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我推测了王翦和王贲父子可能本不姓“王”,而是秦始皇以赐姓的形式“封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推论一出,也招来不少质疑,有人提出鬼谷子叫王诩,秦昭襄王时期有五大夫王陵、左庶长王龁,把我问住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在先秦有人姓王是很不合常理和逻辑的,试问:在先秦时期,一个人虽然是王室后裔,他没当成王就能改姓王?而且姬姓子孙已经繁衍得数不胜数。

所以,我又脑洞大开,推测史书记载是“玉王混淆”,把姓玉的讹误为姓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想继续对王翦王贲父子的名字进行研究分析。

先给出我的推论:“翦”和“贲”极可能是秦始皇赐予的名或谥。

(说明:秦始皇废除了帝王的谥号,理由是反对“臣议君、子议父”,但这并不影响“君议臣”一一皇帝给臣子取谥号)

本文先谈谈王翦之“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翦”,小篆从“歬羽”。

要想真正理解“翦”就必须先弄清“歬”。

“歬”是“前”的古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歬/前”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上止下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止”表示“人在行走”,所以“歬”的本义是“人行于舟前”,换言之就是“在逆流险滩中拉纤”,也可理解为“纤夫”。因为“止在舟前”的相对位置关系,故引申出“前面、前方”之意,这一点与“先”类似一一“先”是“止在人前”,所以有“先前”之说;因为“人拉舟行”的结果,故引申出“前行、前进”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解了“歬”之本义,再来看“翦”。

“翦”从“歬羽”,《说文》释为“羽生也”,显然没说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翦”的本义应该是“纤夫把船拉得飞速前行,如船添翼”。

好巧不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自称为“朕”。“朕”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象一个人正在瞄准纠正航向,本义是“掌舵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自比是“掌舵者”,而王翦之“翦”恰恰又是“(在逆流中)将船拉得飞速前行”,这难道是历史巧合吗?

个人推测:在秦灭六国之战中,最难对付的是“北赵南楚”,而赵楚两国正是王翦灭掉的。特别是灭楚之战,嬴政先是让李信和蒙恬出征,结果大败,只好亲自去请王翦复出灭楚,王翦是真正“在逆流中拉着大秦战船向前飞弛的人”。所以,我觉得“翦”应该是秦始皇赐予的名或谥,可谓恰如其分一一“朕是大秦帝国这艘战船的掌舵人,在卿的拉动下,战船如添双翼般向前飞弛,所向披靡,最终一扫六合。卿是当之无愧的'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