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越欣

凝视满天星河,你是否在童年也会有这样一个梦: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6月14日,眉山天府新区。清华附中天府学校初一六班的王伟冉,就问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博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

“我不是科学家,只能算一个科技工作者。会场里那9名院士,才称得上真正的科学家!”王博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院院士回答中学生:想当科学家要“三有”

王博说的会场,是以“星耀天府 科创眉山”为主题的“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会场内,来自卫星遥感、航空航天领域的9名两院院士齐聚一堂。

当天会议间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回答了王伟冉的疑问。“我小时候也想过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李德仁说,要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有三点:第一、好好学习,学好本事。第二、锻炼身体,练就一个坚强的体魄:能吃苦,能加班,能干活。第三要有崇高的理想,我们生下来要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不要光追求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李德仁院士接受采访。

“物质是有限的,吃饱了,有房子住,有汽车开就可以了。但是你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做了一个又一个,越多越好,没有限制。”李德仁说,“还要跟人合作,因为一件事光一个人是做不成的。要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定成为栋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王伟冉和同学们打卡卫星朋友圈。

助力“天府粮仓” 从“玩微信”到“玩卫星”

天上的卫星,如何为地上的普通老百姓服务?李德仁院士以卫星为例,阐述了从“玩微信”到“玩卫星”。“我们这几年打通了卫星的遥感通信导航一体化。比如说你有一批田,卫星飞过以后,自动抓取田里面的信息,哪长得好,哪长得不好,哪一块有虫子,哪一个缺钾缺磷,把这个信息提取出来以后通过短信发给你,这就是我们讲的要让卫星遥感大众化、上手机,保证公民的需求。”

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对此深有体会。他的手机一接收到“天府粮仓”数字化平台的信息,便邀请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人员前往田间查看,解决问题。“就是先进,我们农民也可以遥感指挥了。”王元威开心地说。

这个能让种植户遥控“种田”的,便是“天府粮仓”数字化平台,该平台依托眉山“天府星座”卫星打造,通过卫星回传的数据,可对眉山全域农业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农作物长势异常,便可与区域对应的负责人联系,以此来提升眉山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和智慧监管水平,赋能天府良田、良种、良机、良技、良农、良策。

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眉山卫星产业的链主企业。它是由眉山天投集团控股,多家头部企业参股。在会上,环天智慧成功进行B轮融资签约。据透露,环天智慧计划于2024年再发射4颗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与1颗SAR雷达卫星,强化“天府星座”卫星服务能力、“星瞰河山”智慧城市场景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续两年共16名院士齐聚眉山凭什么?

当天到眉山参加活动的两院院士,除了李德仁,还有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国际著名遥感科学家童庆禧、张祖勋等。

他们是眉山的“老熟人”。去年,眉山首次举行“院士眉山行”活动,就有7名院士齐聚,今年又有9名院士齐聚,“星”光熠熠,眉山凭什么?

据了解,近年来,眉山市抢抓商业航天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在全省率先布局卫星应用产业,完成“天府星座”一阶段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组网,累计获取遥感影像覆盖面积3000万平方公里,推动卫星遥感数据在高标准农田、防灾减灾、资源调查、环境保护、智慧城市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眉山成为西南地区商业遥感卫星数量最多的城市、居全国第4位。

开幕式上,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中国遥感应用事业发展蓝皮书(2024)》,两院院士李德仁、赵春江、王建宇、潘德炉分别作主旨演讲;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原局长孙来燕,两院院士戚发轫、童庆禧、张景中等围绕四川省和眉山市卫星应用与卫星产业发展进行了圆桌研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眉山市人民政府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将重点在微小卫星设计与制造技术、天地一体频谱认知技术、遥感大模型技术、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应用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开发,先期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眉山技术转移基地和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也在大会上揭牌,天津大学将在光声遥感、无人机、卫星遥感、红外太赫兹宽谱探测等优势领域为眉山天府新区卫星产业赋能。

( 图据眉山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