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壳虫总科—介壳虫科〈蚧科〉(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胸喙亚目

介壳虫总科〈蚧总科〉

介壳虫科〈蚧科〉

介壳虫科(学名:Coccidae)为半翅目的一个科。全世界已知约126属,778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形态特征

本科昆虫雌雄异型,雄虫通常体小,具1对翅;雌虫体大,多附着土植物表面,具坚硬蜡质壳;触角6节,末端两节上有圆形感觉孔;腹部第五节背面有1对腹管;尾节上有尾片。

有的虫体外被覆很厚的蜡质层。体外有蜡质覆盖物的,其外貌多呈粉状、玻璃状,或白色、棕褐色壳状;也有的虫体背面体壁不同程度地硬化和向上隆起,腹面膜质。许多种类在产卵期背面强烈硬化或生出白色棉花状卵囊。头、胸、腹合并,体节几乎完全消失;有的种类在体缘稍见分节痕迹。有时在腹面中部,特别是腹部中部,可见不很明显的体节褶纹。触角6~9节或退化。眼小或缺。喙1节。足节数正常,但很小,有的种类足的部分节合并或退化。足胫节与跗节关节处常具有高度硬化的突起。前胸和后胸气门至相对的体缘常分布有由圆盘状腺构成的气门腺路,气门腺路的终点处的体缘生有2~3根气门刺。有的种类气门刺成群或完全消失。腹部末端有长短不等的裂口,称为臀裂。臀裂的存在是该科重要分类识别特征之一。肛门位于臀裂的基部,并有一对肛板掩护。二块肛板的存在也是该科的重要识别特征之一。圆盘状腺有各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有多孔腺、五孔腺和三孔腺;还有简单圆孔、复孔和下缘瘤。管状腺的形态和大小变化很多,通常分布在虫体腹面。体缘生有成列的缘毛或缘刺,缘毛的顶端有时膨大而分枝。雄成虫有翅,平衡棒有各种类型。触角10节。单眼4~12个。足长而发达,有正常节数。交配器短。在腹部倒数第2节上具有2个蜡腺孔,分泌出2根长的白色蜡丝。雄幼虫常在蜡质介壳下完成其发育。雄茧常为长椭圆形的毛玻璃状蜡壳,其壳面具蜡块或各种蜡角。蜡蚧科中有些种类产卵期分泌粉状或棉状蜡质分泌物形成卵囊,但另外一些种类不分泌卵囊,卵产在腹面向背收缩后形成的空腔内。

2.生长繁殖

交配器短。在腹部倒数第2节上具有2个蜡腺孔,分泌出2根长的白色蜡丝。雄幼虫常在蜡质介壳下完成其发育。雄茧常为长椭圆形的毛玻璃状蜡壳,其壳面具蜡块或各种蜡角。蜡蚧科中有些种类产卵期分泌粉状或棉状蜡质分泌物形成卵囊,但另外一些种类不分泌卵囊,卵产在腹面向背收缩后形成的空腔内。

3.物种危害

红蜡蚧、橘绿绵蜡蚧、日本蜡蚧、褐软蜡蚧、枣球蜡蚧等,为害多种果树及经济树木、花卉等。中国已知约75种,其中22种是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的常见害虫。

4.主要价值

所产白蜡是工业、医药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

5.下属

蜡蚧亚科(Ceroplastinae)

毡蜡蚧亚科(Filippinae)

软蜡蚧亚科(Coccinae)

软蜡蚧族(Coccini)

绵蜡蚧族(Pulvinarini)

6.蜡蚧亚科

蜡蚧亚科(学名:Ceroplastinae)是属于蚧科下的一个亚科。

(1)蜡蚧属

蜡蚧属(学名:Ceroplastes)为介壳虫科的一个属。本属是蚧科第二古老的属,分布在各大动物区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属的许多种类已被多个国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外覆盖着一层坚固而不透明的蜡质分泌物,并其上表面和侧表面常有块状划分;有的在背面中央有凹入的蜡眼,侧面也分布着蜡眼,蜡眼内常有伸出指状或圆锥状的蜡棒;有的在尾部可见有蜡质尾瘤伸出。虫体腹面膜质多呈椭圆形。虫体背面不同程度的向上隆起,而使虫体呈馒头状或扁球形。触角5—8节。少数种类触角退化,节数减少。胸足通常具正常节数,跗节基部常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有的部分足节或愈合,或分节不明显只看见有分节痕迹。跗冠毛纤细,而爪冠毛粗。前和后气门较发达,其开口呈喇叭状。气门腺路发达。气门刺发达,数量多成群分布。其散布范围常超出体缘气门刺分布凹之外,且气门刺多为短圆锥形,或稍大者为不规则圆锥形,或栗子形,其形态变异多样。虫体腹面分布有多孔腺、管状腺。虫体背面分布有多种类型的盘状腺。体缘分布有体缘毛,背面的小体刺类型也多种变化。肛板很小,其周围体壁硬化部常突出成瘤状或管状。

