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通讯员 陈浩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6月14日下午,江岸区武创院“惟楚荟”创新平台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武汉市江岸区岳飞街1号举行,三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落户江岸,将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此转化落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高亮、中建三局副总经理侯玉杰、航天三江副总经理武春风等院士专家应邀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创院是武汉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2022年4月启动运行以来,已成立专业研究所22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8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家,其中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培育计划。

极目新闻记者现场了解到,岳飞街1号,是一栋面积900平方米的优秀文保建筑,江岸区把最好的空间留给创新创业创造,与武创院联手打造“惟楚荟”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与“惟楚荟”科创产业赋能平台。未来,这栋百年老建筑将成为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集聚地。

活动现场,建筑智慧运维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创新中心、光量子技术及应用研究所三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同时落户江岸。

其中,江岸区、武创院联合中建三局组建的建筑智慧运维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选址良友红坊产业园,专注于智慧建筑领域数智化转型。中建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的打造,充分集合了政企研多方优势,即自身的技术资源,武创院集成平台、产业创新、项目投资等专业优势,以及江岸区在资金、市场、空间载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该中心将推动公共建筑、房建领域、城市更新领域的智慧运维应用或改造,并带动一批智慧建筑领域上下游重点企业、项目落地,打造高质量智能建造产业生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岸区、武创院还与航天三江共同打造了光量子技术及应用研究所,以光量子技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为重点方向,推动光量子技术成果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该研究所汇聚了航天三江的颠覆性技术、工程牵引优势和武创院创新资源优势,将吸引、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推动光量子技术融通和共享,加速光量子技术在民用领域转化应用,逐步孵化出一批光量子民用领域科技型企业,为光量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以武创院为依托、以江岸区岱家山科创城为空间载体,江岸区与武创院打造了智能传感创新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围绕各行业智能传感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心集科研创新、产业孵化、技术转化与市场应用于一体,搭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间沟通桥梁,通过智能传感器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打造智能传感领域产业联盟,加速智能传感上下游产业集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托‘惟楚荟’创新平台,我们将整合资源、构建创新朋友圈,以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多重资源的无缝对接,为江岸区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动能。”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告诉记者,此次签约项目将推动智慧建筑、光量子、智能传感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未来,武创院将与江岸区聚焦数字建造、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环保、数字文娱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交流,为江岸区乃至武汉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岸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签约的三个平台项目将推动江岸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科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未来,“惟楚荟”创新平台将签约更多项目,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聚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