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年的内蒙古武川县,一位普通的女教师用20元微薄工资,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买了一双棉布鞋。

直到26年后的2007年,这位学生已成为了一位事业有为的中年人,他毅然决然,用一套崭新的房子回赠了当年的恩师。

那么,这对师生之间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坎坷少年求学路

1978年,31岁的张秀荣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家乡武川县第一中学任教,她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对这里的环境和生活太熟悉不过。

走进校园,一股陈旧的混合煤烟的气味扑鼻而来。

学校破旧不堪,教室里面简陋得连桌椅都摇摇欲坠,但当张秀荣看到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时,突然觉得这里就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孩子们的眼中,张秀荣看到了他们渴望知识的样子,仿佛只有学习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作为一名教师,张秀荣下定决心,定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耐心,为这些孩子照亮前程。

很快,张秀荣就在这所学校里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学生——陈志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志德虽家境贫寒,却在50人的班级里却名列前茅,他的个头瘦小,穿着陈旧的补丁棉袄,面色枯黄,几乎很少与人交谈。

张秀荣从陈志德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初的样子。

多年前,她也曾是这样一个出身贫苦但立志改变命运的学生,于是,张秀荣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尽自己所能,帮助陈志德走出穷山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她不遗余力地开导陈志德,主动与他交流。

课后,她免费为陈志德及其他学生辅导功课,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慢慢地,陈志德打开了心防,变得活泼开朗。

就在张秀荣以为陈志德就要走上成才之路时,一场变故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志德的母亲长期患病,家中又无外快,陈父决定让陈志德终止学业,回家务农补贴家用。

得知消息后,张秀荣急忙骑车赶到陈志德家中,一间破旧的茅屋映入眼帘,当张秀荣推开房门时,陈家的贫困状况更是让她震惊万分。

屋内,陈志德的父母脸色憔悴,四周杂乱无章,哪里有半分起居生活的模样,最令张秀荣心痛的是,陈志德低着头,闪烁的眼神里尽是自卑和无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大爱带学生走出困境

"孩子,你一定要继续上学。"张秀荣蹲下身,用双手紧紧握住陈志德的手,目光坚定而有力,"只有通过知识,你才能改变命运,不辜负父母对你的期望和重托。"

陈志德低着头,眼神黯淡无光,沉默了片刻,就在张秀荏以为他会听从父亲的安排时,陈志德抬起头,脸上重新充满了希望和决心。

"谢谢您,张老师。"他坚定地说,"我一定会继续读书,绝不辜负您和父母的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张秀荏的再三开解和鼓励下,陈志德重新回到了学校的课堂。

从那以后,张秀荏就如同陈志德的亲生母亲一般,无微不至地关注着他的学习和生活。

她不仅课后无偿为他补习,更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解决陈志德一应生活开支,吃穿用度无一不在她的照应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晃几年过去,陈志德已在张秀荏的精心培养下成长为一名优秀学子。

然而命运之路往往难以把控,就在陈志德读高三那年的寒假,一个噩耗像重锤砸向了他们一家。

那天放学后,张秀荏忽然接到了陈志德的电话,一开始她还以为不过是陈志德的例行问候,谁知,电话里传来的消息却让她感到万分悲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在这个寒假期间,陈志德的父亲因病体酷热经受不住农村操劳,最终在家中辞世了,一向劳作操持家务的他,竟就这样离世,陈志德家中的顶梁柱一下便塌了。

"张老师,父亲去世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电话那头,陈志德哽咽痛哭,语气彷徨无助。

陈志德一度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以减轻家中的重担,毕竟家中还有卧床的母亲和几个妹妹需要赡养,他实在是无计可施,难以为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老师,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电话那头,陈志德哽咽痛哭。

张秀荣的眼泪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同样止不住地流下来。

她明白,如果不是自己的坚持,陈志德怎会遭遇如此变故,于是,张秀荣再次义无反顾地将陈志德从家中接回,劝慰他振作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秀荏一如既往地无偿资助着陈志德,她教导陈志德要坚强,要用知识改变命运,不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在张秀荣的精心呵护和言传身教下,陈志德终于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刻苦,如愿以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于泰山的二十元