②分布范围

本属种类已知约147种分布于全世界各大动物区,大部分记录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林业、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类群。我国已知7种有较正式的记载。

③角蜡蚧

角蜡蚧(学名:Ceroplastes ceriferus),为蚧科蜡蚧属的一种昆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短椭圆形,有时宽大于长,不太突起,6-7.5毫米长,长者可达9.5毫米,宽8.7毫米,高5.5毫米。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足不大,短粗;胫跗关节不硬化;爪冠毛粗,端非特殊膨大。气门路宽,特别是体缘处有10-12个五格腺之宽度,气门刺粗,锥形,集成直角三角形之刺区,其直角向背延伸,角顶有最大之一刺存在。多格腺在足之基节附近成群分布,在前四腹节腹板上形成横列,其他腹节腹板上则形成很宽的带。复孔在体腹面者为椭圆形二格腺,集成宽亚缘带,在体中部特别是口器旁有大量数目,体背之复孔除体侧有6-7块空白区外,其他区均密被复孔;复孔有:椭圆形者大多限于体之亚缘区,四方形者则在体中部,三角形者在全体均有分布。缘毛短而少,稀疏分布,仅尾叶端上缘毛较长。雌蜡被灰白色,死体则为褐黄色,并略呈红色,前端三块,侧边每侧二块,端一块,背面一块无。

卵:椭圆形,长0.3mm,紫红色。

若虫:初龄扁椭圆形,长0.5mm,红褐色;2龄出现蜡壳,雌蜡壳长椭圆形,乳白微红,前端具蜡突,两侧每边4块,后端2块,背面呈圆锥形稍向前弯曲;雄蜡壳椭圆形,长2-2.5mm,背面隆起较低,周围有13个蜡突。雄蛹 长1.3mm,红褐色。

b.生活习性

1年生1代,以受精雌虫于枝上越冬。翌春继续为害,6月产卵于体下,卵期约1周。若虫期80-90天,雌脱3次皮羽化为成虫,雄脱2次皮为前蛹,进而化蛹,羽化期与雌同,交配后雄虫死亡,雌继续为害至越冬。初孵若虫雌多于枝上固着为害,雄多到叶上主脉两侧群集为害。每雌产卵250-3000粒。卵在4月上旬-5月下旬陆续孵化,刚孵化的若虫暂在母体下停留片刻后,从母体下爬出分散在嫩叶、嫩枝上吸食为害,5-8天脱皮为二龄若虫,同时分泌白色蜡丝,在枝上固定。在成虫产卵和若虫刚孵化阶段,降雨量大小,对种群数量影响很大。但干旱对其影响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箭蜡蚧属

箭蜡蚧属(学名:Ceroplastodes),蚧科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外被半透明蜡层。虫体多为椭圆形。触角7或8节。足具正常节数。臀裂短。肛板较小,多具硬刺。肛环正常发育具6—8根肛环毛。五孔腺组成气门腺路。多孔腺分布在虫体腹面。管状腺在虫体腹面的体缘区分布。气门刺与体缘刺很难区分,体缘刺短而粗,顶端较尖锐,且排列紧密。在气门腺路尽端另有一长的刺状刚毛。

该属之模式种曾有三个名称,一是Ceroplastodes dugesii,另一是Fairmairia nivea,和早期应用Lecanopsis dugesii,形成该属的属模在不同文献上有所不同。实际上,上述三个学名均指同一种,是学名不同实际种类一个。在此做一说明。

②分布范围

本属全世界已知6种,美洲记载3种,澳洲记载1种,亚洲记载2种。我国已知2种,一种记录于我国台湾省,一记录于广西、云南,近年来又在福建省采到。

③豆箭蜡蚧

豆箭蜡蚧(学名:Ceroplastodes cajani)是蚧科箭蜡蚧属的一种动物。

a.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呈长椭圆形。体长约6mm,宽约3mm。触角8节,其中基节短而宽,第3和第4节较长,顶端节有时可见分节痕迹。足具正常节数。跗节远短于胫节。跗冠毛纤细,其顶端膨大。爪冠毛稍粗,其顶端明显膨大。爪之下表面无小齿。前和后胸气门大小近似,且气门柄均硬化,气门开口略呈喇叭状。气门腺路由五孔腺组成,靠近体缘处所含腺体较多。气门腺路终端的刚毛状刺稍有弯曲,其顶端比较尖锐。体缘刺紧密的排列在虫体边缘,呈不规则的2—3列,体缘刺呈短小的圆锥形,其顶端尖锐。肛板很小,内缘具4根强刺。肛环较发达,具6根肛环刺。臀裂很短而宽。管状腺分布在虫体腹面亚体缘。多孔腺分布在虫体腹面尤以腹部比较丰富,在腹板上常呈横带分布。虫体背面常有小背刺毛稀疏分布。

b.生长环境

寄主:木豆,羊蹄甲,相思子,野桐。

分布范围

编辑 播报

国内分布: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国外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