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7日,延安,毛主席居住过的窑洞外。蒋介石看着一个物件,默然不语。他后悔不该来到这里。

而且,在心中,他已经承认:毛主席的高明,他是学不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那么,在解放战争白热化之际,老蒋怎么会来到延安?他到底看见了什么,会让他对毛主席如此心悦诚服?今天就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团。

胡宗南和老蒋是同乡,比老蒋小9岁。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那时老蒋是校长,所以他们名义上是师生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1926年,经戴笠的推荐,胡宗南在老蒋的嫡系铁杆第一军中任职,并随老蒋参加了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打了几个胜仗,深得老蒋器重。

1931年,胡宗南被提拔成中将师长,位列老蒋手下“十三太保”之首。

江湖气很重的老蒋,私下见胡宗南的时候,总爱拍着他肩膀呼之为:胡老弟。胡宗南也深感知遇之恩,对老蒋死心塌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从1932年开始,他就遵照老蒋的命令,开始跟红军为敌,参加了数次“剿共”行动。

但是胡宗南打军阀的虾兵蟹将时,还能威风八面,在面对共军时,却败多胜少。

1935年,在骚扰长征时,差点被红军活捉。1936年,在陕北又被彭老总打得丢盔弃甲。这让胡宗南很没面子,总感觉辜负了老蒋对他的栽培。从此,打败共军,就成了他的执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1940年1月,抗日战争进入高潮,老蒋却还在惦记着“攘外必先安内”,私下里就指使胡宗南蚕食了我党陕甘宁边区的5个县。

不过老蒋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占领延安,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是,破坏抗战这个骂名,他是绝对不能背的。

于是在1940年7月,蒋介石就派心腹陈立夫跑到西安,去怂恿他的胡老弟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见到了胡宗南,陈立夫直入主题,告诉他:共军正忙着在山西前线抗日,延安正空虚,可以趁机拿下,帮你蒋兄除了这个“心腹大患”,以后有的是荣华富贵。

胡宗南听着很激动,但转念一想,延安可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这个时候打过去,会被全国人民骂死的。

辗转反侧一夜之后,转天一早,胡宗南就打起了太极,他告诉陈立夫:还是得到老蒋的命令再动手比较妥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陈立夫见此,也不能多言,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1943年7月,胡宗南觉得对不住老蒋,壮着胆子策划突袭延安,但因为他的机要秘书熊向晖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及时向党中央提供了情报,党中央提前做出部署,胡宗南无奈放弃。

就此,胡宗南的执念里又加上了攻取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大展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

3月10日,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的命令:攻取延安。

胡宗南无比激动,错失了两次良机后,建立“不世之功”的“馅饼”又砸在他头上了。凭借手里15万大军,还有飞机、坦克、大炮的支援。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拿下一穷二白的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8

然而,我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就拿到了情报,并及时传递给党中央。

毛主席客观分析了当时的态势:敌强我弱。此时延安及附近的解放军只有2万余人,如果硬碰硬的话,肯定得不偿失。应速转移,不与敌人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同时,毛主席高瞻远瞩、且不无风趣地作出战略判断:蒋介石的阿Q精神,将使他认为占领了延安就取得了胜利。但是,胡宗南的部队一进延安,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党就会用延安来换取全国的胜利!

随后,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人泰然离开延安,临走还不忘嘱咐部队把房屋、院子打扫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9

何等的从容,何等的气魄!

1947年3月19日,一大早,胡宗南带着部队“攻占”空城延安。同时,给他的蒋兄发出“捷报”:第一旅于19日晨占领延安,此役共击毙共军16000余人,俘虏10000余人!

老蒋闻讯大喜,急令所有宣传喉舌开始鼓吹此次“陕北大捷”,南京街头更是张灯结彩,鞭炮连天。

占领延安以后,胡宗南心里的执念总算了结了,刚想松口气。但是,南京的记者们却没给他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0

“陕北大捷”,这么大的喜讯岂能错过?记者们踊跃申请前往延安进行战地采访。

闻之,胡宗南开始紧张了。真实的战况是他损失了5200余人,解放军只损失了不到700人。记者们要是来了,他谎报的军功就要露陷了,这可是大罪!

好在他的手下有机灵的,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在延安建10个“战俘营”,抓几百老百姓,再从部队里找1000多心眼活的兵,一块凑数当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1

胡宗南抚手称善并命令这帮“演员”凑齐后,还要按照解放军的样子进行排练。

胡宗南亲自检查排练情况,如果看见哪个“演员”对他点头哈腰,立刻一个大耳刮子,然后面授演技:要骂蒋介石是卖国贼!要骂国军是搜刮贼!要拿出不怕死的劲儿!谁演得好,升官!演砸了,枪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2

等记者们来了以后,可苦了这帮“演员”,跟赶场一样,在这个战俘营里演完,又被车拉着跑到下一个战俘营。拉记者的车故意放慢速度,等着“演员”就位以后才到。

即使这样,还是被眼尖的记者看出了破绽,发现有的“俘虏”这边刚看见,怎么那边又看见了呢?面对记者的质问时,“演员”干脆不理记者,瞪眼傻站着不说话。

胡宗南对记者们另有高招,直接祭出“银弹”攻势,于是大家心领神会,拿钱干活,精彩的现场报道雪片般地飞向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3

