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局长“被打伞”,惊动县纪委

6月7日,河北省唐县文旅局公众号发文:唐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到北店头镇考察调研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把文旅局长王联合推到了火山口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局官方公众号文章称:

“2024年6月7日,唐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联合就中山国文化到北店头镇委粟山实地考察调研。调研了中山国长城遗址,听取了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关于中山国文化的情况汇报,对保护和传承中山国文化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北店头镇、唐县中山国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陪同调研。”

报道的文字内容也算文通字顺、入规入矩,但问题出在所配的图片。

图片显示:现场有人为王联合局长打伞!

于是,网友截图质问:王联合局长“被打伞”,是不是官谱太大?

而就是这个截图质问,迅速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转发和评论,涌起一波舆情潮。

有媒体记者联系唐县纪检委。工作人员回应,王联合应该不是有意“摆官谱”,会进一步调查核实。

事情都惊动到纪委了!这下,王联合局长不但急了,而且彻底慌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应四句话,句句是“糊弄”

王联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知道有人给自己打伞,而且不认识打伞的人。

王联合局长以及该局工作人员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这样几句话:

01王局长:“我是去解决问题,不是去考察。当地一个政协委员有提案,我就去实地了解情况”

王联合称,去北店头镇是去“解决问题”的,还说文章发布前,并未经严格审核。

说得煞有介事,其实就是在狡辩,坦诚一点不好吗?

公众号报道都写明了“考察调研”,非要亲口改称去“解决问题”,明显是为减轻点“罪恶感”,淡化“被打伞”的事实。难道去“解决问题”,“被打伞”就合情合理了吗?耍这种精明,花这种心机,王局长也太小看网友的智商了吧。

王局又甩锅说“没严格审核”,难道局里的“笔杆子”为你脸上贴金,还有错了?

机关单位的公众号图文,都代表官方,媒体人都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发布,都要经过层层把关,层层审核,层层批示。

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身为局长,不敢直面“问题”,却玩起甩锅大戏。

在这样的局长手下当差,得有多窝囊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王局长:“那天确实下小雨了,但是我不知道有人在后面给我打伞,而且打伞的人我也不认识”

显然,这是王局长意图第一时间撇清关系,把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认识打伞的人”,也许是真的,但“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打伞”,绝对是王局长的诡辩:既然明知“下小雨了”,雨水没有落到自己脸上、身上,他感觉不到吗?

这得有多么麻木不仁?

是不是因为当官及久,早已习惯了高高在上,习惯了被人服务,自己却不知道?

03王局长:“有时候,网上看到的,不见得是真实的意图”

对于被指“官谱太大”一事,王联合称其并非摆官架子,还公然否认“网上看到的”“不见得真实”。

这句话成为王局长的搞笑巅峰!网络时代,所见即所得,有图有真相,一图胜千言。

王局长,你这是在糊弄谁呢?

王局长,请问你“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难道在日常工作中,你早已习惯了瞒天过海、蒙混过关!

04文旅局工作人员:“可能是照片产生了错位,看着像是在给局长打伞,其实不是的”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伞明明就打在王局长头顶,他虽然“不知被打伞”,却并没有否认“被打伞”。

这位工作人员“护主心切”,用“照片错位”来忽悠公众,罔顾事实,掩盖真相,只能是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句辩解都像绳索,勒向自己的脖颈

其实,局长调研“被打伞”,本身不算什么事。

局领导到基层调研,或者“解决问题”,下雨了,基层人员打着伞,总不能让局长淋着吧,那也不是应有的“待客之道”。

如果硬说有错,错就错在王局长没有“亲自”打伞,让别人为自己打伞,这就是摆架子、抖官威。

错就错在王局长非常享受被尊崇的“状态”,对互联网时代浑然不觉、对自媒体环境麻木不仁,最终陷入了舆论漩涡。

陷入舆论漩涡也不可怕,只要认真面对,认个错即可化解。

但是本文的主人公王联合局长,在事情发生后,却一味地“辩解”,一味地“甩锅”,一味地“洗白”,试图推脱责任,改变网友的观感。

综合以上四句话,可见王局长的每一个辩解,都像一条绳索,勒向自己的脖颈。而且他越是“辩解”,绳索就勒得越紧。

解释就是掩饰,事已出了,何不大大方方道个歉?检视一下自己工作不够严谨的作风?

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王局长坦率地承认失当之处,剖析一下思想根源,诚恳地表示“以后将怎么办”,一页纸不就掀过去了吗?

举重若轻是一种智慧,举轻若重则愚不可及。

这个王联合局长,枉为一名党员,败坏了人民公仆形象。

用这样的人做文旅局长,

是否有助于推动

当地文化旅游事业

高质量发展?

这个问题,

又该由谁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