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3月的一天晚上,辛耕别墅里,毛泽东处理完手中的工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贺子珍听到后就问毛泽东发生了什么事情,毛泽东想了想后,对贺子珍说:“子珍,你看得出来吗?朱军长的心里很悲伤呐。”

这一句话就让贺子珍心里一疼,她如何看不出来朱德的痛苦,即便不去刻意关注朱德的一言一行,光是想想,也能想象得到朱德内心的痛苦,面对爱人的牺牲,谁又能够不痛苦呢?

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还没有一个月,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就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是1929年1月底,获悉国民党军队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对红军展开围追堵截,毛泽东和朱德率部向寻乌的吉潭、项山一带前进,很快就到了项山的圳下村,并在此宿营。

结果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刘士毅部就向红军发起偷袭,毛泽东、朱德等都处在了敌人的包围中。

在突围的过程中,毛泽东和朱德失去联系,而朱德和伍若兰原本是在一起进行突围的,但战况激烈,后来伍若兰率一部分战士向另一个方向突围,以掩护朱德等首长的突围,伍若兰因此身受重伤,被刘士毅抓住。

毛泽东和朱德突出包围之后继续沿着闽赣边境向会昌、瑞金境内行动,2月10日,红四军决定在大柏地的峡谷打一个伏击战,打垮尾追的敌人,这场战斗从10日打到了11日下午,红四军全歼被围的敌人,俘获敌人800余人,缴获步枪800多支,还有重机关枪6挺。

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刘士毅部溃退赣州,而到了第二天,也就是2月12日,伍若兰就在赣州市卫府里被敌人杀害,刘士毅将她抓住之后,因着她特殊的身份,曾对她进行严刑拷打,试图获知我党和我军的重要机密以及军事行动。

只不过这个出生在湖南的湘妹子宁死不屈,敌人用尽了手段也无法从她的口中获知任何有用的信息,最终,敌人残忍的砍下了始终不肯低下的头颅。

当伍若兰牺牲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朱德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两人虽然结婚才一年,但感情很好,朱德怎么也没有想到,她就那么牺牲了,他还有很多话没有对她说,他们甚至没有好好告别。

他不知道,当她重伤被捕的时候,当然被敌人杀害的时候,她在想些什么,他只知道他没有陪在她的身边,一场战斗,他们居然就天人永隔,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呢?

朱德知道革命必然是有牺牲的,他也早就做好了为国为民牺牲的准备,但当爱人牺牲的时候,他还是难以接受,然而他却没有时间沉浸在失去爱人的悲痛中,因为他是军长,还要带领部队继续前行,还要直面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一直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前进,到了3月12日,他们进入闽西长汀县四都镇,并决定夺取长汀城,在此开辟根据地。

战斗在14日展开,红军分三路进攻长岭寨,很快,战斗结束,红军歼敌2000多人并击毙郭凤鸣,随后,红军乘胜占领长汀城,这是红军入闽的第一次大胜仗,意义很不同,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由此开始。

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进入长汀城之后就住进了辛耕别墅,这是红军自离开井冈山之后第一次在一个地方真正做短暂停留,或许是取得了胜仗的原因,也或许是终于有了喘口气的机会,大家的心情都很好。

然而有一个人的心情却是沉重的,他就是朱德。之前算是急行军,朱德没有时间去想伍若兰,而进入长汀城之后,朱德终于有了些微的空闲,就在这些微的空闲里,他不可抑制的想到了刚刚牺牲的伍若兰,而且一想起来就难受得紧。

尽管从他的脸上很难捕捉那种悲痛,但从的背影里则很容易就能感知到孤寂和难过。作为和朱德时常见面的毛泽东,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朱德内心的悲痛。

实际上,自伍若兰牺牲的消息传来之后,毛泽东就经常劝朱德想开一些,毕竟革命的道路上少不了牺牲,伍若兰是为革命献身,虽死犹荣,人民会永远记住她的。但这只能是理智上的劝解和思想上的慰藉,却无法真的让朱德从痛苦中走出来。

毛泽东也知道,所以他才在贺子珍面前叹气,贺子珍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劝说朱德,对于伍若兰的牺牲,她很难受,对于朱德的痛苦,她也很心疼,但她知道,有些痛苦只能自己咽下去,别人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别人的劝解也就变得有些无力了。

不过,贺子珍也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让朱德走出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另一段感情,毛泽东似乎也是这样想的,但又不是很肯定,所以他问贺子珍:“若兰牺牲时间还不算长,就张罗给他物色对象,这样做好不好呢?”