大学离家远,寒冷的冬季更是对陈志德的生活带来了严峻考验,初来乍到的他,身无长物,连件御寒的厚棉袄都未曾拥有。

为了节省开支,陈志德用单薄的秋衣挨过了整个寒冬。

张秀荏从其他老乡口中得知这个情况后,急得他夜不能寐,生怕陈志德在校受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一大早,张秀荏就赶到当地的邮局,给陈志德寄去了20元钱,要求他用这笔钱为自己置办一件棉袄。

陈志德收到这笔款项后,却有些犹豫,这20元钱,几乎相当于张秀荏半个月的薪水,他实在不好意思收下老师如此心意。

但张秀荏坚持要陈志德收下钱财,并在随后的电话中对陈志德严词厉色:"听话!钱你就给我收下,去给自己置办一件棉袄,回来别让我瞧见你还穿那件单薄的秋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志德被张秀荏的决心彻底打动,遂照办收下了20元钱,并用剩余有限的钱购置了一双保暖的棉布鞋。

从那时起,陈志德将这双鞋视为自己最珍贵的财富,一直郑重保留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20元钱虽然数目不大,却代表着张秀荏对教书育人的执着,以及对陈志德如子般的疼爱。

正是这20元钱的精神内核,在未来几十年间鞭策着陈志德勤恳学习,终于成就了今日的事业有为。

步入社会,陈志德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短短数年间,他就已小有成就可是,每每想起恩师张秀荏的照拂之恩,他总是百感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年,陈志德参加同学聚会时无意中听到,张秀荏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这位曾护佑他走出人生低谷的恩师,如今竟还常年居住在一间漏风裂缝的老房子里。

当即,陈志德暗下决心,一定要报答张秀荏的养育之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暗中做起功课,最终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为张秀荏购置了一套崭新的公寓。

就这样,张秀荏60岁生日那天,陈志德带着全体校友和这份特殊的礼物前来祝贺。

当张秀荏看清陈志德手中的房产证时,老人家顿时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这是我买给您的房子,您就搬去住吧。"陈志德一把拥住久别重逢的恩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不是您当年把我从家中带出,如今的我怎会有这份好前程?"

面对陈志德如此深情款款,张秀荏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以前,她曾用一双棉布鞋激励陈志德勤奋读书;而如今,学生反过来用一套崭新的房子报答她的恩情,这难道不是命运的一个奇妙巧合?

就在张秀荏欲推辞之际,陈志德再度摆出当年"固执"的一面:"老师,这套房子不算什么,比不上您对我的培育之恩。就当是我一点心意,您就受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校友们的劝说和陈志德的坚持下,张秀荏终于收下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礼物。

从此以后,每当陈志德有空,就会驱车从远方赶来,亲自看望这位备受尊重的恩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一双鞋的馈赠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故事,却饱含着张秀荏对学生的尽心教导,以及陈志德对恩师的无尽感恩之意。

也正是因为这段情谊,张秀荏才将陈志德视同己出,时时念着他的冷暖;陈志德才把张秀荏当做自己的亲生母亲,舍命护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两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孺子情谊,更有一种视死如归的大爱,一种恩重如山的感恩。

如今,时光飞逝,物是人非,但陈志德对张秀荏的孝心依旧不减当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师生情深似海,更像是母子亲情,世上若再多一些像他们这样珍视师生之情的人,社会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温馨有爱。

当我们回首人生,总会发现那些生命中的贵人是如此难能可贵。

他们也许只是事无巨细地关心过我们一次,却因此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人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背后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师长的默默付出。

愿这个曾经只是一双棉布鞋的小故事,能被更多人铭记;愿张秀荏陈志德这对恩师与学生的大爱之情,也能在世间长久流传,彰显人性中最朴实纯善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