于是,轮到老蒋跃跃欲试了。从1935年开始,毛主席等领导所驻的延安就让他如鲠在喉,现在终于拿下了,必须要去看看,以彰显攻陷“匪都”的“不世之功”。

在得知蒋兄又要来,胡宗南赶紧安排从西安运来了高档浴缸、马桶、沙发、钢丝床、西餐食材和餐具等等全套老蒋所需的生活物资。

然后组织“欢迎队伍”,这需要的演员就多了,而且要热情洋溢,于是只能花钱雇,连说评书、唱大鼓书的艺人都雇来烘托气氛。把一个好好的延安折腾成了“横店影视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4

1947年8月7日上午,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抵达延安。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好好享受了一次“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盛况。

旅途劳累,老蒋先在延安郊外,已经被胡宗南安排一新的外交宾馆下榻,遂要求转天一早就去参观老对手的“巢穴”。

8月8日一早,众人陪同蒋介石先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老蒋怎么也是当过校长的,因此对这所培养出众多共军优秀将领的学校很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5

但当看见这些破窑洞第一眼时,老蒋就恍惚了。一般的教室都是露天的,所谓最好的教室里面,连块黑板都没有,只有一大片被碳涂黑的墙当作黑板。没有桌子,只有几个残破的小木凳摆在地上。

当想到毛主席、朱老总这样的对手也在这里坐过时,他也想体会一下。于是俯身想坐下,但是没想到,习惯了沙发软椅的身体在超出了平时习惯的坐姿角度后就不听使唤了,一屁股居然坐在了地上,好不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6

毛主席坐过的凳子,他是坐不来的。

众随从赶快手忙脚乱地把领导扶起来,掸去尘土。

教室外,老蒋只看见了几个破木桩,和旁边山坡上绳子勒过的痕迹,感觉像是训练场,在询问随从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老蒋感慨道:自己的黄埔军校是何等的气派,教学训练用具全是国内一流,怎么培养出来的学员就打不过这些从窑洞出来的共产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7

随即,他对随从众人说道:共军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战斗力很强,值得我们学习。

老蒋还算是个明白人。

下一站,老蒋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老对手,毛主席所工作、居住的枣园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8

在他眼前,是一间和普通老百姓所住的没有任何区别的破窑洞,里面夏天热死,冬天冻死。

窑洞的门和窗都是用破木头做的,没刷漆,腐朽得都快掉渣了。

进去以后,迎面是个土炕,上面垫着几块榆木板,这是他老对手毛主席的卧榻。门的旁边是一张榆木做的桌子,因为时间久了,桌面已经是坑坑洼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9

老蒋在沉思,他的总统府里办公、开会用的场所富丽堂皇,地暖也是早就有了的。而他老对手的住所连自己的厕所都不如,他是如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活,更别提还要指挥千军万马与日军、国军作战?而且,他的老对手在这张桌子上还写出了很多把他骂得狗血喷头的犀利文章!

老蒋缓了缓神,突然看见外边的枣树下有一件木制机械。他好奇地踱步出门,走到跟前审视了一下,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

身旁的胡宗南抢功般地答道:是纺车。我们大军围困延安,共军物资匮乏,“匪首”也要自己劳动纺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0

老蒋一直住洋房,吃西餐,早就跟穷苦民众格格不入,哪见过这种工具,但是他听说毛主席用过后,有点不服气,自己也上前摇动了纺车。没想到,一下就被木摇把扎了根刺,赶快悻悻地松开了手。

老蒋不甘心,还要去体察一下民情,希望能挖出一些老对手的“黑料”。

走到田间,看到了一位老农,这时的老蒋倒也和蔼,向老农询问起一些关于他老对手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1

老农告诉他:毛主席吃过他家的枣,每次都会付钱。而且毛主席穿的和普通士兵一样,破旧的军装上还打了好多补丁。平时,还会经常给他们上课,讲革命的道理。

闻之,老蒋默然。

“陕北大捷”是真的吗?他看见的欢迎人群也是真的吗?老蒋的心中已然有了答案,但是他不愿意承认。

这时,天已经擦黑,胡宗南建议老蒋回宾馆休息。但是,老蒋意味深长地看了看他,拒绝了,他要在老对手的窑洞中过一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2

这一夜是漫长的,在身体上,老蒋根本没法习惯这样的光板床,翻身都会嘎吱嘎吱地响。在思虑中,对结局,他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他后悔不应该到延安来,现在,对失败的恐惧已经将他笼罩。他的对手是如此高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他也懂,但是,他做到了吗?

转天清晨,老蒋离开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3

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这里。

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收复延安。

1949年12月,蒋介石逃往台湾。

蒋介石到延安,就像是一出预示着国民党政权结局的黑色戏剧。一群人凑在一起,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皇帝的新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4

如果一个靠欺骗维持运转的政权能长久,如果一个不能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权能不败,那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

幸运的是,这样一个荒唐、无耻的政权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无情地抛弃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不断地在证明这个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5

同时,历史也证明了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一直把人民的利益真正放在首位,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掀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使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薪火相传,我们的祖国必将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