贺子珍自然是全力支持为朱德物色新的对象的,毛泽东就将这件事交给了贺子珍,贺子珍笑着说:“前委书记交代了,我还能不担起这份责任?我再找曾志她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贺子珍就去找了妇女组组长曾志,将自己和毛泽东想给朱德找个新的对象的想法说了出来,曾志自然是很支持的,毕竟朱德军长已经43岁,伍若兰牺牲之后,他不仅面临着情感上的折磨,还有生活上的无人照顾,他确实需要一个知冷知热的爱人陪在身边。

所以曾志和贺子珍就开始给朱德物色对象,很快,两人就锁定了妇女组里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即康克清,两人都觉得康克清和朱德很合适,但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找康克清谈这件事,而是先向朱德介绍了康克清,看看朱德是什么想法。

朱德对康克清是有印象的,他一直很支持妇女解放,认为女人应该自己努力奋斗,从而摆脱依附于男人的生活方式,获得对自己人生的自主权,所以他也关注部队里女兵的长征。

红军进入长汀之后,朱德一有时间就到妇女组同大家谈话,鼓励大家好好工作,克服困难好好革命。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朱德认识了康克清这个新兵。

康克清年龄小,胆子却很大,最开始康克清等家乡的几个姐妹被编进女兵班的时候,朱德就去看望过她们,那时候她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在军长面前说话,结果最小的康克清站出来口齿伶俐的回答朱德的问题,还有问必答,很是大胆泼辣。

于是朱德就记住了这个女兵,后来朱德经常去妇女组找大家谈话,也就对康克清很熟悉了,他很是看好这个不怕吃苦甚至不怕流血和牺牲的女兵。

如今曾志想撮合朱德和康克清,朱德自然是很愿意的,只要康克清也愿意,结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曾志很快就找到了康克清,一天早饭后,曾志就对妇女组的同志们说:“你们先去工作,我同康桂秀(康克清原名是康桂秀,1930年改名为康克清)有点事要办。”

大家走后,曾志就和康克清聊了起来,她先是和康克清聊了几句工作上的事情,然后才问:“你对朱军长的印象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克清一听这个问题愣了一下,她不知道组长问她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也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回答,毕竟在康克清看来,朱德军长距离她很远,所以她紧张地说:“军长就是军长,再说,这不是我们可以随便议论的。”

曾志是带着任务来的,自然不会满意这样的一个回答,于是她又说:“红军官兵一致,民主平等,对谁都可以讲。你只管说说,没有什么关系。”

见曾志坚持,康克清也就认真了起来,她想了想说:“他没有官架子,能跟战士打成一片,能打仗,又有学问。”这都是康克清上井冈山之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

不过对此,曾志觉得还不够,她鼓励康克清继续想,继续说,期间她也进行了补充,补充完还询问康克清是不是这样,康克清很同意曾志的看法。不过她的心里却止不住打鼓,她实在不知道曾志为什么要问她这样的问题、说这样的话,而她也不好意思问曾志。

就在她心里的问号越来越大的时候,曾志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要你嫁他,你愿意吗?”

