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羽捷 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

祝羽捷,大海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大学

透过西海美术馆的玻璃窗向远处眺望,落日余晖掩映下的大海时而静谧,时而汹涌。而此时陆地上的展馆内,“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艺术展正陈列于此。对于神秘且充满未知的海洋文明,21世纪的我们,应该用何种方式面对千变万化的海洋问题,其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文化隐喻与思想范式转换?策展人祝羽捷邀22位当代艺术家一起,以海为题,同游思考之岸。在万物流动的某一瞬,人类与自然新的对话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海浪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覃小诗《仪式》。

“海”—

一个复杂的生命体

对于祝羽捷来说,大海是最熟悉的存在。从小在山东长大的她,许多难忘的童年记忆都与大海有关—是避暑旅行的胜地、是文学幻想的载体,也是归属家乡的印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她逐渐意识到,大海同时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生命体”,它书写着海洋战争的历史、包裹着自然灾害的侵袭,它有着无穷的力量,与一切死亡、生命息息相关。于是,她开始重新思考。一直以来,人们只是把海洋当成一个通道、一种媒介,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事实,还是西方的种种文学作品,都会讲述人类是如何通过海洋寻找、占领另一块新大陆的,却从没有将大海视作一个主体。“大海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大学,它让我对大陆中心产生反思,其实它自己有非常丰富的生命体。当我们面对核污染等一系列海洋危机时,当我们需要填海造陆时,始终是大海默默帮人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当代艺术中,有人在做森林、有人在做太空,却鲜少有人将关注点聚焦于大海。”

在祝羽捷眼中,海洋是一个去狭义化的、去阶级化的、更接近于德勒兹游牧思想的流动空间,也许,人类尚未解开的诸多谜题,都可以在大海中找寻到答案。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蓝色”,转向海边的西海美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逊《神气之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佳玉《激流引力》。

“回归”—

每个人都有海洋生活的经验,

只是大部分人已经忘记了

一组数据显示,人类送向太空的宇航员数量远远高于到达海洋深处的研究员数量,这意味着人类对于海洋家园的认知仍旧是片面、匮乏的。面对这一现状,祝羽捷用“回归”建立了一种我们与大海的联系。“海洋被我们忽略得太久了,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海洋生活的经验。”

继而,她用母体来解读这一次的“回归”:“我们经常将海洋比作母亲,其实是有原因的。诸如费伦齐就曾论述,哺乳动物在母亲的羊水中孕育,而羊水就是海洋的一种象征与替代,万物从大海而来。你看婴儿一出生便可以在海里游泳,所以我会觉得女性身体跟海洋之间天然就存在着联系。”

海洋流动所带来的哲学观,也让从事女性主义研究多年的祝羽捷,找寻到了新的女性主义视角:“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从海洋的研究视角出发,也是一种反对固有男权思维的方式。艺术也许没有那么直接,它可以非常温和,也可以非常挑衅,但都是在丰富我们对海洋的认知。每个人都有过海洋(羊水)生活的经验,只是大部分人已经忘记了,而艺术刚好可以将它们唤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诺利斯·雷蒙斯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任《Panta Rhei》系列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麻剑锋《金枝岛》系列作品。

“人类世”—

用海洋的哲学去思考

此次展览,由22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构成。聚焦西海美术馆长期关注的海洋主题。艺术家刘雨佳的《海滩,幻想一种》通过网络购买的真实档案片段,展示从“二战”诺曼底登陆到各大洋沿岸休闲海滩的多样场景;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在圣诞岛的自然研究揭示了地理隔离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奇观;法国艺术家亚历克斯・阿耶德将航海与艺术创作结合,通过在海上的直接经历和观察,激发新的创意和思考……经由每一位艺术家不同的生命体验与成长经历,海洋在展览中抽象成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

与其他海洋类展览不同的是,祝羽捷不单单是想引起大家对海洋的重视与好奇,除去环保的层面,她更希望引发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把主体性还给海洋,让海洋被看到、被人类重新去思考。它不是一个不毛之地,也不是一个空白空间,而是一个有丰富生命的生物体。它不存在哪一个点是首都、哪一个点是中心。只有大陆才存在权力的中心,从而使人类想要去占领。我希望我们能用一种蓝色人文的思考方式替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考方式,以大海为主体出发,去重新审视今天面临的危机与问题。”

同时,“人类世海洋”指向着人类对地质层的侵入。在与每一位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祝羽捷也进而学习到了新的辩证思维:“在人类的介入已经不可逆的情况下,我们是完全地否定它,还是发现海洋的生命力,生成一种sub nature(次生态)的形式?这种探讨让我重新思考人的行为。其实,这种新的次自然、次生态同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也可以一直向前进化、不断生长。”

召唤我们的,不只是未来和死亡,还有海洋。诚然,在海洋面前,人类总是显得无足轻重。然生命有涯,而思考无涯,人类终会向海更无垠处探寻,也终会于海更深处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蒲英玮《蔚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有鱼《逍遥游》系列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佩特罗斯·莫里斯《黎明时刻的 4000 次呼吸》。

Q.有哪些海洋文献给你的思考带来了启发?

A.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是《wild blue media》,中文翻译为《野生蓝色媒介》。书里写到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人们所有的肢体活动轨迹都是在桌子之上。但到了海里面,受到浮力的影响,整个重力全都改变了,海洋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与大陆生活有着完全不同经验的媒介。人在其中,整个四肢的方向、方位都会发生改变。我们很少将海洋作为一个媒介阐述其对人类的影响,而这本书刚好就是从这个角度去写的。

Q.你如何看待海洋生物艺术作品中的隐喻?

A.海洋生物给很多艺术作品提供了想象,比如浮世绘中就大量运用了章鱼的形象。而章鱼的形象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又会有不一样的映射。有一些艺术家会用章鱼来比喻母性,特别直观的是将章鱼的很多只手比喻成一个女性同时拥有母亲、女儿、职场等各种身份,每一只手都代表她要handle一件事情。也有一些艺术家会用章鱼来表现某个空间,它的身体仿佛一个母体,黏液以及柔软的身体象征着女性的一种状态。

Q.晚上的海跟白天的海有什么不一样?

A.晚上的海会更加有力量一些。其实海浪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水的一种形式,它能够产生,都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吧。夜晚的海,你会看到海洋有另外一副如猛兽一般的面貌出现。

Q.在海边长大的人似乎能更敏锐地感知到海洋的变化。

A.是的。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是有变化的。它给生长在海边的人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娱乐方式。早起是可以捡到很多好东西的,我小时候捡到过很多五角星海星、海胆、海蜇。大海是一种流动的景观,有海的地方就会有岛屿,也会有与大陆不同的生活场景。海边人的性格也与内陆人不一样,比如说我生在山东,古代山东由齐国和鲁国组成,鲁国比较偏内陆,你会觉得那是一个更儒家、更内敛的地方;而整个齐国都是在海边,那里的人就会更勇敢、更敢闯,从事的行业也是一些冒险、竞技的职业。

Q.人和海洋之间是一种“制衡”关系吗?

A.我觉得人类应该与海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木尔·斯琴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仁辉《圣诞岛》系列作品。

策划&执行/苏琦

采访&撰文/董一潼

图片/由西海美术馆“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展览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