝商,随你什么通胀通缩、大萧条、超级房地产周期,他的店里永远坐着的是高净值家族,每天都在重复着同一个不差钱的故事。

正是这两个微观的小确幸,映射出了中国经济两个最深沉的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私人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痛点。

为什么私人企业在全世界都是受尊敬的?

因为他们是纳税人;在中国企业税收尤其重要,中国的个税占比低得可怜,企业是税收的绝对贡献者。2022年民企税收占比为56.9%,国企为26.2%,但是,中国这个最大的税收主体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是本世界地球上最令人不解的一件事,自己跟自己在左右手互搏,不清楚这是否会造福于苍生?

感觉这个社会的一切好事都是办公室精英在主导,而一切麻烦都是企业造成的。房地产落败到今天这一步是许家印造成的,虽然城投的负债是恒大的30倍量级,虽然地方财政的收入高达一年8万亿,而恒大利润最高的一年为722亿元;许家印是一只老鼠,但房地产这锅汤,恒大是真没这本事能把它祸祸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说私人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痛点?

因为它成了社会的一个靶子,社会也非常需要这个靶子;传统的厚黑学中称之为“创造对立面”,这非常适合夹头思维,人人不需要思考房地产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一起去骂许家印就对了,解气了,也平静了。但解决问题一定要找到根源,骂一个区区许家印改变不了楼市的趋势。

企业得不到一个健康社会中最起码的尊重,这就是痛。

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如此仇恨投资人,却又如此需要这些投资人。这种文化中的扭曲与思维扁平化的倾向,一定会付出沉重代价;我们以为这是一种阶级斗争,其实它们都是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亿个体工商户,4700万家企,他们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他们真的如吴小平说的离场了,国企撑不起民生的天,也撑不起中国经济的天,更不要说在2027年经济总量超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在科技创新领域遥遥领先。

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社会舆论就是扭转不过来,为什么?

现在经济了出现了下行趋势,政策开始呼唤民营的信心,但大多数民企实际是已经废了,已经丢失去了创业时心中的朝阳;他们现在除了钱,什么也不相信;而民营的状况将影响深远,不仅仅决定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也定义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时代结束了,一个良性债务增长驱动模式结束了,而债务增长没有结束。

这注定是一个世纪之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痛点在民生。

老百姓痛骂了民营几年,以为大众之所以没有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完全是资本的盘剥,但是,真的要驱赶资本,资本退却了、沉没了,在经济下沉的大背景中,人们一定会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而且,还有近贫的危险。人是无法真正地教育自己的,只有历史经历一个轮回,让历史去回答你凭什么共同富裕,人们才会有立体的思考,而不至于把脑袋夹扁了,成了二维的平面人。简单到以为几个许家印之流就能决定着中国的繁荣与衰退。

民生何痛之有?

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而在相当长的周期中,注定是一个低工资国家,为什么?这个问题怎么解释?看看个税在税收中的占比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个税占比只有8.15%,为14775亿人民币,约2000亿美金;同期美国的个税占财政收入的45%,为2.18亿美元;是我们的10倍,叠加上人口差数,差了40倍,而我们却热衷于可怜美国的5000万贫困者。其实,中国的两极分化一点不亚于美国,2022年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488,2012年的统计为0.474,从此再也不公布了。

在信息时代,信息危机就是核弹。中国在全球互联网排名前15的网站上,中文信息占比不到2%,我们阻击了信息,也把自己关在了信息时代之外;我们所看到的,所相信的,更多的是要求你看到,要求你相信的信息,这当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一定在聚积着负能,因为信息时代的信息是不可阻挡的。人们一定会在综合分析中,在错乱的、自相矛盾的信息中建立起独立人格,从而发现了真实的背景,也发现了真我,实践了雅典学院的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也是“觉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以林毅夫的预测为例。

作为主流学者,林先生当然想展现出正能量的力量,每个预言都无比地夸张,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对社会的影响恰好是反向的。他最近预测204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将达到美国现在的50%。可以肯定,这个预测又会打脸。因为逻辑起点是纯统计学,这在方法论上不成立,越细致越错,因为经济的发展从来也不是线性的;即便预测成立,我们是还是会有一种痛,一个无比自尊的民族,一个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老百姓真的如张维为所说,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民吗?

真正的痛点在于,我们在一种平衡的比例关系中,也远远落后于腐朽的,行将灭亡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回归初心,当从人民美好的生活,走出看得见的脚步,而我们的步履首先要追赶的不是绝对值上的差距,而是比例关系上令人痛心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居民收入的占比,远远低于美国,这是比例关系,这应该调整,不然追赶的意义就扭曲了。这正是中国经济中最痛的痛,我们强大了吗?我们很强大,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清华李稻葵的推定,2035年中国的强大的经济将在全球三分天下得其一。但是,我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在全球的比较关系中非常低。

为什么会出现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的长期不平衡?

今年更令人不安的是,数据又变了,人均收入开始”增长“了;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名义增长6.2%,但是,个人所得税却又下降7%;按这组数据,居民收入提高之快,恰到好处地越过了经济增速,可个税却减少了,那就只能理解为工作岗位增加了,中等收入群体遭遇到了降维打击,而工作岗位增加的可能性得不到支持。

我们进入了数据迷宫,我们的大脑需要密室逃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经济增长,而人民的收入水平滞后?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两极分化,一是财政的挤占。

两极分化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这也是社会对民营批判的主要背景原因。

大多数人的收入在增长时,不会太在意马云是不是更有钱,但是,经济下行,居民对未来的就业与收入缺少预期,社会就会撕裂。基尼系统有两道红线,一道是安全红线,0.4为安全线,同时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北欧洲国家,基尼系数只有0.3,远低于我们2012年公布的0.474;另一条红线是0.5%,越过0.5%,社会中富人与穷人,资本与劳动将处于激烈的对立中,社会缺少稳定,经济将衰退,因为劳资在本质上是共生的生产要素,平衡被打破,无论是哪一方受到损害,恶果都一定是双方共享。

大众对富人的批判的确是回避不了的社会问题,但是,决定基尼系数水平的不完全是市场,分配也并非只有两个维度.马克思分析的孤立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经济史是不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会分配是三维:企业、个人、财政。

社会大分配由财政主导。

决定一个市场是不是繁荣的是市玚单位资本的密度,这是共同富裕前提;缺少资本市场劳动力越多,贫穷度越高。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充分竞争,是强者恒强的竞技规则,不可能共同;真抹平了差异,是反人性的;没有了分配上的投资人优选,社会只会共同贫穷。社会的追求不会是平均主义意义上的共同,那永远也不可能,不承认差别,就成了武大郎开店,要让姚明跪着端茶,这不是人类的理想,也不会成为世界的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唯一正确的道路是缩小两极分化,而这恰好不是市场的责任,不是企业的责任,顺便说一句,在两极分化的形成上,国企与民企没有本质的差别,企业造福于社会主要的两条是税收与就业,谁的贡献大,谁就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其它的都是口号。

缩小两极分化的关键在财政。

北欧是地道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表现出来的基尼系数在0。5左右,但是,财政将收入的80%左右用于民生,用于免费的社会保障系统,其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是中国的10倍,从而将基尼系数拉低到了0.3左右;中国当然也有两极分化的问题,但主要问题不在企业,中国是典型高税制,再削藩加征,整体经济就崩溃了;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最终在财富主导者。

民营与民生,是孪生的。

民营不好,民生也好不了;民生不好,民营也好不了。管理者的智慧在对民营的定位,仅仅说是自己人还是政治的定位,民营更需要的是在同竞争性领域中的市场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