康克清在心里设想了很多种曾志找她谈话的目的,唯独没有想到会是这个,因为她和朱德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她压根就没有往这个方面想,而且即便曾志说出来了,康克清本能的反应就是:曾志在开玩笑。

然后无论是曾志的话语还是表情,都在告诉康克清一个很严肃的事实,即曾志没有开玩笑,她是认真的。

曾志认真地对康克清说:“朱军长十分喜欢你,组织上希望你能同他结婚,打从伍若兰壮烈牺牲,他精神上很痛苦,你和他结婚后,可以从生活上帮助他,给他最大的安慰。”

这样的话语并没有打动康克清,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朱德差距太大,朱德是一个好军长,好领导,但康克清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将他当作自己的丈夫,她很有自知之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克清于1911年出生于赣江边的一条破渔船上,当时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于是就有了康桂秀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康克清的父亲康年苟取的,这样看起来,康克清的父亲应该也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康年苟就是一个勤劳的穷苦人,刚开始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下来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后来就租了一条渔船打鱼,依旧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康克清刚出生没几天,康年苟就因为交不起渔税被下了狱。

康年苟在狱中认识了一个狱友,这个狱友得知康年苟入狱后,妻子在外面带着一个两个女儿(一个刚刚两岁,一个还在襁褓中)难以生活,很同情康年苟一家,于是建议康年苟将康克清送出去给人家当童养媳。

当时康年苟不太愿意,他觉得凭借自己的劳动应该能养活两个孩子,但出狱后的康年苟依旧无法养活一家子。

这个时候曾经的那个狱友也出了狱,再次劝说康年苟将女儿送出去当童养媳,而且他已经给康年苟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对方就是大禾场村的罗奇圭,也是狱友的老姑父。

罗奇圭家刚出生的男孩夭折了,他们希望找个女孩做望郎媳,这家人也是穷苦人,而且夫妻俩很喜欢孩子,为人又厚道,因为刚出生的孩子夭折了,罗奇圭的妻子还有不少的奶水,康克清跟着这样的人家至少能保证活下去。

康年苟夫妇想了想,最终决定将康克清送了去,当然,康克清这个望郎媳并没有给罗家盼来男孩,后来罗奇圭妻子又生了一个女孩,但没过多久也夭折了,之后她再没有生育,康克清这个童养媳就变成了养女。

尽管康克清是童养媳,但罗奇圭夫妇对康克清是很好的,他们就只有康克清这一个养女,自然很疼爱她,罗奇圭有些文化,还经常外出演戏,每次外出回来都不忘给康克清带点零食,这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

当然,罗奇圭夫妇对康克清的好远远不止如此,他们对康克清影响很深,可以说,后来康克清能参加革命与养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的女孩子一般都要裹小脚,最开始康克清也不例外,罗家奶奶在她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康克清裹脚,康克清不愿意,而养母因为自己也没有裹脚就站在了康克清这一边,让康克清保留了一双天足,这给她后来参加革命带去了很大的便利。

养母还教给她做人的道理,比如人穷不能志短,养父则告诉她做任何事不能偷懒,不能作假。他们将康克清教育得很好,她勤劳能干、善良真诚、大胆活泼又有侠肝义胆,很快就成了村里的媳妇王,在一群童养媳中很有影响力。

当然康克清的未来从来就不在村里,她想见更大的世界,想走更宽广的路,当农民运动的浪潮扩大到罗塘湾的时候,罗塘湾的百姓也在我党的推动下成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运动,宣传革命,进行革命活动。

而康克清的养父罗奇圭正是罗塘乡农民协会主席,更是罗塘湾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因此,罗家成了农协骨干力量开会的场所,每次开会的时候,康克清就在门外站岗放哨,当时的康克清只有14岁,就已经投入到了农民运动中去。

康克清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她积极组织罗塘湾乡妇女协会,开展本乡的妇女工作,宣传革命,15岁的时候就当了区妇协宣传委员。

然而这些对于康克清来说还不够,其实她最想做的就是当一个女兵,然而她并不知道到哪里去找红军,这是一个困扰她很久的问题。

不过就在她着急寻找红军的时候,因着白色恐怖的降临,革命形势变得严峻,罗奇圭也不得不到处躲躲藏藏,他心疼养女,不想让养女继续参加革命了,遂决定将养女嫁出去,并阻止她与红军接触。

