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例行“录囚”

“录囚”是汉代以来传承的制度,天子不定时亲自巡查监狱,查阅案卷,询问情由,以平理刑狱,对外显示司法公平。

同时,也是为了彰显皇帝权威,慑服官员,使其感受天威难测,行事有所顾忌。

史载,这次录囚中唐太宗发现有死囚390人,心生恻隐,便将死囚放纵回家,准其与家人最后团聚,约定时间归来受刑。

最后,这390人无一逃亡,悉数归来,太宗皇帝有感其诚,以为知错能改,皆免其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囚)

一、太宗纵囚的史实辨析

太宗纵囚的故事历代皆有所议,白居易曾有《七德舞》赞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说明在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太宗纵囚就作为正面故事来宣传了。

本朝人谈起先王,历来有两个意思,一是称颂本朝的神文圣武,另一个意思就打鬼借钟馗。

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朝政日衰,气象不再,白居易故意提先王之德,也是借以敲打后王之意。

无论如何,此时对这件事本身是没什么质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

到了后世,宋代的司马光和吴缜开始对这件事有所质疑,他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历代史书上对死囚人数的出入。

《旧唐书》记载死囚有二百九十人,《新唐书》记载是三百九十人,《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沿用《新唐书》的说法,司马光虽然在《资治通鉴》采用了《新唐书》的说法,却在《资治通鉴考异》里提出质疑,觉得这里面另有隐情。

那边那位说了,不就是差了一百个人吗,兴许是《新唐书》抄错了,再者说,就算《旧唐书》是对的,又能说明什么?无非就是“回字的四种写法”而已。

不然,如果这个人数有出入,会影响此事的性质,关口就在人数。

贞观四年的死囚人数只有二十多人,后面也基本是几十人,何以夹在中间的贞观六年,人数暴增了几十倍,这一年究竟有什么特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光)

有人说这年太宗大兴土木,故意加重了刑罚增加劳力,但是太宗皇帝的转变是在贞观十七年魏征逝世后,贞观六年虽然有点工程,也没有后来那么多,所以这不能说服人。

比较有力的说法应该是吴缜提出的:这些人不全是死囚。

按他的说法,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太宗录囚,询问情由后,发现很多人就像《名侦探柯南》里演的,都是有苦衷的,何况罪又不重,太宗发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家,其中有些人是死囚,数量和贞观四年差不多,他们会回来的原因是本来罪就不重,没必要逃跑,让自己罪上加罪。后来史官记载这件事,不断夸大其中死囚的人数,到《新唐书》时,就全说成是死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

二、太宗纵囚的历代评价

无论死囚人数有多少,其中是有死囚的,死囚也都回来了,对这件事的性质,历来评价也有不同。

白居易当然是完全站在正面立场上评价的,本朝人说本朝事,难免如此。

对这件事最先大张挞伐的,是欧阳修那篇著名的《纵囚论》,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把太宗皇帝的行为从动机到结果骂了个遍。

欧阳修说,首先太宗皇帝你小子动机就不纯,肯定是在沽名钓誉,天下鼎定,这些人就是想跑又能跑到哪去,而且老夫料定,你小子肯定在后面打了埋伏,偷偷让地方官监视这批人,他们要是想跑就立刻拿住,监送京师,对外就说是自己回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阳修)

就算是真的,这么做的结果也不好,欧阳修认为,会犯死罪的,哪个不是穷凶极恶,泯灭人性。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的人,唯有我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只有我们会知错改错,他们被放归社会,只会继续犯罪。

和白居易的臭毛病一样,欧阳修如此贬斥这种行为,也是在借历史之酒浇心中的块垒,他们这些读书人全这样。

北宋司法中有一个问题,就是立法严苛,但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欧阳修对这种选择性执法十分痛恨,就故意借骂太宗皇帝指斥时弊,痛骂大搞形式主义,借宽仁之名任意可否,私相授受,视法律威严如无物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宗羲)

王夫之是批评君主专制的先驱之一,与同时代的黄宗羲等人并称,他在《读通鉴论》里借着评价历史,说了很多与《明夷待访录》类似的观点,在评价太宗纵囚一事时,他认为这是君主炫耀自己权力的方式。

王夫之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三百多死囚却无一敢逃,不是感念什么恩德,而是惧怕君主的威能,四海为一,逃无可逃又连累家人,所以最后还是回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夫之)

三、太宗纵囚的目的探析

今人探讨太宗纵囚,则多站在更长的历史时段,将当事人放在所处的历史传统中思考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太宗纵囚,有可能是传承了汉魏晋以来的纵囚传统和“纵囚传说”的叙事模式。

从汉高祖纵囚的故事开始,历代的贤君、良吏就有纵囚传统,如两汉之间的马援纵囚,汉魏之际年的贾逵纵囚,南朝梁的何胤纵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囚论)

这些纵囚故事随时间发展,渐渐都定型于一个模式:某个良吏在节日之前,感念于死囚不能与家人在节日最后团聚,就发了恻隐之心,放纵死囚回家过节,并约定好节后归来,事后这些死囚都遵守约定回来受刑,闻者无不称颂此良吏的恩德。

这些纵囚故事,真假参半,时间不定,但都传达了“德政”这一主题,不管这些故事是真是假,这种叙事都刻印于时人心中,人们认为,盛世威德就应该有这种事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囚传说)

传统政治道德中就有“仓禀实而囹圄空”的说法,太宗可能的想法是:现在贞观初治,仓禀虽还未实,我们可以先预演一下“囹圄空”,以显示自己的德政,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的求治之心。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太宗皇帝就表演了这出纵囚大戏,以迎合“纵囚传说”的故事模式。

后代的元世祖也玩过这个游戏,可惜他玩脱了,死囚并没有全部归来,搞得他很没面子,这也是元朝统治能力不如唐朝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

参考资料

陈爽.纵囚归狱与初唐的德政制造[J].历史研究,2018,(02):18-34+190.

王应瑄.唐太宗纵囚辨[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8,(04):71-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