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步入「后生育转变」阶段,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更替水平之下。家庭生育意愿作为家庭生育行为的重要预判性参考指标,是预测生育水平的重要参数。生育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庭生育意愿。但是,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在内的家庭教育支出急剧提升以及教育「内卷」引发的家庭教育焦虑,已育家庭深知养育子女的不易,其再生育意愿难以真正有效提高。目前,「双减」政策已初步显现成效。已有调查研究表明,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庭校外教育支出锐减,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也得到部分缓解。在此背景下,已育家庭的再生育意愿是否有所变化?

基于此问题,本研究作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全国 29 个省份的 10341 名中小学家长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小学家长的再生育意愿。研究从中小学家长的「双减」政策的认可度与再生育意愿的关系入手,讨论「双减」政策是否能够提升中小学家长的再生育意愿,并对其内在影响机制进行前瞻性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教育的版图上,「双减」政策如同一股春风,吹散了家长心头的教育焦虑。这项政策不仅减轻了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还意外地为家庭带来了生育的暖意。研究发现,「双减」政策的实施促使教育逐步回归校园,同时通过规范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显著降低了家庭的校外培训支出。而且,如果家庭认同「双减」政策,将显著减少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并避免选择「私人家教」等替代补课方式,同时减轻家庭教育经济负担,有助于释放家庭的再生育潜能。

数据显示,家长对「双减」政策认可度的提升,让他们的再生育意愿平均增长了14.6%。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也是对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次深刻优化。它让家长们从繁重的教育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思考和规划家庭的未来。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家庭生育意愿的提升,不仅是对教育政策的肯定,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减」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扩张,降低了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经济负担。这一变化,让家长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可能,减少了因教育投入不平等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家长们不再需要为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进行昂贵的校外培训投资,从而有更多资源和精力去考虑家庭的长远规划。

除此之外,它还可能对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随着家庭生育意愿的提升,可以预期未来将有更多的孩子出生,这将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社会带来更年轻的劳动力和创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研究,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家长的再生育意愿,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强化配套治理措施,以及在教育和人口生育领域采取多层次的综合策略。

首先,应提高中小学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双减」政策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政策,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认可度和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学校与中小学家长的联系更为紧密,具有宣传和解读「双减」政策的天然优势和条件。因此,应积极构建家校合作的育人平台,向家长阐释「双减」政策的核心意义和深远影响,确保「双减」政策的有效传达和正确理解,提升家长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认知水平和认可度,积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理念,从而有效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并进而提升家长的再生育意愿。「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认可度和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学校与中小学家长的联系更为紧密,具有宣传和解读「双减」政策的天然优势和条件。

其次,应持续加强「双减」政策执行力度,并强化相关的配套治理措施。当前「双减」政策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家庭教育支出显著减少,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为了进一步发挥「双减」政策的实效,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强政策的执行,加大对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督力度,减少家庭在生育和养育孩子方面的教育开支,从而有效地提高家庭二孩、三孩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与「双减」政策相配套的治理措施,解决课后服务师资短缺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以及配套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措施,全面提升教育的高质量和均衡发展,确保教育改革的红利能够惠及每个家庭,从而激发家庭生育更多孩子的积极态度,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趋势。

最后,教育和人口生育领域应采取多层次的综合策略,以全面提高已育家庭的再生育意愿。家庭的生育意愿不仅受到人口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教育政策的附加作用。教育政策应与人口生育政策有机地配合和衔接,确保生育政策与教育政策之间的无缝对接,共同构建一个包含生育经济补贴、生育妇女就业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和托管服务、休假制度等在内的友好、积极、支持性的生育激励和保障政策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发现,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可度与其再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认可「双减」政策的家长,其再生育意愿平均提高了14.6%。这一增长不仅代表了家长对政策的肯定,也反映了政策在缓解家庭教育压力、改善生育环境方面的实际效果。此外,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双减」政策影响家长再生育意愿的内在机制。

结果显示,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教育焦虑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双减」政策通过降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随着教育焦虑的缓解,家长在考虑再生育时的心理压力也得到了释放。研究还发现,「双减」政策对不同家庭特征的家长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来看,「双减」政策对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且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群体中,政策的正面效应更为明显。这表明,教育水平较高的家长更能理解政策的深远意义,并在生育决策中体现出来。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教育焦虑可能存在的双向链式中介效应。一方面,「双减」政策通过减少教育支出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焦虑;另一方面,降低的教育焦虑又反过来减少了家庭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和支出,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机制,共同促进了家长再生育意愿的提升。研究指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在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和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不仅体现了政策的有效性,也为进一步的政策优化和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基于研究发现,文章建议应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持续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并强化相关的配套治理措施。同时,研究建议在教育和人口生育领域采取多层次的综合策略,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再生育意愿。

目前学术研究的发现不仅为理解「双减」政策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政策制定者在进一步优化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它将为中国家庭的生育意愿带来更为积极的变化。

来源:「双减」政策影响家长再生育意愿吗?——基于全国 29 个省份的调查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陈祥梅 宁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