但康克清向来很有主见,她自己决定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她拒绝了婚事,并成功参加了红军,1928年秋天,康克清跟着陈毅上了井冈山,这是康克清命运的转折点。

在向井冈山进军的途中,康克清第一次见到了朱德,那时候的她是怀着好奇和敬仰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传说中的红军首长的,她以为军长应该是威风凛凛的,一见就让人望而生畏的,然而并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身穿军服、脚穿草鞋的忠厚长者,平易得像一个地道的农民,如果不是有人认出他来,或许大家会将他当作一个普通士兵,这给康克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那个时候的康克清对朱德只有敬仰,并没有爱慕,她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命运会与朱德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了井冈山之后,康克清被编进万太游击队,和她的小姐妹们一起做些警戒工作,也做缝纫和炊事方面的工作,后来又参加了群众工作,她工作努力,充满干劲,一心要跟着红军干革命。

1929年1月10日,由红四军主力组成的组成的出击游击部队开始在茨坪、小行洲集结,准备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发,康克清和她的六个小姐妹也接到通知,被调到军部,编进了妇女组,妇女组的任务就是做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

原本妇女组的组长定的是伍若兰,后来伍若兰向毛泽东建议由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曾志来担任,这样曾志就可以和丈夫蔡协民一起随军转战赣南,毛泽东接受了伍若兰的提议,让曾志来担任这个刚刚成立的妇女组的组长。

从这件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伍若兰不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内心柔软的温柔女子,她不愿意曾志和蔡协民这对夫妻分离,给他们创造了在一起工作的机会。

然而她自己后来却牺牲了,没能和朱德长长久久地生活在一起,这是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的无奈,为了大家,很多时候,小家是无法顾及的。

康克清进入妇女组之后就认识了曾志、贺子珍、伍若兰等革命前辈,从她们那里得到了很多的爱护和帮助,她成长了很多。

那个时候的伍若兰对康克清很是照顾,康克清很喜欢这个皮肤棕色带红、齐耳短发都藏在军帽里的大姐,她觉得红军中的女兵就该是伍若兰这样的:平时工作的时候埋头苦干,不怕苦不怕累,始终不动声色;上了战场之后手持双枪,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临危不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康克清和伍若兰在一起工作仅仅半个月,伍若兰就因为掩护同志撤离而重伤被捕,并于2月12日被敌人杀害。

伍若兰是康克清参加红军以来第一个牺牲的女同志,这带给康克清极大的震撼,也让康克清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参加红军之前就知道革命会有牺牲,但也仅仅是知道。直到伍若兰牺牲,她才终于真正意义上知道牺牲是什么,而她必须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

康克清和妇女组得到伍若兰牺牲的消息后,哭着告别这个坚贞不屈的战友,同时他们也在心里默默发誓要学习伍若兰的优良品质。

当时的康克清对伍若兰的牺牲感觉很难过,但她并不知道伍若兰的牺牲对朱德来说意味着什么,朱德又会有怎样的痛苦,毕竟康克清和朱德之间距离太远。

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组织会在伍若兰牺牲之后,撮合她和朱德,对此,康克清是拒绝的,因为他们之间差距太远:

年龄上,康克清只有18岁,朱德却已经43岁;思想文化上,康克清没上过学,文化知识很差,思想也比较幼稚,而朱德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化水平很高;地位上,康克清只是一个红军小兵,而朱德已经是军长。

这样的差距是无法忽视的,所以康克清不愿意,但她也不好直接拒绝曾志,就用了一个缓兵之计,对曾志说:“我已经有了人。”

这是曾志没有想到的,她之前知道康克清拒绝了家人给安排的婚事,但真不知道康克清谈了对象,所以她一惊之下,就问了出来:“他是谁?”

曾志这一问,倒是让康克清不好意思了,因为这虽然是她的缓兵之计,但并非是编造的,她心中确实有这么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井冈山开始,她就对那个人有好感,她觉得对方对她应该也是有好感的,但两人相处的时间很短,谁也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现在曾志问了,康克清还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脸很快就涨红了。

曾志倒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毕竟婚姻自由,而她又是妇女组组长,理应关心组员的恋爱和婚姻,她就鼓励康克清:“别不好意思啦,既然有,你就说吧。”

康克清只好说:“他留在井冈山上了。”

康克清这一说,曾志就明白了,两人可能都没有表达心意,而且革命年代,分割两地,基本就是没有可能了,于是她对康克清说:“现在是战争年代,两个人既然不在一块,你再考虑考虑我的意见吧。”

说完之后,曾志就让康克清回去好好想一想,对于这件事,康克清确实还处于震惊之中,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结果下午的时候,朱德又亲自找康克清谈话,详细询问了康克清的家庭和身世,然后认真地说:

“我们干革命反封建,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很有前途的同志。希望你能同我结婚。虽说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这不会妨碍我们。结了婚,我会帮助你,你也可以给我许多帮助。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

朱德的这些话很真诚,态度很端正,他心悦康克清,但也没有逼着康克清直接答应,而是让康克清再好好想一想,然后再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当然朱德给康克清的时间并不多,毕竟他们是干革命的,儿女情长不适合他们,他们也没有时间风花雪月。

朱德和康克清谈完话之后就离开了,康克清确实需要时间好好想想,尽管大家都不在意他们之间的差距,但她不能视而不见,结果第二天,曾志又来了,康克清说自己还没有想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志看着明显没有那么抗拒的康克清,直接说:“还有什么不好想的,朱军长那么好,他亲自来找你,你答应不就完啦。”说完直接拉着康克清到了朱德的住处,让两人再好好谈谈。

朱德让康克清坐下,然后就对着康克清讲起了他的家庭和参加革命的经历,刚开始,康克清一直很紧张,静不下心来听,后来渐渐的就产生了一种了解朱德的愿望,她认真的听着朱德的故事,这是康克清第一次觉得距离朱德是那样的近,他们之间有平等,有尊重。

康克清再次觉得朱德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而且他真的需要有个人和他共同生活,互相照料,她的心渐渐地向他靠近。

朱德讲完自己的故事后,突然问:“听说你已经有人了,他是谁呀?”

见康克清红着脸不说话,朱德又问:“听说他留在井冈山上啦?”

康克清点了点头,随即朱德又问:“你们都说明白啦?还是怎么讲的?”

康克清摇了摇头,这让朱德内心很激动,他高兴地说:“你是说,你们并没有彼此确定关系,只是在心里有过一些想法?”

康克清又点了点头,尽管康克清没怎么说话,但朱德还是发现,康克清对他的抗拒在一点点消失,这是他很愿意见到的,随后他又郑重的问:“那么,我再说一遍: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前一天,朱德这样问的时候,康克清心里只有惊吓,那么现在,朱德再次问,康克清的心境完全变了,她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砰砰跳,她知道自己已经被朱德的诚意打动了,但她还是不好意思说。

又过了几分钟,朱德又轻轻地问:“那么,你答应了?”康克清红着脸轻轻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康克清和朱德确定了关系,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婚礼在辛耕别墅举行,婚礼很简单,未做俗人之举,就是简单请政治部和前委的十几位同志吃了一段饭,然后两人就算结了婚。

康克清和朱德之间就是典型的先婚后爱,在结婚的当天晚上,康克清对朱德说:“我有自己的工作,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希望你在生活上不要指望我很多。”

朱德对此很支持,他表示:“干革命就不能当官太太,当官太太的人就不能干革命,我有警卫员照顾,许多事我自己都能干,生活上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努力工作、学习吧。”

这就定下了两人婚姻生活的基调,尽管康克清觉得两人结婚很仓促,但婚后两人是真的很恩爱,且一直恩爱了47年,直到朱德病逝。

在近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两人几乎没有吵过架,即便有时出现一些小矛盾,也能很快解决,两人在很多大事上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且都善于沟通,这就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放在革命事业上,放在为人民服务上,而在生活中,他们彼此呵护和关心,夫妻感情羡煞旁人。

很多年以后,康克清回顾两人的婚姻,用了四个字来说明:美满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